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公元263年,曹魏三路伐蜀,邓艾率精兵偷渡阴平,如一把天降利刃直插蜀汉腹地。

此时的成都已无险可守,蜀汉后主刘禅急命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羽林军迎敌。这支最后的蜀军,承载着蜀汉四十三年的国运,却在绵竹城外与魏军展开了一场注定悲壮的决战。



《三国志》记载,诸葛瞻“督诸军至涪停住”,错失扼守险要的良机。邓艾趁机诱其决战——这场战役不仅是军事较量,更是蜀汉三代忠良与宿命的对话。

结局早已注定,诸葛瞻没有实战经验,邓艾驰骋沙场数十年,这完全就是业余和专业的对决。

蜀汉不少开国功臣的后代,在此战以身殉国。他们都有谁呢?



诸葛一门:两代人的生死接力

诸葛瞻从小生活在诸葛亮的光环下,却没有其父的军事造诣。

诚然,这与诸葛亮病逝时,诸葛瞻才8岁有关。毕竟,他不像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能在成年后跟随父亲一起历练。

在国家危亡之际,诸葛瞻临危受命,被迫执起染血的长剑,与年仅19岁的儿子诸葛尚一同出征。



由于率军抵达涪县后迟疑不前,诸葛瞻初战告败退守绵竹。邓艾遣使者劝降,诸葛瞻毅然将其斩杀并列阵决战。在击退邓忠和师篡的第一波进攻后,诸葛瞻终究被老辣的邓艾击败。

混战中,其子诸葛尚单骑突入敌阵,高呼“吾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何面目生耶!”最终父子双双战殁,用鲜血续写了“鞠躬尽瘁”的家训。

猛将遗风:张飞之孙的文人铁骨



当张遵跨上战马时,尚书台的竹简尚沾着他的墨迹。作为张飞之孙、蜀汉外戚,这位本可安居宫闱的文官,却选择了最刚烈的归宿。

张遵跟随诸葛瞻前往抵抗邓艾。在魏军铁骑冲阵的刹那,这个流淌着“万人敌”血脉的文人,竟率部发起反冲锋。刀光剑影中,仿佛重现长坂桥上喝退曹军的燕人雄风——只是这一次,断桥换作了蜀汉最后的国门。

忠义难全:黄权父子的命运悖论



黄崇跪谏诸葛瞻时,衣袖上还沾着涪江的晨雾。作为降将黄权之子,他比任何人都渴望证明忠诚。他曾痛哭流涕、力陈抢占险要,却未能改变主帅的犹豫。

当绵竹城破之际,这位尚书郎激励众将士死战到底。他在乱军之中,临阵战死。黄崇这番壮举,不知远在曹魏的生父黄权,收到此消息,会有怎样的感慨?

南中遗脉:李恢侄子的最后一搏



羽林右部督李球战死时,怀中还揣着叔父李恢平定南中的兵书。这个来自云南的将领世家,本可退守故土,却选择与成都共存亡。

史载李球“临阵指挥若定”,率羽林军无畏地对抗魏军精锐。当邓艾亲率大军突破中军时,他用血肉之躯演绎了何为李恢之侄的誓言。

结语



当邓艾踏入成都时,降书上已无这些忠烈的名字。

诸葛瞻、诸葛尚、张遵、黄崇、李球,这几位蜀汉开国功勋的后代,用马革裹尸的决绝,给蜀汉的黄昏抹上了最壮丽的血色。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华阳国志》)

诸位看官,如若诸葛瞻在绵竹之战中击败邓艾,蜀汉能否逆天改命呢?

欢迎评论区煮酒论英雄,友善交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