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智评论


作者:梁雨迪,民智国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正文约2000字,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5月7日凌晨,印度空军战机划破印巴边境的夜空,对巴控区多个目标发动突然袭击。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怒斥印度此举,并称“巴基斯坦人民和军队已做好准备”,“印度令人发指的行为将受到惩罚”。两国爆发了20年来最严重的军事对抗,更揭示了南亚地缘政治的深层创伤,也展现出核威慑框架的脆弱性。


▲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社交媒体推文怒斥印度对巴基斯坦的袭击,并称巴基斯坦人民和军队已经做好准备回击。

地缘火药桶的“百年死结”如何被引爆?

此次危机的导火索是克什米尔地区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4月22日,在旅游城市帕哈尔加姆镇上,武装分子对游客开枪,造成了至少26人死亡。据幸存者说,枪手专门针对印度教男子,并在他们妻子的注视下将他们杀死。印度官方迅速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并启动了一系列报复措施。

随后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开火射击,地空联动;关闭边境和空域,暂停贸易;印度中止了《印度河条约》,在上游水库蓄水截流,严重影响到巴基斯坦的水资源供给。

印巴在克什米尔的纠葛来源已久,主权问题可追溯至1947年的《蒙巴顿方案》。该地区居民穆斯林占多数,却主要受印度实际控制。分治措施下,居民凭宗教信仰不同被强制要求迁徙,土邦贵族权力争斗,英帝国殖民的遗留势力和美苏冷战的余韵交织在一起,让这片土地变得更加敏感脆弱。印巴已经在这一地区发生过三次较大规模战争,小规模冲突更是时有发生。


▲ 1947年,印度最后一任总督蒙巴顿勋爵(中)与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左)和真纳(右)讨论印巴分治方案

5月7日凌晨,印度以“打击恐怖主义”为由,发动代号“朱砂痣”袭击(Sindoor)。印度教妇女丧夫后会抹去额间朱砂,这一命名将恐袭事件与宗教叙事绑定,折射出印度官方想借民族主义获取战争正义的希望。克什米尔地区也是双方心头的“朱砂痣”,是抹不去的伤痕。

核威慑失效?有限战争下的危险博弈

冷战结束后,国际法和多边体系的日益成熟、各国相互依赖的增强,还有核武器强大的杀伤力,都让有限战争相比全面热战而言成为一个代价较低的选项。有限战争即不以彻底摧毁对方为目的,但想要达成特定目标,在有限地域、有限空间内进行小规模战争行为。

然而,国际社会对印巴“核威慑平衡”的传统认知正在崩塌。此次冲突表明,核威慑作用似乎失效了,反而助长了“有限战争”的冒险心态。


2016年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乌里军营遇袭事件,2019年的冲突升级等事件发生后,印度近年频繁采取跨境打击,并自豪地称其为“外科手术式打击”(Surgical strike),巴基斯坦则以对等报复回应。此次印度也称其打击“精确摧毁了9个‘参与对印度恐怖袭击的营地’”,印国防部强调,本次空袭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节制的”,“不会升级的”,行动目标“不包括巴基斯坦军方的设施”。


但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政策实际是在热战的边缘疯狂试探,且双方都明确表态“无意升级”,但如果对方让事态升级,自己必将予以回应。此外,双方对伤亡数据和冲突前线的信息公布并不对称,各自都倾向于英雄叙事,声称自己的胜利,体现出认知战和信息战的升级。

从策略和观念上看,印度军事理念从“冷启动”(The Cold Start)到远程拒止能力的追求,本质上是对核威慑框架的逆向解构:通过快速、精准的闪电战,利用对手对局势升级及核威慑的恐惧,划定对自己有利的冲突边界。


巴基斯坦着重于发展短程战术核武器(如巴基斯坦纳赛尔导弹,射程为60-70公里),也曾在国防部报告中明确将核反击条件与“战略环境”挂钩,而非仅领土损失,暗示对小规模进攻的开放性核观点;此外还举行了大规模民防演练。

这些预设的军事步骤可能引发误判,在核阴影下可能触发“非意图性的核升级”。这也是目前南亚安全架构的深层缺陷。

全球治理的南亚困局

此次印巴冲突的升级不仅是两国百年恩怨的延续,更是全球秩序演变的缩影。核威慑没能遏制民族主义冲动,多极体系无力填补权力真空,“文明冲突论”似乎在此得到再一次验证,身份认同实则成为了政治动员的旗号。世界都在关注,南亚的“火药桶”将持续多久?


当国际视野聚焦于军事装备的先进性分析和伤亡统计的数字时,实际上值得警惕的是南亚地缘安全契约的失效。当今世界冲突四起,似乎更符合国际关系领域的现实主义观念:核威慑对和平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小,而沦为心理战的工具,局势很可能进一步落入安全困境。而国际关系自由主义知名学者约瑟夫·奈刚刚过世,是否预示着一种观念的落幕?换句话说,“软实力”和“巧实力”是否还有可能在枪炮面前发挥作用?


国际社会对印巴局势深表担忧。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言:“世界承受不起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军事对抗”,呼吁印巴“保持军事克制”。解局之道,或许不在于用武力“灭火”,而是重构一种超越领土争端、多元共存的和平范式。

或许这场冲突最残酷的启示在于:当技术进步让所谓的有限战争成本在悄无声息中扩大,变得可承受,人类实际上正在亲手拆除这道“安全防火墙”。解构这种结构性矛盾,需要的不是更大规模杀伤力的武器,而是一场关于文明如何共存的变革。可惜在此时的克什米尔,我们只听见枪林弹雨的呼啸,却找不到对话的起点。

参考资料

[1]https://www.bbc.co.uk/news/live/cwyneele13qt?post=asset%3A13890e90-734f-4475-829a-5214be7add7c#post

[2]https://www.cbsnews.com/news/india-pakistan-kashmir-strikes-sharif-revenge-modi/

[3]http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india/no-intent-to-escalate-but-prepared-to-retaliate-says-nsa-doval-after-operation-sindoor/articleshow/120962315.cms

[4] https://mod.gov.pk/

[5]http://www.news.cn/world/20250507/4ddad852e84c423ca085a7d0ce7f2f99/c.html

[6]https://www.wionews.com/pakistan/operation-sindoor-pakistan-defence-minister-khawaja-asif-retracts-pow-claim-says-no-indian-soldiers-captured-9042569

编务:吴亦恒

责编:梁雨迪

图片来源:网 络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民小智君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