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家企业因关联交易被索赔千万,另一家企业却因合规操作免于追责——为何结局截然不同?上海君澜律师事务所俞强律师结合新《公司法》与典型案例,拆解关联交易合法性的核心三要素,助企业避开“雷区”。
一、引子:关联交易为何成企业“高危区”?
2023年,某餐饮巨头因关联交易被股东起诉索赔1.2亿元,法院最终认定交易程序存在瑕疵,判令赔偿损失。这一案例引发热议:关联交易究竟是“商业利器”还是“法律陷阱”?
上海君澜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俞强律师指出:关联交易本身合法,但90%的企业因忽视合规三要素而踩雷。本文从信息披露、程序合法、对价公允三大维度,拆解合法关联交易的底层逻辑。
二、合法三要素:企业必须守住的“生死线”
要素1:信息披露——阳光下的交易才安全
案例:A公司向关联方B采购设备,未向股东披露B公司实控人与A公司高管系亲属关系。后因设备质量问题引发诉讼,法院认定隐瞒关键信息构成恶意关联交易,判令赔偿损失。
法律要点:
披露范围:需包括交易主体关系、交易内容、定价依据等核心信息(《公司法》第182条);
披露对象:股东、董事会及利益相关方均需知情;
风险提示:上市公司还需遵守《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否则可能触发证券违规。
行动指南:
建立《关联交易信息披露清单》,明确必须披露的15项内容;
通过股东会、官网公告等多渠道同步披露,留存书面记录。
要素2:程序合法——流程合规是“护身符”
案例:C公司董事张某主导公司与关联方签订合同,未回避表决。法院认定程序违法,判令交易无效并赔偿损失。
法律要点:
表决回避:关联方不得参与表决(《公司法》第124条);
决策层级:根据交易金额占比,需经董事会或股东会批准(《公司法》第185条);
文件留存:会议记录、投票结果等需完整归档。
行动指南:
公司章程中设定关联交易分级审批机制(如:50万以下董事会审批,50万以上股东会审批);
使用电子投票系统强制关联方回避,避免“人情干扰”。
要素3:对价公允——价格是“终极试金石”
案例:D公司以市场价2倍向关联方采购原料,法院委托第三方审计发现价差超30%,最终认定损害公司利益。
法律要点:
定价基准:需参照独立第三方市场价格或评估报告(《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76条);
举证责任:原告可申请司法审计、专家证人介入;
例外情形:战略性亏损需经特别说明并获股东会追认。
行动指南:
建立关联交易价格比对数据库,实时监控偏离度;
引入独立财务顾问出具《定价公允性意见书》。
三、风险升级:2024年新《公司法》的三大变化
扩大关联方范围:新增“实际控制人间接控制的企业”;
加重高管责任:未履行报告义务可直接追责(第182条);
强化股东监督:小股东可凭1%股份提起代表诉讼(《公司法解释五》第1条)。
俞强律师特别提示:2024年10月起,关联交易合规审查将纳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违规企业可能面临融资受限、招投标扣分等连锁风险。
四、企业合规行动清单
制度层面:修订公司章程,设定关联交易专项条款;
操作层面:每季度开展关联交易合规自查;
文档层面:建立“一案一档”电子化存档系统;
培训层面:每年组织高管参加关联交易法律培训。
五、互动话题
您在经营中是否遇到过关联交易争议?是程序瑕疵、价格争议还是信息披露不足?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经历,俞强律师团队将选取典型问题匿名解答。
风险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案件需咨询专业律师。关联交易合规无小事,细节决定企业生死。
(上海君澜律师事务所俞强律师,北京大学法律硕士,专注公司治理与商事争议解决领域15年,为多家上市公司提供关联交易合规方案设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