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新书
阅读不止 不止阅读
在紧张忙碌的生活中,我们每天都面临着各种机会与挑战,并从中不断收获成长。一本偶然翻开的书,一个突发的奇思妙想,一次主动又诚恳的沟通,都可能成为改变生活的契机。邀请阅读陪伴我们成长,是它让平凡的日子有了深度与意义。
01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
论述摘编(西班牙文版)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论述摘编》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收录了习近平同志2012年11月至2023年10月期间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该书多语种版的出版发行,对于国内外读者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要求,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成功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的现代化新图景,对于增强国际社会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的共同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02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典藏文库: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英文版)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未完成的经济学哲学著作。手稿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直到1932年才首次全部发表。该书是哲学与经济学的第一次结晶,开创了哲学指导下的经济学研究道路以及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哲学发展道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正是以这种结合为基础的。同时,该书也是马克思一生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的起始点,被阿尔都塞誉为《资本论》的先声,《资本论》的草稿,或《资本论》草图。本次出版为英文影印本。
03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典藏文库:
德意志意识形态(英文版)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作的哲学著作,该书首次出版于1932年。在该书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布鲁诺·鲍威尔和马克斯·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该书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本次整理出版为英文原书影印版。
04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典藏文库:
恩格斯论《资本论》(英文版)
《资本论》是马克思耗费毕生精力在人类思想史上留下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经久不衰、影响久远的宏伟巨著。马克思在构思、创作、出版《资本论》的过程中,恩格斯作为他的亲密战友、他们共同事业的合作伙伴,作出了巨大的、不朽的贡献,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从而使他们的名字不可分离地连在一起。恩格斯对《资本论》的贡献既涉及理论研究和编辑出版方面,也涉及物质援助和精神支持方面,等等。本书着重从理论研究方面阐述恩格斯对马克思《资本论》的贡献,使我们能够从中深刻理解和把握《资本论》的思想精华。本次出版为英文影印本。
05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典藏文库:
论东方问题(英文版)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 “东方问题” 的评论对我们理解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具有重要启示。以历史性思维和总体性思维为理论经纬,马克思、恩格斯探讨了 “东方问题” 的深层根源、直接动因、政策基础和本质特征,形成了关于 “国际政治的基本秘密” 的完整认知,展开一条通向更高级国际文明的新路径。尽管马克思、恩格斯针对的是19世纪的欧洲大变局,但其中蕴含的认知逻辑、 分析方法和价值向度,仍然是我们解决当今重大国际难题的科学指南。在新的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将为我们确立历史标准、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提供重要遵循。本次整理出版为英文原书影印版。
06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典藏文库: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英文版)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章,第二部分是摘录,即散见于其他著作和书信中有关中国的论述。第一部分收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中国的文章共18篇,除了一篇发表在奥地利维也纳出版的《新闻报》以外,其余都刊载在美国《纽约每日论坛报上》。这些文章是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写的。第二部分是摘录,收录了散见于马克思和恩格斯19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的各种著作和书信中有关中国的论述。本次出版为英文影印本。
07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典藏文库:
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
所做的批判(英文版)
《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第一部著作,是他们对由青年黑格尔派主办的德文月刊《文学总汇报》上所反映出的思想倾向和理论观点的一部回应性、论战性的著作。“神圣家族”是对鲍威尔兄弟及其鸠集在《文学总汇报》周围的追随者们的一种诙谐的称呼。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书中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观唯心主义,同时也捍卫了自己的新的唯物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观点。列宁评价这部著作“奠定了革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础”,它的诞生具有里程碑般的重要意义。
08
人民的马克思
本书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为理论依据,重点阐释了马克思人民立场的来源、人民立场的发展历程、人民立场的特质,以及马克思在理论思辨中的人民立场和实践斗争中的人民立场,结合“马克思的遗志”进一步阐述了人民立场在世界历史中的实践。该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兼具理论性与通俗性,为新时代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提供了重要支撑。
09
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史
在这本书中,作者对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就各种辩论(例如围绕“修正主义”的辩论以及革命工团主义的兴起)对蓬勃发展的意大利工人运动的影响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见解。作者拒绝对马克思的文本和马克思主义作为新兴工人运动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进行任何线性理解,而是探索了巴黎公社时期不同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发展,19世纪后期关于“修正主义”的辩论以及革命工团主义的兴起。
10
价值与文化:
人类社会的双重密码
本书是从作者多年来以文化和价值为主题撰写的论文中筛选的一部分编撰的论文集,其中多数文章公开发表过,本次编选论文集时做了稍许的修改;少数几篇首次收录于本论文集。文集分“价值与伦理”“文化与传统”“学术随笔”三部分。
11
观念的探险
本书是《怀特海全集》中的一部。《观念的冒险》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指某些观念在加速人类通往文明的缓慢进程中所产生的影响,这便是人类历史中观念的冒险。另一层意思则是指观念将对人类历史的冒险经历作出解释,作者对这些观念进行思辨的构架时,无异于是在经历一场冒险。怀特海认为“观念之史便是错误之史”,其原因在于人类历史中的那些一般观念是以各种不同的特殊形式出现于历史上的,而它转化为实际的结果的过程又是缓慢的。
12
重思美德伦理学
该书是“现代美德理论和德性教育”丛书中的一卷。本书旨在对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美德伦理学进行科学化改造,打破人们惯常以为美德伦理学更具弹性却缺乏稳定性的看法。通过回顾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然科学理论与伦理学理论之间的关系,阐释亚里士多德对伦理学不确定性的看法,回应现代心灵哲学和知识论所提出的若干挑战,本书试图从关于人类秉性及其行动特征的一般原理出发,建构并论证一种基于美德概念的演绎性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伦理科学。
13
黄枬森文集(第十卷)
《黄楠森文集》第十卷主要收录黄枬森先生的讲稿和手稿。其中讲稿部分包括8篇文献,约27万字;手稿部分包括14篇文献,约19万字。全书共约46万字。这些文献均未发表过,其中大部分是黄先生身前曾经整理并同意收录文集的;也有少量文献是作者未来得及整理,但我们感觉十分重要的,故而也补充收录进来。黄先生整理的文献主要反映了作者早期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列宁《哲学笔记》的情况,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哲学基础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研究的功底,也体现了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构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体系构建的长期思考。
14
艺术的起源
《艺术的起源》是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创作的美学著作,是一本较早研究艺术的起源和发展的专著,发表于1894年。作者在该书中力图揭示原始艺术的产生和变迁的原因,探索艺术的起源、艺术发展与社会发展间的内在联系。
15
意大利千年艺术史
《意大利千年艺术史》这本书对意大利艺术进行了全面而丰富的展示。意大利是世界上最富有文化和艺术遗产的国家之一,从古罗马文化到文艺复兴,再到现代的时尚,它一直都以其独特的文化和艺术风格闻名于世。
16
中国近代城市管理文献丛刊:
概论
本丛书分为三辑:《中国近代城市管理文献丛刊:概论》《中国近代城市管理文献丛刊:市政管理论》《中国近代城市管理文献丛刊:市政制度论》。该丛书系统编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出版的32种中国近代城市管理学文献,突出城市管理学特色,探究市政管理学、市政制度学等城市管理学核心理论研究的来龙去脉、历史沿革等,展现中国城市管理学体系的创建和发展。以影印的形式结集出版,再现建国前城市管理学文献的历史价值、研究价值,是了解、学习和研究名家专著不可或缺的作品。
17
中国近代城市管理文献丛刊:
市政管理论
本丛书分为三辑:《中国近代城市管理文献丛刊:概论》《中国近代城市管理文献丛刊:市政管理论》《中国近代城市管理文献丛刊:市政制度论》。该丛书系统编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出版的32种中国近代城市管理学文献,突出城市管理学特色,探究市政管理学、市政制度学等城市管理学核心理论研究的来龙去脉、历史沿革等,展现中国城市管理学体系的创建和发展。以影印的形式结集出版,再现建国前城市管理学文献的历史价值、研究价值,是了解、学习和研究名家专著不可或缺的作品。
18
中国近代城市管理文献丛刊:
市政制度论
本丛书分为三辑:《中国近代城市管理文献丛刊:概论》《中国近代城市管理文献丛刊:市政管理论》《中国近代城市管理文献丛刊:市政制度论》。该丛书系统编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出版的32种中国近代城市管理学文献,突出城市管理学特色,探究市政管理学、市政制度学等城市管理学核心理论研究的来龙去脉、历史沿革等,展现中国城市管理学体系的创建和发展。以影印的形式结集出版,再现建国前城市管理学文献的历史价值、研究价值,是了解、学习和研究名家专著不可或缺的作品。
19
改革开放以来区域扶贫协作研究
本书研究框架的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两条线”和“一个点”。考察了1978-1993年间对口支援这一区域扶贫协作的早期形态,1994-2011年东西部扶贫协作这一区域扶贫协作的主要政策,2012年至今区域扶贫协作战略的新变化、新效果。最后对前述历史进程进行理论总结与提升。总结区域扶贫协作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多角度深化对这一战略的认识,指出中国扶贫工作实际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反思不足之处和改进方向,为推进消除绝对贫困以后持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些许思考。
20
《诗经》草木名物的英语命名研究
本研究以专名理论为指导,从植物名称的专名属性出发,将《诗经》草木名物汉英翻译过程视为跨语言社区的命名活动过程,以《诗经》对草木名物的文字记载为起点,沿着历代的注疏文献资料追寻名物专名的历史因果传递链条,以现代植物学名为纽带,衔接其在非汉语语言社区的命名活动传播链条,实现《诗经》草木名物汉英名称的“名”“实”“状” 的正确关联,并将其应用从传统的文学翻译领域拓展到与文化产业相关联的博物学领域。
思想文化的摆渡者,在东西方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