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慈溪,正站在一个历史性节点上。这个连续多年稳坐浙江县市经济头把交椅的“家电之都”,在2024年交出了GDP高达2928.64亿元的成绩单,增速5.7%。但看似光鲜的数据背后,却藏着长达二十年的“高铁焦虑”。作为全国县域经济“模范生”,慈溪人眼睁睁看着周边县市接连迈入高铁时代,自己却因地理区位成了长三角交通网中的“孤岛”。
直到2022年通苏嘉甬高铁正式动工的消息传来,这份憋屈终于化作期待:计划2027年底通车的这条沿海大动脉,将把慈溪至上海的时间压缩至35分钟,到宁波仅需16分钟,彻底结束“手无寸铁”的历史。
眼下,慈溪高铁站的建设已进入倒计时。总投资30.6亿元的宁波北部综合交通枢纽,计划今年6月底破土动工。这个建筑面积超5.6万平方米的庞然大物,不仅设计了地下停车场、充电桩等标配,更藏着“地铁岛式站台”的伏笔。光廊穹顶下的下沉广场预留了轨道空间,未来可与市域快轨无缝衔接。
配套的228国道下穿工程已在今年4月完成首桩浇筑,240天的工期表上,施工队正用全封闭泥浆循环系统与时间赛跑,确保高铁通车时这条连接余慈的动脉同步贯通。从地图上看,这些工程像一把把手术刀,正在切开长期阻隔慈溪与沪杭甬的交通“血栓”。
交通突围的背后,是慈溪人对产业升级的迫切渴望。这个坐拥公牛、方太两大百亿企业的制造业重镇,虽然以全国6%的家电产量撑起“中国三大家电基地”的名号,却始终受困于人才流失、物流成本高企。
2023年数据显示,当地工业增加值达325.15亿元,但三产占比仅40.8%,产业结构亟待优化。高铁带来的不仅是客流,更是“智力流”。宁大科院与慈星集团合作的3D针织数字化系统、中科院材料所与广慈医疗共建的植介入材料中试基地,这些产学研项目正需要长三角顶尖人才的“高频次串门”。而规划中的宁波至慈溪市域快轨,更将把两地通勤时间拉进半小时圈,让“工作在宁波、生活在慈溪”成为可能。
对于普通市民而言,高铁时代的红利正在渗透日常生活。家住桥头镇的王师傅发现,自家种植的杨梅今年通过直播卖到了苏州,物流成本比往年降了15%。这正是胜陆公路通车后的连锁反应。这条串联起余慈地区的快速路,让慈溪杨梅的运输时间缩短40%,2024年农产品电商销售额同比激增32%。而在周巷镇,小家电智造小镇的工人们开始期待周末乘高铁去上海迪士尼的“双城生活”,正如二十年前他们的父辈坐着大巴去宁波天一广场购物那般自然。
站在2025年的初夏回望,慈溪的崛起剧本早已写满伏笔。当杭甬超级高速将杭州湾南岸纳入“1小时通勤圈”,当通苏嘉甬高铁把上海虹桥变成“隔壁车站”,这个县域经济的“优等生”正在完成从“制造孤岛”到“湾区枢纽”的蜕变。
数据显示,高铁沿线城市GDP平均提升21%,这对于手握3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慈溪而言,意味着一场量变到质变的跨越。或许用不了太久,“上午慈溪谈生意,下午西湖喝龙井,晚上外滩看夜景”的三城记,就会成为长三角创业者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