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农民账本变成“馆藏珍宝”,当家庭账目明细变成“国家记忆”,承载起历史厚度的是43年持之以恒和毫无所求的社会担当。“只要国家需要,我一定会记到拿不起笔为止!”这是平度市大泽山镇三山东头村村民刘元九向国家许下的承诺。乡村的巨变、祖国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自他从1982年开记的一笔一画起,一笔笔账目跃然眼前。国家博物馆于2007年、2017年分两次收藏了他的账本,这也是国家博物馆目前唯一收藏的农民家庭账本。时至今日,刘元九手写记录的账本已增至43年。
人物名片
刘元九
年龄:72岁
身份:平度市大泽山镇三山东头村村民
时光中的诚信刻度
穿越时代变迁,账本上变动的数字如同中国农村发展跳跃向前的曲线,将43年间的“物转星移”瞬间铺展在人们眼前。我们看到了一个农民家庭收支数量和结构的变化,看到了农村生产资料的投入、物价的涨跌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也看到了国家的乡村振兴政策在个人身上的具体体现。它不仅是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经历,一个农户对走向富裕的期盼,也是勤劳致富的欣慰和山村生活的旧貌换新颜。
刘元九在记账。
“该记的少一分都不行。”小账本折射大诚信,刘元九43年靠诚心铸就的“国家记忆”,在乡村变迁史上刻下独一无二的诚信坐标。他的“透明账本”赢得乡亲们点赞,“老刘的算盘比尺子更精准”“老刘的账本比银行存折还靠谱”。青岛这位农村老人是诚信种子的播种者,以分毫必录的记账实践,重新定义诚信的量化标准,又用民间档案校准国家记忆,展现参与时代书写的责任担当,并通过家庭记账传统培育诚信家风,实现美德传承的创新。
小账本折射农村大变化
整齐的柴垛,干净的庭院,朴素的家庭——72岁农民刘元九的家,跟如今大泽山镇大多数农民家庭一样,满是“人间烟火气”。刘元九逢人爱笑,一双大眼睛总是炯炯有神,眉眼里有着饱经沧桑后的淡然与沉稳。
数据里话桑麻,知天下。打开他的记账本,小到油盐酱醋,大到为孩子买房买车,他事无巨细、全部入账。1982年5月2日,他清楚地写到:供销社酱油1毛2一斤,盐5分钱一斤,花2块4毛钱买20斤酱油,花5块钱买100斤盐……密密匝匝的数字,看似琐碎,却记录着小山村村民的真实生活,既承载了世事变迁,也承载了一个普通农民对社会发展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愿望。
刘元九所在的大泽山镇虽然有2000多年的葡萄种植史,但真正靠葡萄致富却还是近30年的事。2007年,刘元九家里的5亩葡萄地总收入只有28902.3元;2023年,账本上的数字变成了10.1万元。葡萄藤架变成了“摇钱树”,刘元九说,“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都摆脱了穷困,过上了幸福生活。”账本在此刻不仅仅是纸张和墨水的简单融合,小小数据变迁,见证了小乡镇乃至国家乡村振兴的大成效。
杂记记录“幸福大账”
一本本收支簿,仿佛是乡村发展的微观史。一连串数字背后,反映了国家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惠民政策的细化和实施到最基层——废除农业税并提供各种农业补贴、农村养老金落地、低保政策普惠、精准扶贫政策春风劲吹……
刘元九告诉记者,有两件事终生难忘。第一件事是2005年12月29日,取消农业税。这个政策意味着当时9亿中国农民彻底告别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第二件事是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次大会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表决通过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让以土地为生的广大农民吃下了定心丸。刘元九拿出账本记录下了这一历史性时刻。那天临近傍晚,他扛着铁锨去村东头的5亩葡萄地,看着这些种了多年的葡萄藤架像是看到了自己的一位老友,心里说不出的激动:“这样的新时代,让我老刘赶上了!”
除了记录自家“小账”,1995年后,刘元九的手上又诞生了一个“生产生活杂记”,承载着所有与村庄息息相关的“幸福大账”。平日“杂记”中记录的内容主要是村里的重大变化,比如什么时候开始修路、什么时候铺路面、什么时候通车等。“2008年4月8日,开始修整路面;2008年6月22日,开始铺路;2008年6月29日,通车。”在刘元九的“杂记”中记录着村庄由泥泞土路变成干净水泥路的历程。“以前村里都是土路,真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现在好了,道路都硬化了,路好走了,村庄环境也变美了。”刘元九对村庄环境的点滴变化感触颇深,内心也感受着惠民政策带来的幸福感。作为村庄变化的观察者,他也细心地记录下了邻居们家中不断增多的“大件”。“彩电、手机、冰箱、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摩托车不用说,就说汽车吧,2008年村里有21辆,2016年达到了85辆,其中一半是小轿车。”刘元九感慨地说道。
刘元九曾经当过保管员,干过农业技术员,干过会计。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淳厚朴实、克勤克俭,这与坚持不懈的精神相得益彰。很多人会质疑,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43年间真的从未想过放弃吗?他说,“我没有半途而废,是因为我有三大法宝:决心、恒心和耐心。”刚开始坚持去做,想的是为后人留点资料,让后辈看看自己这一代人是怎么走过来的,时刻不忘艰苦奋斗,这是决心的前提;后来发现能为社会做点贡献,虽然绵薄,但能够为世人所用,这是恒心的理由;当社会的期许与自己的执念重合,自我赋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便酿成了一个理想:为家庭记录一针一线,为国家记录点点滴滴。
农家账两次成为“国家记忆”
刘元九的账本格式很规整,但对于仅仅上过几年小学的他来说,记账并不是个简单的活儿,他认识的字并不多,早期的账本常有错字,后来,他在记账的桌子上摆上一本字典,随用随翻,几十年的记账生涯,让刘元九的识字水平进步很大。
“我不觉得记账是个负担,现在一天不记就浑身难受。”刘元九对记账的执着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有时候生病不舒服去医院,即便再难受,也要记下开销多少,都花在了哪些用项,也因为常年记账的习惯,刘元九走到哪儿都会随身带着纸笔,一分钱的花销也要记下来。
国家博物馆于2007年、2017年分两次收藏了他的账本,这是国家博物馆目前唯一收藏的农民家庭账本。“请给我一个月时间,我把账本抄一遍留给自己和家人。”之前,当得知国家博物馆要收藏他的账本时,朴实的刘元九提出了唯一要求。国家博物馆也对他许下承诺,只要他或后代继续记录下去,记多少年就收多少年。因此,虽年逾古稀,身体也大不如前,但现在刘元九仍笔耕不辍,小小账本在岁月的流逝里依旧一点点增长着厚度。“这辈子最自豪的事就是账本被国家博物馆收藏,没想到自己的一个小习惯能对国家有价值,这是这些账本最好的归宿!”
2018年,刘元九受邀到国家博物馆参观“伟大的变革——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在那里,他看到了祖国40年的发展变化,也看到了自己当时记录了30多年的生活账本。“那种自豪感真没法表达,自己能到这里参观,能看到祖国的伟大变革,我当时脑海里就浮现8个字:繁荣昌盛,国泰民安。”刘元九激动地说,“我心里头有底,因为我们有党和国家最坚实的后盾。只要还能记,我会一直记下去,争取为国家贡献半个世纪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