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逢年过节总要随父母回福建最北的浦城老家。千禧年前后,那一带还没有通高速,车子在崇山峻岭间盘旋着一路向北,建瓯是必经,也是最令我期待的一站。

对于孩童而言,没有别的,纯粹因为刚烤出来的建瓯光饼实在太香、太酥脆。就算经历了近十小时的舟车劳顿,在下车看到那空心矮炉内壁中滋滋冒油的薄脆小饼,脑中立刻有了一口咬下的咔嚓音效,好像按下了脑中控制愉悦的开关——这种多巴胺冲击二十年后依然有效,以至于现在每次高速路上只能吃到“服务区版”的建瓯光饼时,心里总泛起一丝说不清的哀愁。

从南往北走,对于建瓯,我大概只记得与戚继光抗倭有关的这道名吃。长大后,才渐渐能听懂父亲一路上科普的闽北家乡碎碎念,另一种“从北往南”的建瓯印象才慢慢成形——也许很少人意识到,福建并不仅仅是自海上被世界打开的,还从北方翻越九岭山脉,沿着仙霞古道经“中原入闽第一关”浦城一步步走来,在建瓯这样的闽北古邑里扎根,也落下了福建最早建县史中的浓重一笔。

或许连福建人自己都不知道,这里才是福建的“建”字所在地。而今天,我重新认识建瓯。


建瓯曾被称为“东南全盛之邦”,并非虚誉。

《山海经》有记载:“闽在海中”。以上帝视角俯瞰福建地图,沿着海岸边舒展的是蓝色潮汐,而更内陆的地方,则翻涌着深沉起伏的绿色巨浪,山峦如浪头在陆地上凝固,让“浮福建”这个民间说法多了几分真实感。

正是在这片漂浮于山海之间的森林中,福建最早的城市秩序悄然萌芽。福建历史上的第一郡、第一州、第一府皆出自建瓯——三国时期,吴国在此设立建安郡;到了唐代,设建州,辖域广大,成为连接闽北与中原的重要枢纽,并从福州、建州首字取名,“福建”之名由此肇始;宋代,又设建宁府,擢升为“八闽首府”,福建内部地域格局进一步成型。朝代更迭,建瓯在福建版图中的分量始终不减。


光影下的建瓯古城小巷

想象那时候的建瓯,城门之外是起伏的山路,城门之内是熙攘的人流。贡茶从北苑茶山挑运而来,经建瓯集散,香气穿城而过;闻名海内外的黑釉“兔毫盏”在建窑火中闪烁着微光,被商贾精心挑选,捧入行囊。茶叶与瓷器、手工艺与商贸一同走出山林,顺着山水脉络,流向更广阔的天地。

俯瞰被山水环绕的建瓯

在文教上,建瓯同样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尤其在南宋期间尤为鼎盛。南宋理学家朱熹的父亲朱松曾在这里任建安主簿,朱熹早年随父游历建州,或许耳濡目染之间,理学的最初种子正是在这片山林之间悄然萌芽。晚年,朱熹又再度来到建瓯,对这片山水情深意重,临终前更留下遗嘱,叮嘱后世子孙择地建瓯。后人遵循祖训多在此开枝散叶,让这座小城延续着一脉书香。

同一时期,建瓯人袁枢著《通鉴纪事本末》,开创了纪事本末体这一史学新体例,与司马迁的纪传体、司马光的编年体并称中国古代史学三大体裁,在中国史学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科举之风也在此兴盛,乡校林立,士子辈出,文风鼎盛一时,历代出过1154名进士、6名状元、10名宰辅,一度显赫于闽地。

理学名城建瓯

在福建漫长而多元的文明进程中,建瓯无疑是最早浮出历史水面的城市之一。它以地理之便、文化之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如同一条缓缓南下的长河,为福建的政治秩序、经济交流与人文传统奠定了一份坚实的基础。

只是在更晚的岁月里,随着海贸崛起与交通格局变化,福建的重心渐渐向沿海转移。港口城市在风浪中崛起,而建瓯,则慢慢隐入群山的怀抱之中,如同一座沉在森林深处的旧府,时间将它雕刻得更加静默,却从未真正抹去它的光芒。


夕阳下的鼓楼


建瓯城不大,核心区域轻松步行足以走遍。在短短的路途中,散落着福建最早期的城市印记,也积淀着延续千年的生活节奏。正如徐霞客游历建宁府时所记:“城堞完整,市肆稠密”。从国保遗迹到街巷小食,依然能找到这座古城曾经繁盛的痕迹。



藏着建瓯地道小吃的北辛街牌坊与铁井栏历史文化街区@笑白菜

行走在建瓯,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城中的古迹。始建于东晋建武元年(公元317年)的东岳庙,至今仍保留着唐、宋、明、清各代建筑风格。庙内梁柱粗大,雕饰古朴,至今仍可见飞檐歇山顶与砖木结构交融的巧思。有趣的是,这里也是1949年《福建日报》创刊地,当年华东支队陈大队新闻中队的战士们在庙中搭建起简易编辑部,一张地方大报从这片古庙走向全省。

另一处国保级的重磅遗址,是始建于宋宝元年间的建宁府孔庙。几经毁圮重修,文庙仍保持了泮池、棂星门、大成殿等主体布局,大成殿内雕梁画栋,藻井飞腾,整体规模居福建府级孔庙之冠。作为福建文风之地,建瓯的文庙走出了千余位进士学霸,绵延不绝地守护着地方教育与文化的文脉。



建瓯东岳庙与孔庙

城市肌理中,古城门遗迹仍点缀其间。传言建瓯历史上曾有城门数十座,如今遗存不多,通仙门保存最为完好。历史上,这里是建州、建宁府的重要水运门户,也是北上中原、南下福州的交通关隘。走近城门,眼前忽然出现一尊马可·波罗雕像,让人一度感到时空错置——原来,这位十三世纪末沿运河南下的旅行家,曾在游记中专门提到建宁的城郭宏大、街市繁华。每当松溪水涨,雕像伫立水中,仿佛仍在眺望千年前的渡口。


建瓯古城门之一的通仙门

城池遗迹是建瓯骨骼的一部分,市井生活则是它流动的血脉。从北辛街到鼓楼一带,是体验建瓯最生动的日常气息的场域。老街狭窄弯曲,小吃摊铺、竹制品铺子、米粉作坊沿街而设,热气与吆喝声勾勒出这座小城依山傍水的日常画卷。

建瓯的小吃,简单,却又牢牢嵌在生活里。除了最常见的街头食物建瓯光饼,最不容错过的是有“枷鞑仔”之称的东游芋饺。民间有言:“不吃芋饺,枉到建瓯”,芋头地瓜粉制成的外皮细腻弹韧,肉馅鲜香多汁,传承着元末抗敌的民间记忆。


建瓯的代表性美食建瓯光饼@奇幻时光

街头另一边,炭火烘烤的锅巴夹着腌萝卜丝,咬下去先脆后香,是午后最直接的满足。北辛街深处,还能找到大肠粿这样更具地方性的吃食,米浆蒸制的小圆粿片与大肠同蒸,软糯包裹着肉香,口感醇厚,是建瓯人独有的米粿技艺之一。初看也许觉得重口,尝一口却只会感叹“真香”。

建瓯被称为“笋竹之都”,这里的人世代与山林打交道,把竹子当菜种,笋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笋以各种形态随季节变化而登场,成为餐桌上四时更替的标志。我最喜欢裹着满满笋丝的各种米粿,细腻清香,是建瓯人食笋传统最日常也最生动的表达。


看似黑暗料理的大肠粿@米小糯

建瓯人的早餐文化,同样有着自己的节奏感。“一碗豆浆粉,半日精神足。”老式豆浆铺中,热气腾腾的现磨豆浆刚舀进碗里,就结上了一层薄薄的豆腐皮。浇入烫熟的米粉,佐以葱花、米酒和姜蒜,米粉绵软,豆浆清醇,是一天劳作前最温和的醒神方式。


建瓯传统早餐豆浆粉@化工厂机关干部

沿着松溪走,也许还能偶遇建瓯弓鱼。这项凝聚古人智慧的奇特活鱼保鲜非遗技术,通过让溪鱼弯身绷挂与溪水养蓄,使其离水48小时还依然保持鲜活,让建瓯的鱼在没有冰箱的年代也能远销他乡,甚至还因为太离奇早年上了《走近科学》。


如果只停留在城区,很容易低估建瓯的丰厚。走出城池,深入乡野,探访被山水掩映的文化散迹,这座小城的灵魂才显得更灵动而辽阔。

离开市区一路南下,迪口镇是最令人惊喜的一站。这里密布着大量“古廊桥遗梦”,最著名的是值庆桥。这座建于明代的木构廊桥,是中国东南地区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桥梁之一。在闽北潮湿多雨的山地气候中,木构建筑保存百年已属不易,而值庆桥历经风雨仍静卧溪上,梁柱斑驳,仿佛时间本身在此搭了一座渡口。走过桥身,溪流声在桥下回旋,就像是在一唱一和地吟唱着歌谣。



最古老的木结构桥梁之一的值庆桥@Alan

在建瓯广袤的乡野之中,还藏着许多同样默默无闻的古迹,直到近几年,才因民间爱好者的探访,被外界重新发现。而对本地人来说,这些古老的建筑,不是景点,只是村庄的一部分,就像溪水绕村、炊烟缭绕那样自然。

在迪口镇的郑魏村,一座沉睡了数百年的福善堂,就这样被悄然唤醒。这座元代木构建筑,被认为是中国东南地区目前已知的最早元代木构。低矮的屋檐下,斑驳的梁架、古朴的斗拱,仍然默默地支撑着一座村庄的日常。中间的戏台谯楼、堂内乘凉的村民,让福善堂与生活无缝叠合。



东南地区目前已知的最早元代木构“福善堂”@奇异果到处跑

山林深处,建瓯的另一重骄傲建盏,也在不经意间浮现。宋代时,建瓯一带便有烧制黑釉盏的传统,著名的建窑兔毫盏从这里出发,随茶文化东渡日本,成就“天目瓷”美名。如今走进村落,依稀还能看见黄泥与砖瓦交错的老屋遗址,探头一看,黑黢黢的窑炉还残留着有温度的余烬。

在建盏的世界里,温度是技艺的关键。1200到1300摄氏度的高温区间,泥胎中的铁元素与釉面的金属离子在火焰中绽出星光。三天三夜不熄的窑火,靠的是老师傅手中对火候的掌控——一场无声而漫长的对话,才可能烧出一只灵动自然的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建盏@浪子秋先生

好盏,当然要配好茶。建瓯另一块沉静的徽章,是北苑贡茶旧址。

凤凰山、烂石岭,这些今日看来偏僻荒凉的地方,曾是北宋时期皇家御茶的诞生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条件使茶树在此地舒枝展叶。唐宋时期,中原移民的先进制茶技艺与本地工艺相结合孕育出宋徽宗盛赞的“龙团凤饼”,北苑贡茶之名“名冠天下”。北宋时,诗人陆游曾在建宁府担任提举福建路常平茶事,主管北苑御茶。短短九个月,他留下了百余首诗作,感叹“建溪官茶天下绝”。至今,东峰镇裴桥村的摩崖石刻,仍镌刻着北苑贡茶的往日荣光。


北苑贡茶旧址@慧子

而今的北苑茶山,茶芯修剪整齐,远望如同绿色的绸带翻卷。在山脚的小作坊歇脚时,喝到一杯刚泡出的茶,在日光下透亮的金汤中,仿佛能看见这片土地深藏的灵气:甘甜、清冽,又带着一丝山野的粗犷,正是建瓯的真正底色。


建瓯,不是抵达感很强的地方。或许不会在这里遇到惊天动地的盛景,却会在它不急于展现的美好中悄悄沉迷。

正如一盏慢火淬炼的兔毫盏,需要三昼夜的耐心,一棵山间茶树,需要四季的光阴。在这里,一切都慢,一切都深,一切都不声张,只等着有心人,在岁月深处,与它静静相逢。


策划 / 悦游编辑部

编辑 / Oliver

撰文 / @至尊盖

图片来源 / @笑白菜、@奇幻时光、

@化工厂机关干部、@Alan、@奇异果到处跑、

@浪子秋先生、@慧子、视觉中国

版式设计 / CNT ARTRO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