作家余华在《活着》里写道:"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话放到七十岁的人生阶段,更是别有一番滋味。不少人觉得,辛苦了一辈子,到七十岁就该到处旅游、享受生活。可真正活得通透的老人知道,最高级的活法,藏在这三个"冷习惯"里。
老话说"人到七十古来稀",知乎上也有个高赞说法:"活到这个年纪,越'冷淡'越自在。"
一、冷对人情:不热络讨好,守住自己的小日子
七十岁前,总想着多交朋友、维系关系;七十岁后才明白,有些热闹不如不凑。亲戚间的攀比、朋友间的应酬,看似热络,实则消耗精力。就像网友调侃的:"年轻时怕被人忘了,老了才知道,被人忘了最自在。"作家杨绛先生晚年深居简出,拒绝一切不必要的社交,专心读书写作。她曾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现实中,有些老人就活得很通透。李大爷七十岁后,主动退出了五六个微信群,不再参加各种饭局。他说:"以前总怕得罪人,现在只想守着老伴、养养花。"老话说"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冷对人情不是冷漠,而是学会筛选真正值得珍惜的关系。知乎热评说得好:"到了这把年纪,把时间留给自己,才是最大的清醒。"
二、冷对欲望:不贪不求,知足常乐最难得
七十岁的人生,该经历的都经历过了,可总有人还在追求"更多"——想要更贵的保健品、更大的房子、更风光的晚年。但正如哲学家叔本华所说:"欲望得不到满足痛苦,得到满足无聊。"聪明的老人懂得给欲望降温,过简单知足的日子。就像网友分享的故事:王奶奶拒绝了儿女买的豪华养老公寓,坚持住在老房子里,她说:"粗茶淡饭能吃饱,旧衣旧被睡得香,这就够了。"
反观那些被欲望支配的老人,反而活得焦虑。有的花几万块买没用的保健品,有的为了争面子折腾儿女。老话说"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冷对欲望不是压抑需求,而是明白什么是真正需要的。知乎上有个高赞回答:"七十岁的幸福密码,藏在'够了'两个字里。"学会断舍离,才能轻装上阵,享受生活的本真。
三、冷对生死:不忧不惧,坦然接受生命的规律
生死是每个人都逃不过的课题,到了七十岁,更是避无可避。可有些老人整天忧心忡忡,拼命养生、忌讳谈死;而真正豁达的人,早已把生死看淡。作家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句话道尽了对生命的通透理解。
邻居张爷爷的做法让人敬佩。他提前写好了遗嘱,还和儿女聊过身后事:"别搞大操大办,骨灰撒进河里就行。"他常说:"人就像四季,到了冬天该落叶,没啥可怕的。"老话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冷对生死不是消极认命,而是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命的自然规律。知乎热评说:"能笑着谈论死亡的老人,才是真正活明白了。"
人到七十,走过风雨,见过世面,最该学会的就是"冷淡"。冷对人情,不被琐事困扰;冷对欲望,不被物欲支配;冷对生死,不被恐惧束缚。正如作家三毛所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这三个"冷习惯",就是七十岁最好的心灵栖息地。比起四处旅游,守住内心的安宁,才是最高级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