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义薄云天的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乃是演义中最为精彩的情节之一。
建安十三年冬,赤壁火光照彻长江,曹操八十万大军灰飞烟灭。败退途中,曹孟德惶惶如丧家之犬,自乌林至葫芦口,赵云、张飞轮番截杀,所率残兵十不存一。
然行至华容道,却见一赤面长髯之将横刀立马,正是关羽关云长。彼时曹军饥寒交迫,人马皆疲,而关羽以逸待劳,本可一刀斩尽后患。孰料,关公竟念旧恩,纵马放行。
后世读至此处,无不扼腕:诸葛亮神机妙算,何以偏遣关羽守此咽喉要道?
军令状:一场精心设计的“阳谋”
欲解此局,须溯至诸葛亮初出茅庐之时。彼时,孔明虽得刘备三顾之恩,然军中关张二将倨傲不服。尤其关羽,昔日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岂甘听命于一介书生?故诸葛亮欲立威,必先降服此“虎”。
关羽请战华容道前,孔明故作迟疑:“昔日曹操待足下甚厚,足下当有以报之。今日操兵败,必经华容,若放了时,恐干军法。”
此言看似劝诫,实为激将。关羽性傲,当即立下军令状:“愿依军法!”诸葛亮遂顺水推舟,遣其赴华容。
此局一开,关羽已入瓮中——军令状乃生死契,纵是刘备义弟,亦难逃法度。然孔明当真欲杀关羽乎?非也!
一石三鸟:诸葛亮的政治深算
第一层:立威于骄将
关羽之傲,在刘备军中无人可制。诸葛亮初掌兵权,若不能折服此人,何以号令三军?华容道一役,关羽违令放曹,按状当斩。孔明佯怒欲行军法,实为敲山震虎。
待刘备涕泣求情,诸葛亮方顺阶而下,既全兄弟之义,又彰执法之严。
经此一遭,关羽纵心有不服,亦不得不低首——军令状白纸黑字,孔明占尽理法,关张焉敢再轻视?
第二层:固权于新主
诸葛亮出山未久,虽得刘备信重,然根基未稳。华容道之局,实为刘备与孔明之“双簧戏”。
刘备哭求赦免关羽,看似手足情深,实则默许孔明立威。君臣一唱一和,既保关羽性命,又令诸葛亮权威凌驾诸将之上。
罗贯中于此暗笔:“玄德曰:‘昔吾三人结义时,誓同生死。今云长虽犯法,不忍违却前盟。’”此言看似求情,实将诸葛亮之权与桃园之义并重,其政治深意,不言自明。
第三层:施恩于虎臣
最精妙者,莫过于诸葛亮以“赦免之恩”收服关羽。
关羽放曹,乃因重义;孔明释关,亦为示恩。自此,关羽欠下诸葛亮一条性命,昔日倨傲之气尽化感激。
经此一事,关羽终对孔明心服口服,诸葛亮在军中地位遂稳如泰山。
忠义困局:关羽的无奈与诸葛亮的冷眼
后世论者或责关羽徇私,或赞其重义,然细思之,关公实无选择余地。昔日下邳兵败,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赠赤兔、封汉寿,恩遇之隆,关羽岂能忘怀?
华容道上,若杀曹操,必遭天下唾为忘恩负义;若放曹操,则违军令状,性命难保。两难之间,关羽择义而舍生,恰入诸葛亮彀中。
然孔明之冷峻,亦令人悚然。他早料定关羽必放曹操,更算准刘备必求情,甚至算尽自己借此立威施恩之机。此等心术,岂止军事筹谋?实为君王驭人之道!
余思:权谋与道义的千古辩题
华容道一局,诸葛亮赢尽人心,关羽陷于忠义两难,曹操侥幸逃生以续三国鼎立。
罗贯中笔下,此段似在质问:成大事者,是否必以情义为筹码?若诸葛亮为绝后患,当真斩杀关羽,蜀汉又当如何?
再观今日,职场庙堂之中,恩威并施、人情权谋,与千年前之华容道,又有何异?
世间从无纯粹忠义,亦无全然冷血。诸葛亮的“三重棋局”,成全了自己的神机妙算,也成全了关羽的义薄云天。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诸位看官,如若身处诸葛亮之位,华容道上,是否该让关羽前去呢?
欢迎评论区煮酒论英雄,友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