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来,上海常住人口增加了7.71%、全市GDP总量增长了2.1倍,但用水总量不升反降,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今天(5月11日)举行的上海“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开幕式上公布的数据显示,上海2024年度用水总量为107.31亿立方米,比2010年度减少了15%。2024年,上海以占全国1.81%的用水量支撑了占全国4%的GDP总量。

节约用水成效显著,除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断完善节水制度政策、持续发展节水产业和科技、积极推进非常规水的利用等因素外,运用经济杠杆等市场化手段也是重要的推动力。

我国《水法》规定,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取得取水权。

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有取水权的单位和个人在取水量上受限,超出指标取水要申请,审核期间可能面临停业整顿的困境,即使通过审核,还要因为“超标取水”承担额外的高昂取水成本。整个过程十分消耗时间和金钱。

此前,位于奉贤区的上海富雷机电制造有限公司就为实际取水量接近许可上限而忧虑。

一张水权交易凭证化解了燃眉之急。奉贤区水务部门走访了解企业情况后,提出了取水权交易方案,帮助企业向其他指标有富余的取水权单位购得一笔应急取水指标。从企业确定意向到办结交易仅用时15个工作日。

上海富雷机电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感慨,取水权交易帮助企业暂时渡过了难关,也促使他们意识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兼顾节能减排,追求可持续发展。


上海富雷机电制造有限公司的取水权交易凭证。 来源:奉贤区水务局

截至今年3月底,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共完成50宗用水权交易,成交水量69.38万立方米,涉及工业、服务业、建筑业、农业、生态环境等不同行业。

今年,上海取水权交易试点进一步升级。取水权指标不仅可以直接交易,还可以像闲置资金一样存到专业投资机构,定期获得分红。这种创新模式被称为“水信托”。

上海市供水管理事务中心节水管理中心高级工程师伍彩球介绍,在“水信托”模式下,持有闲置指标的取水权人成为信托计划的委托人,将节水形成的额度集中委托给信托公司,按其委托额度之比例持有信托受益权份额,相当于拿自己的闲置指标进行了“投资”。

信托公司作为集合的取水权持有人,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进行挂牌交易,通过标准化流程将取水权额度出售给合格临时取水户并形成收益,信托计划定期向委托人按其所持有的受益权比例进行分配,即“分红”。

传统用水权交易有一大“痛点”,那就是各单位“省出来”的节水指标相对零散,在一对一的交易环境下,经常发生供需难以匹配的情况,比如,一家单位富余的取水指标不能完全满足求购方的需求。而通过信托模式集聚分散的节水指标,就能实现“多对多”交易,可以较好地解决一对一交易匹配难、效率低、涉税复杂等问题。

目前,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携手华宝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的“水善流”取水权行政管理服务信托已通过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审批,完成备案。

宝钢特钢、上海石化、高桥石化、上海环境、奉贤热电、浦发热电、上重铸锻等7家单位,作为首期“水信托”委托人签署取水权交付确认书。

首批“水信托”共募集水量1000万立方米,采用阶梯定价机制,定价区间为0.25元/立方米至0.5元/立方米。如今年提前完成所有指标发售,将由信托公司滚动发行新一期信托,持续满足市场稳定供给的要求。


黄浦江中上游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二期通过“水信托”保障现场施工用水。截至目前,奉贤区已完成2宗“水信托”水权交易。 来源:奉贤区水务局

作为一座典型丰水型城市,上海本地可用水资源量仅占过境水量的2%,面临着时空分布不均与指标性缺水等结构性矛盾,用水效率偏低与指标空占问题依然突出。

“顺应需求而生的‘水信托’实现了多方共赢。”上海市水务局局长史家明表示,创新模式不仅破解了水资源管理难题,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全社会节水的积极性,让通过节水产生闲置取水指标的单位真切地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原标题:《省出来的“水”可以投资拿分红?上海试点吸引7家单位募集1000万立方米》

题图来源:陈玺撼摄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陈玺撼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