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时,进入立夏之后就算是夏天了。因为,中国古代以“四立”来划分四季,即立春是春天的开始、立夏是夏天的开始、立秋是秋天的开始、立冬是冬天的开始。
不过,我们现在判断是否进入夏季不是根据古代“四立”来划分,而是根据平均气温。简单点说,就是在气象学上,通常以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超过22℃作为夏季开始的标志。
进入夏天后,很多人最关心的是今年的三伏天到底热不热?
今年的三伏天,按民间流传的推算口诀:“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四庚数中伏,秋后一庚数末伏。”来推算,今年的三伏天共计30天,从7月20日至8月18日。具体时间表如下:
如果大家细心的话,能够发现今年的三伏是有些特别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今年的三伏天是10年一遇的最短三伏天
为啥这么说呢?翻看日历,我们能够看到,从2015年到2024年这十年间,每年的三伏天都是40天,而2025年三伏天则是30天。因此,说今年的三伏天是10年一遇的最短三伏天也不为过。
2、今年三伏天是“晚入伏”
从上面2025年的入伏时间中来看,“入伏”是在7月20日这天,比2024年和2023年都要晚。因此,今年是“晚入伏”。
在民间有“晚入伏热得跳,早入伏凉得早”、“晚入伏热得长,秋后还有四十场”、“早入伏雨涟涟,晚入伏旱了田”、“晚入伏,秋来迟”等一些民谚。意思是晚入伏的年份,通常前期会比较干旱,到了秋后雨反而多了起来。并且,“晚入伏”的年份多半会比较炎热,同时,热的时间也热得长。
今年我们可以把上面的农谚收藏起来,过后对照一下,看看还准不准!
3、今年三伏天是“秋包伏”
这里说的“秋”指的是“立秋”,“伏”指的是“末伏”,古人把“末伏”出现在“立秋”之后,称为是“秋包伏”,把立秋和末伏在同一天,称为是“伏包秋”。
今年的立秋是在公历8月7日,而末伏是从8月9日开始,到8月18日结束。因此,今年是“秋包伏”。
老话说“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得哭。”今年是“秋包伏”,意味着在立秋后尚有十多天在伏里,热得时间自然就长,所以说今年的三伏天期间可能会比较热。
4、今年夏天有两个“农历六月”
今年是乙巳蛇年,全年长度为384天,不仅年头年尾有两个“立春”,而是今年夏天里还有两个“农历六月”。这样一来,按古代以农历划分季节来看,人们认为夏天延长了,天气自然会相对热和热得时间长一些。像民间谚语“闰六月,热死牛”、“闰六月,暑气重,伏天炎热似蒸笼”、“闰六暑难耐,酷热似火来”等,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总之,从以上4点来看,都是预示着今年夏天可能会比较炎热。同时,也预示着前期会出现旱情和后期降雨可能会比较多。
那么,今年三伏天期间到底热不热呢?接下来就要迎来小满节气了,在民间有“三伏热不热,就看小满”的讲法。下面来看看古人留下的小满农谚里是怎么判断的!
一、小满不下,黄梅雨少,三伏热燥
这句农谚不难理解,大意是说,如果小满这天不下雨的话,那么就预示着当年“黄梅雨季”的时候降雨会相对少,同时,也预示着当年的三伏天期间会比较燥热。
老话说“芒种过,逢丙入梅;小暑后,逢未出梅”,按古代历法规定,黄梅雨季从芒种后第一个“丙日”这天算起,称“入梅”,在小暑后第一个“未日”结束,称“出梅”。
因此,按古人的方法来推算,今年是公历6月6日这天是芒种节气后的第一个“丙日”,这天便是“入梅”的日子。而小暑后的第一个“未日”是在公历7月13日,这天是“癸未日”,便是今年“出梅”的日子。
当然,这是古代民间笼统的推算方法,地区不同,入梅和出梅的时间也会不同,但大致上的日期差不多,前后差不了几天,还是可以作为参考的。
二、小满刮北风,伏里似烤火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小满节气当天刮的风以北风为主的话,那么就预示当年的三伏天期间会非常干旱酷热。
反之,如果小满当天刮的风以南风为主的话,则往往预示着当天三伏天期间阴雨连连的天气多,比较闷热潮湿。像农谚“小满南风起,三伏雨来急”,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三、小满雨不下,伏天太阳大
这句农谚流传于我国安徽、河南一带,大意是说,如果小满节气当天是个大晴天,不下雨的话,那么就预示着当年的三伏天期间将以晴朗的天气为主,比较酷热。
这句农谚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局限性,换作其它地区,反而意思不同了。例如,在我国湖北地区就有“小满雨下,伏天太阳大”的民谚,意思刚好相反,反而是认为,小满这天下雨的话,往往预示着当年三伏天期间会比较炎热。
所以,农谚只能是作为参考,不能作为判断现在天气的主要依据,要结合当地更加科学的天气预报来综合判断。
那么,您认为,今年三伏天期间到底热不热呢?期待您的分享,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