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中产教育的活力,守护中产的活力,也是全社会对未来的投资。


深圳人赵心童世锦赛夺冠,振奋人心。

深圳少年多了一个成长样本,深圳家庭受到一次直观鼓舞。

超级个案背后,可以说它是一次深圳中产教育的胜利,虽然是极小概率,但是也重新带来了希望与可能。


崭新的深圳成长样本

5月6日凌晨,全世界都知道了这个少年。他来自深圳。

27天九连胜,赵心童以业余身份赢得世锦赛冠军,创造了一项“前无古人”的纪录

注意,是业余身份。

世锦赛、英锦赛和大师赛并称为“斯诺克三大赛”,是斯诺克的最高水平赛事,其中世锦赛最负盛名。丁俊晖有3个英锦赛冠军和1个大师赛冠军,唯独没有世锦赛冠军。

这是十分崭新又鼓舞人心的深圳成长样本。


丁俊晖和赵心童

1997年春天,祖籍西安的赵心童出生于深圳,是妥妥的“深二代”。他在松岗东方社区长大,父母都是医疗工作者。

2004年,7岁的赵心童在家楼下的台球桌上第一次接触斯诺克,并且很快展现出了超强的台球天赋。

10岁时候,为了让他能专心练球,父母将家里的一个大房间改造为球房,还聘请了专业教练来指导。

2009 年,为了能够更专注地投身于台球事业,赵心童选择开始了更加系统、专业的训练,踏上了职业斯诺克选手的逐梦之旅。

成长之路上,家庭的一些关键选择和支持很具启发。


获奖的赵心童

“读书还是打球?”

这是曾经摆在赵心童和他父母面前的一道难题。

“当时很难兼顾,我们台球行业的专家建议休学半年,给他试一下。后来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老师说他就是‘那块料’,于是我问他大学毕业后想做什么,结果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打球’。”

“我的本意就是想他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爱孩子就是让孩子快乐,以后的人生要有自己喜欢的东西。从那天开始,我就不考虑其他人的话了,尊重儿子的选择。

“他这一句话也打动了我。”赵心童父亲说,“我觉得他确实是这方面的人才,我们想如果他大学以后打,那不如现在去打。


赵心童父母

于是,赵心童不读书,开始专心打球。

在如此重大抉择上,母亲“不考虑其他人的话了,尊重儿子的选择”,父亲有“如果他大学以后打,那不如现在去打”前瞻判断。这才是赵心童成长样本背后难得的教育逻辑和家庭支持。


中产教育的一次胜利

父母不离不弃的陪伴,加上对他的成长毫无成见的接纳和包容,这些细节背后,是真正的创新教育。

从这个视角,赵心童夺冠,其实是深圳中产教育的一次胜利。

胜利不仅属于赵心童个人,更折射出深圳中产家庭在教育路径选择上的智慧与能力。


小时候的赵心童

从被禁赛到登顶世界之巅,赵心童的成长轨迹背后,是典型深圳中产家庭对子女天赋的全力支持、对教育理念的创新实践,以及这座城市赋予的包容与机遇。

如果赵心童不是出生于深圳中产家庭,如果不是经济条件优渥且注重教育投入,也就不可能走上这条尊重天赋与兴趣的道路。

这场胜利,既是对传统教育单一评价体系的突破,也是中产家庭在资源与认知双重驱动下培育个性化人才的样本。

中产教育观,背后是稳健和包容的中产价值观。


赵心童不读书,开始专心打球

提到成长道路中的印象深刻事件时,他母亲介绍,“有一次他打完比赛回来,就让我带他去中学逛逛,感受一下学校的氛围,当时我心里有点触动。觉得有得就有失。”

这种“得失”的决策背后,是深圳中产家庭特有的资源积累与认知高度——他们既具备经济实力承担非主流教育路径的成本,又拥有开放的教育观,敢于让孩子在兴趣领域深耕。

父母并未将他推向高考赛道,而是通过专业训练、心理辅导和国际化赛事历练,构建了一条以天赋为核心的个性化成长路径。


以天赋为核心的个性化成长路径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中产家庭普遍具备更开放和创新的教育意识。而赵父母这一代的从容面对和长期呵护,是深圳中产的生命力体现。

这份从容和视野,需要一两代人的积累。

更重要的是,深圳中产家庭具备“风险承受力”。当赵心童从职业选手降级为业余球员、卷入假球风波等挫折,中产家庭的韧性和底气,让他得以在低谷中重启,甚至以业余身份逆袭夺冠。


当中产陷入危机

这样的传奇,只会发生在大城市的中产家庭。

赵心童的故事揭示了一个真相:中产家庭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推动者,他们的资源、认知与风险承受力,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试验场。

是深圳中产家庭的活力,也有赖于深圳得天独厚的环境。

据深圳市台球协会秘书长卜繁松介绍,斯诺克进入中国,深圳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项起源于英国的绅士运动,最早在香港生根发芽,随后其种子播撒到紧邻的深圳,再从这里为起点,向全国各城市蔓延开来。

早在21世纪初,深圳就有500余家台球俱乐部,尤其是近年来无人自助台球厅的兴起,深圳台球俱乐部土壤丰厚。


深圳越来越多的无人自助台球厅

巨大鼓舞之下,其实也藏着深深的群体隐忧。

教育,被视为大城市中产的重要出口之一。在所有为未来的投入里,中产批量投资孩子教育占比最重也是优先级最高的。

但是在当下,中产焦虑已经从“能否维持阶层”升级为“如何避免代际滑落”。房贷、教育支出、职业竞争三重压力下,许多家庭被迫从“个性化培育”回归“标准化内卷”。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中产家庭赖以阶层立足的要素正在失效。房产价值滑落、职业竞争加剧、教育成本攀升,使得家庭难以持续投入非功利性教育。


赵心童的夺冠,是深圳中产家庭教育的里程碑

若中产阶层整体式微,赵心童式的成长路径将沦为孤例。

从这角度,赵心童的夺冠,是深圳中产家庭教育的里程碑,也是一面映照未来的镜子。

它证明,当家庭资源、城市生态与个体天赋形成合力时,普通人也能创造奇迹。反之,如果中产家庭在经济压力与制度局限中逐渐瓦解,这种教育的多样性也可能消亡。

守护中产教育的活力,守护中产的活力,也是全社会对未来的投资。


守护中产教育的活力,守护中产的活力

当中产式微,当其活力不在,也就早早框定了下一代的边界。

来自深圳的赵心童夺冠背后,是一代人与一个阶层的衣食无忧、开放认知,以及资源积淀。这样的事件只有可能出现在活力和繁荣的土壤里。

文|深圳客编辑部

图片来自网络

说说你怎么看中产家庭的教育选择?

留言区聊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