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剧柏含 如鑫淼



1853年5月8日,太平天国众将领从扬州出发,开始北伐,当时的太平天国已经取得了初步胜利,占领今天的南京,建立自己的“天国”。

当然,这个时候太平天国群情激愤,但实际上政权并不稳固,周边清军数量在增加。而且天国内部也出现争权夺利的苗头。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太平天国决定北伐。当时太平天国有一个何去何从的问题,一个是把南京打下来了拿南京作为一个大本营,要么略作休整继续打。

比如杨秀清,据说当年他想打河南。洪秀全也是这个意思,但是也没有彻底拿定主意。

李秀成被俘后写过《自白》。按照李秀成的回忆说,当时有一个湖南籍的老水手禀告说:杨秀清向北进就是伐河南。河南地区黄河水小,而且当地缺粮,如果被敌人围困援军很难解救,如今您既然得了江南。有长江之险要,而且有船只成千上万,干嘛往河南去呀?说南京是帝王之家,城高池深,民妇儿有盈余,应该在这定都,干嘛偏偏往河南跑?河南是中原之地,也有立国基础。但是,不如江南好请东王三思。

应该点中了杨秀清的痛处。当时太平天国广西起义一路杀到南京,确实有一些青壮年,这堪称叫军队里的精锐和骨干。但是,拖家带口,太平天国是分男营、女营就是不能在一块儿呆。

这在特殊状况下,因为打仗儿女情长,那肯定是不行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没有老弱病残这这么多人,不从事农业生产,当然要一日三餐呐,怎么办?首先是吃饭补给的问题,当时中国就靠水路,如果当地物产不丰富,水运不发达,那补给的难度确实就很大了,甚至就没法克服,河南其实就是这个状况。

所以,这个老水手的话不是没有道理,杨秀清对他比较信任,所以这话点动了他。你看一方面就老水手肯定经验丰富,甚至没少去过河南。另外,水手是南方人对北方恐怕不习惯不熟悉,甚至有一种抵触和警惕吧甚至恐惧这些因素都在。

所以,按照李秀成的说法,这个老水手在关键时刻说动了杨秀清,南京是一个小天堂在此定都岂不美哉。另外,也有分析说,就是打仗当兵时间长了也累也疲乏需要休息。

到南京小天堂这地方很舒服不愿意再动了。另外,还有一个说法,说太平军在起义军时,这个水手见多识广,大脑灵活,受杨秀清的器重,他说北方少水乏米,南方人很不习惯,官军马队多我军不能抵御。不如以南京为都,有长江之险。然后再分兵攻略、北伐中原。

李秀成说的这些就算自供状回忆录。当然也有人分析说这个老水手说得不像,因为他是一个没受过教育的底层人士也有这种质疑。另外,杨秀清基本上不认字,他确实需要有自己的智囊,大家一般认为应该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见多识广,满腹经纶的。

但是,杨秀清当时不大可能,可能更多的要从底层民众中去中去汲取一些东西。这说法不一吧,这是杨秀清。



但是,洪秀全和他不同,在当时因为打仗洪秀全基本上是甩手掌柜,算是一个精神符号吧,他认为取中原才得天命。所以他是想让大军挺进河南,在河南建都,洪秀全倒是提出过可以分军镇守南京,作为北进大军的后方。所以实际上杨秀清和洪秀全在北伐这个问题上双方是有争执的。

杨秀清派林凤祥、李开芳北伐,而罗大纲则指挥2万主力军继续东进,以图夺取镇江、扬州建立拱卫南京的总体防御圈。

其实你要看之前朱元璋,明太祖也是这么干的,但是,洪秀全在打河南的问题上是有分歧的。



最后,杨秀清使出自己杀手锏,就是天父下凡。天父说洪秀全你要是迁都河南就是你变妖了,该打板子了,那洪秀全也就同意了。

把江宁改名为天京,就是今天的南京,这就是天国的首都。也有学者就元末群雄争霸的时候,刘伯温建议朱元璋先西后东,先南后北这么一个总体战略。朱元璋基本上执行的就是这个方略,如果洪秀全、杨秀清对历史有了解,对当时天下形势能够做一些仔细的研判,或采用朱元璋立足南京之后,先去浙东,就是把江浙富庶地区掌握在自己手里。

尽量占据一些海港,可以向西方购买一些武器,这样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就现在,如果分析太平天国兴衰,就刚才我们讲的朱元璋路数是对的,他们没有急于北伐立足未稳,草率北伐。

杨秀清的不同意见是一种折衷调和。在北伐同时还要进行西征,另外,杨秀清也有人分析说,他可能有自己的私利在里边。

所以,当时整个太平天国高层里边有4王,剩下有6官丞相林凤祥李开芳。这两个人是非常好的搭档,就是萧朝贵不在了,他们2人一直还是开路先锋,配合得非常好,威望也很高,是不是有可能威胁到杨秀青的地位和安全,所以让他们北伐也可能是一种特别的安排。

而林凤祥、李开芳史书记载看不起杨秀清,真正佩服的是萧长贵就是西王。确实内部矛盾凸显。北伐军是2万人,数量不多,但是很精锐,都是广西出来的久经沙场的老弟兄。所以,他们的战斗力相当强,再加上林凤祥李开芳2人关系非常好,志同道合亲密无间,

所以,他们的战斗力有人说能占到太平军的1/3甚至一半。当然也正因此,有人就说如果他们是在南方,比如去湖南吧,比如打击湘军那历史可能改写,但是派他们去北伐。 下场就很悲惨了。

清史《洪秀全传》里边记载说,洪秀全曾经要求北伐,说大军要多走小路,以最快速度接近北京,不要贪图攻城掠地以浪费时日。这是洪秀全面授机宜。

但有学者说,你看朱元璋他北伐的时候。依托大运河这个运输干道。洪秀全实际上北伐军走小路,因为运河沿线肯定有大量的清军部队。

另外,北伐军人数少后勤压力小。

1853年5月,洪秀全派林凤祥、李开芳率2万人北伐。北伐军于5月8日从扬州出发,一路连破州县,甚至打到天津南清军节节败退,咸丰皇帝也被惊动了。但是北伐军是孤军,粮草不一定跟得上也谈不上援军,想你打到人家老巢那清军肯定是拼死也要阻挡的。

6月太平灾进入河南,后攻怀庆未克,取道山西北上,复经河南入直隶。

一度进入保定,逼近天津。但由于孤军深入,缺乏后继,清军掘运河水,北伐军攻天津受阻。1854年2月,北伐军弃静海、独流南撤。

5月,转据山东东光县连镇待援,天京派出的援军在山东临清失败。李开芳南下接应,被清军截在两地。林凤祥在连镇与清军苦战,1855年3月粮尽失守,林凤祥被俘后在北京遭杀害。李开芳在冯官屯被保包围,清军水淹冯官屯,北伐军屡次突围未成功,太平军北伐终止于直隶省东光县连镇,这是一个横跨运河的小镇,位于河北景县和东光之间。

1854年5月5日,由林凤祥、李开芳率领的北伐军占据东光县的连镇。北伐军分兵一部,由李开芳率领马队600余骑突围,后李开芳率600精骑急驰南下山东探接应援军,援军已败,遂占据高唐。而连镇位于直隶的东南角,紧靠山东,水路通达。当时,北伐军在进军过程中,因清廷破坏直隶境内水网并决堤,导致北伐军受阻于汪洋,只能转守为退,绕道西撤。之后林凤祥和李开芳一路使用一些计策佯攻,最终选定运河北岸连镇作为聚首之地。

对于太平军南方人来讲习惯水战,不适合清军骑兵施展,所以可以在连镇周边支撑一段时间。林凤祥和李开芳都算是经验丰富的战将。 很快把连镇打造成一个坚固堡垒,准备作战。

清军方面先后集结围攻。所以,在北伐一年后,我们讲历史上北伐一年之后,1854年5月15号左右,清军开始攻击和太平军展开激战,而且在这个关键时刻。传来所谓援军的消息,说天津派出增援部队已到了山东临清。这对林凤祥李开芳来讲肯定是好消息。

1855年,李开芳率领的北伐军在高唐州被僧格林沁的军队包围。李开芳以700余兵,面对万余僧格林沁军的围困,坚持了40天,李凤祥和李开芳确实是太平天国比较优秀的将领,很会打仗,给了清军巨大杀伤,为太平天国全局赢得时间减轻了压力,但是没办法孤军呐。如果没有他们的这个牵制,那太平天国会更加险象环生,所以他们的北伐其实也起到一个牵制清军的作用,当然,也付出非常惨重代价。

我们一再讲孤军一旦被围困在人家地盘。人家的兵马源源不断,粮草接济不是问题,太平军这儿其实什么都没有。所谓的援军最终也指望不上了,而且,还导致林凤祥、李开芳2人等于说分兵了,各自苦撑啊。所以结局就已经注定了,就是能坚持多久的问题。

1855年3月7日,太平天国北伐军在高塘镇遭遇到僧格林沁的蒙古马队袭击后,李开芳决定率领北伐军南撤。当李开芳抵达冯官屯时,被僧格林沁的骑兵队包围。冯官屯是一个相对较大和较富庶的墟镇,太平军依靠坚固的防御工事,英勇地抵御了清军的多次进攻。僧格林沁采用水灌法,引运河水至冯官屯,导致屯内情

那太平天国的北伐,也随即画上了一个血色的句号。

(作者:剧柏含 系国家二级作家 高级书画师 高级政工师职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