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只需要点击上方的蓝字《梅州V生活》关注即可
荣禄第(燕诒堂):
一个家族文脉的前世今生
●笃 庵
荣禄第(燕诒堂)坐落于蕉岭县蕉城镇城郊村西街三巷,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由徐氏十六世祖徐弼亭所建,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可惜在2025年2月,一场大火给它带来了破坏,也更凸显出对其深入考据和保护的紧迫性。
荣禄第大门
嘉庆六年(1801)状元顾皋题写的“燕诒堂”匾额
历史价值多维度审视
作为徐氏宗祠,燕诒堂是“徐半县”家族数百年传承的关键纽带,是客家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家族的繁衍脉络、先辈的精神传承都与它紧密相连。1865年,太平军康王汪海洋部进驻镇平县(蕉岭)时,这里成为指挥部,这些建筑为研究太平天国末期战略布局、军事活动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在太平天国历史研究领域意义非凡。
蕉岭徐氏文脉之昌盛,可追溯至明代中后期。四世祖徐积,明弘治年间贡生,任江西兴国县丞;六世祖徐嘉祉,明朝正德岁贡生,任江西龙南知县,学识渊博,更以清廉正直、勤政爱民著称,深受百姓爱戴;七世祖徐铿,明朝举人,曾任分水知县,宦绩卓然,学识渊微,不可测矣。徐嘉祉、徐铿二公奠定了徐氏“诗书继世”的家风,为后世弼亭公营建祖堂、倡教兴学埋下精神伏笔。
建筑形制:客家智慧的结晶
燕诒堂是典型的粤东客家围龙屋,坐东北向西南,采用两堂两横杠式布局,总面阔29.8米,进深31.7米,占地945平方米,内有40间房屋。前区的禾坪是家族公共活动场所;中轴线上,下堂用于礼仪活动,天井起着采光通风与空间过渡的作用,上堂则是祭祀先祖的神圣空间;侧翼的横屋供族人居住,枕屋用于仓储,功能分区明确合理。
它采用沙灰夹石夯墙,悬山顶灰瓦屋面,抬梁式木构架,结构稳固且适应当地气候。麻石门框阴刻“荣禄第”,彰显官宅规制;圆形麻石柱群不仅支撑起建筑空间,还兼具力学与美学价值;屏风木雕、神龛彩绘技艺精湛,体现了清代粤东匠作的高超水准。
珍贵文物与文化隐喻
“燕诒堂”匾额由嘉庆六年(1801)状元顾皋题写,楷书字体厚重质朴,落款“晴芬顾皋题”。“燕诒”出自《诗经》,寓意先祖德泽绵延。燕诒堂的楹联体系丰富且内涵深刻:翰林王利亨所题“室作万间此怀斯足放千古,会修九老其右尤能坐一人”,行书笔力雄强,融合碑帖风格,“九老会”既关联白居易的洛阳雅集,又暗指徐氏家族精英网络,王利亨此联曾入编清吴恭亨著《对联话》,一时传为佳话;进士徐旭曾的“室近圣居应占文凤,宅瞻乾象定衍石麟”,楷书精雅,充满文气;状元顾皋书写的“文章尔雅训词深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瘦劲有力,清峻端方;知县刘道源的“积厚流芳菑畲经训,怀文抱质砥砺廉隅”,行楷相济、法度严谨,其中,“菑畬经训”化用韩愈诗句,强调耕读传家,“砥砺廉隅”源自《礼记》,彰显修身齐家的道理。
关键人物及其历史贡献
徐弼亭(1772-1836),拥有布政司理问(从六品虚衔)、儒林郎身份。他不仅精通堪舆术,营建了包括燕诒堂在内的十处大屋,还捐建京都镇平邑馆,推动客家商帮发展,倡设邑书院膏火,资助寒门学子,在经济、教育、建筑等领域贡献卓越。
顾皋作为清嘉庆状元、工部侍郎,是京都镇平邑馆筹建的见证者;王利亨,嘉应松源人,清翰林、山西忻州知府,韩山书院山长,是梅州同乡文化圈的核心成员;徐旭曾,广东和平人,清代进士,客家学先驱,其宗族文化理念与弼亭公相契合;刘道源,梅城攀桂坊举人,江西永宁知县,与弼亭公是姻亲。徐弼亭借助京都镇平邑馆与惠州丰湖书院、韩山书院的联系,构建起跨越士、商、文三界的交际网络,促成诸多名公为其大屋题赠的文化奇观。
燕诒堂的教化之功,在弼亭公后裔身上体现尤为显著——
徐省吾:弼亭公嫡孙,光绪乙酉科拔贡,任职江西宜春县通判。晚年掌教镇雅堂,将祖堂楹联“菑畲经训”编入书院教材,并在城内徐氏公祠设立城北公学,亲授国语课程,学校声誉鹊起。
徐鹭清:省吾长子,民国初年创办“燕诒学堂”于祖堂横屋,采用新式教育传承楹联书法,其弟子中走出三位黄埔军校教官。抗战期间更将祖堂设为临时图书馆,抢救古籍三千余册。
徐琚清:鹭清胞弟,毕生致力于祖堂文物研究,1947年将顾皋匾额拓本携至台湾,成为两岸徐氏宗亲寻根的重要信物。
荣禄第燕诒堂,既是徐氏家族的精神寄托,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符号,其兴衰反映出清代客家精英“文化立族”的智慧。在当代,我们有责任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