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昱霖 通讯员 郭京泉 张欢
阅读提示
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南马庄村由于盛产蜡杆,被誉为“中国蜡杆工艺第一村”。当地将家庭工坊逐渐发展为“庭院车间”,为附近村民提供就近就地就业机会,还依托直播电商助力效益大幅提升,带动村民稳定增收。
“今儿要装4000根货,从胜芳的货站发到长春,大家辛苦下,尽早装完,尽早发走。”4月27日上午8时,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南马庄村村民裴永东的家中一派繁忙景象。一辆小货车停在院子正中,几名工人忙着将蜡杆装上车。裴永东跳下车后,仔细检查货物的捆绑情况。
今年53岁的裴永东和妻子开了一家蜡杆加工厂,四四方方的农家院子就是他们的“生产车间”。凭着这个院子,裴永东几年前就在村里盖起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两年前又重新装修,加盖了东西两侧厢房。像裴永东这样,利用自家小院做加工业增收致富的村民,在南马庄村还有许多。
村民以自家院落及周围为基地,以家庭为生产和经营单位,为自己和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生产模式又被称为“庭院经济”。一座座其貌不扬的农家小院,正成为村民发家致富的“秘密基地”。
庭院“小厂”带动家门口就业
推开裴永东家的院门,各式各样、长短不一的蜡杆堆满地面,十多名工人正在熟练地蒸煮、去皮、调直。经过大家的通力协作,一根根“原木”就被加工成色泽均匀的笔直的成品蜡杆。
蜡杆又称“白蜡杆”,经人工培育后纤维细密柔韧,十分牢固,可被加工成农具把手或红缨枪、武术棍等体育产品。因蜡杆触感和色感都很好,还能自由弯曲做成各种形状,随着研发和设计力量的投入,蜡杆家具、工艺品等订单需求量逐渐增加,附加值也不断提升。
“村里家家有院子,家家都能干这个。”从裴永东家往东走400多米,是李永凯的庭院,他家里两代人都从事蜡杆加工。“我从小就是在蜡杆堆里钻着长大的,对这个行业特别了解。”李永凯说,自己从20岁起跟着父亲做蜡杆加工,一开始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虽然有父亲的指点,但时代在发展,生产、销售等各方面都跟以前有所不同。
随着经验的积累,李永凯的生意慢慢有了起色,他索性在庭院里办了个小“厂子”,订单也开始逐渐增加,自己一家人有些忙不过来。“村里很多五六十岁的村民,或者要帮儿女照看孩子,或者要照顾老人,不能外出务工,但非常希望能在家门口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考虑到“庭院车间”和村民的现实需求,李永凯立即行动起来,邀请有空闲时间的村民来家里上班,发动有小货车的乡亲当司机。
今年68岁的宋文德家住与南马庄村相邻的中马庄村,是被李永凯发动的务工村民中的一员。为了照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伴儿,宋文德每天带着她一块儿上班。“她就坐在三轮车里等我,我也能随时随地照顾她,每天还能挣点钱,挺好!”宋文德说。
村里像宋文德这样在“家门口”实现安心就业的村民不在少数。“我们村现在有20多户从事蜡杆加工行业,都需要工人,留在村里的劳动力都能用得上。”李永凯介绍说,每年秋后最忙的时候,本村的人不够用,还有来自附近村街的人过来务工。
连线成片的特色产销链
围着南马庄村走上一圈,很多农家院子的房前屋后和空地上都种着蜡杆,微风拂过,嫩绿的叶子相互摩擦,沙沙作响。“李大哥,你家今年能收多少蜡杆?到时候一定给我留着啊。”裴永东一边干活儿,一边跟工人聊天,顺便就把收购蜡杆原材料的事儿也给办了。
裴永东嘴里的“李大哥”就是村民李永海,他家的十多亩蜡杆如今长势正好。“蜡杆这东西好管理,耐寒耐旱。新栽植的蜡杆扦插后的前五年要养树,之后就是每年受益了。”李永海说,每年白露过后,直径达到3厘米的蜡杆就可以采伐,采伐后的蜡杆从树桩处留下一截树干,做好保护,来年又能发出新的枝条。
“现在的南马庄村是华北地区最大的蜡杆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蜡杆工艺第一村’‘中国蜡杆产业第一村’,2004年还被河北省特产之乡组委会评为‘河北蜡杆之乡’。”李永凯介绍着村里因蜡杆而得的荣誉,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现在,从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到蜡杆的文化传承,一条完整的蜡杆特色产业链在这个小村庄里悄然形成。“不光我们村种植蜡杆,全镇30个村街,村村种蜡杆,还辐射带动了永清、武清等周边地区村街发展蜡杆产业。”李永凯骄傲地说。
直播电商助力效益大幅提升
村民李永武在裴永东家务工7年,和在外务工不同,这里出了家门就是“公司”,员工都是左邻右舍的乡亲,大家在平时相互帮衬,非常有人情味儿。“院子里一起干活的都是我们村的,大家边聊天边干活,可轻松啦。”说话时,李永武也没停下手上的动作。
到了中午时分,李永武给裴永东打了声招呼后回家给老母亲做饭,等忙完后下午再回到院子里上班。“村里年轻人都在外面,家里多是老人和孩子,他们要接送孩子、回家做个饭啥的,我们都理解。”李永凯说,乡亲们发展“庭院经济”,图的就是守家待地,过得舒心又快乐。
“老王,这是最后一车了,一共1200根,送到镇上。慢点啊,等你回来吃饭。”傍晚时分,裴永东检查完货物,目送车辆驶出。在这个河北农村的庭院里,全年可加工蜡杆25万根,每年订单收入有数十万元。
在南马庄村的影响下,庭院“发财树”不断成长,周边的村庄也纷纷帮扶村民发展“庭院经济”。一个个“庭院车间”不仅吸纳了劳动力就业,还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目前,全镇蜡杆种植面积8000余亩,年产成品杆150多万根,年创经济效益1600多万元,实现了绿色生富、生态致富、产业富民。”南马庄村所在的调河头镇宣传委员侯磊介绍,当地政府也会积极帮助村民对接订单、拓宽销路。
在院子的一角,裴永东的女儿裴思捷正在直播。“我家从去年才开始尝试在网上拓宽销路,现在有自己的直播平台,每天也能有不少订单。”裴思捷说,她家大批量的订单主要发往陕西、甘肃和东北三省等地,直播电商让“庭院经济”的效益大幅提升,让乡亲们的手艺被更多人认可。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