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55年全军授衔时,第四野战军(四野)的将帅群体呈现出显著的“军衔偏高”现象,
四野将领占全军上将总数的33%、中将的32%,更诞生了林彪、罗荣桓两位元帅及萧劲光、黄克诚、谭政三位大将。
一般普遍认为这是因为四野兵多将广,因此授衔上比其他野战军同级别将领高很多。
最鲜明的代表就是军长这一职位,二野的16位军长、三野的16位军长一个上将都没有,但是四野的四野18位军长却产生了7名上将。
实事求是地说,1955授衔确实对四野有所偏爱,但是这种偏爱其实不仅仅在于四野人数最多,其实有三大原因,导致了四野最终的授衔偏高。
02
第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双红一的嫡系。
四野将领的“高起点”与其部队的血脉传承密不可分,四野前身东北民主联军的主力,源自八路军115师和新四军第3师。
而115师正是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的嫡系延续,这“双红一”背景,成为四野将领授衔的政治合法性核心。
红一军团本就是中央红军的嫡系,最早可以追溯到井冈山时期的红四军,是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部队合编而成。
长征后中央红军又将红三军团并入红一军团,这导致红一军团成为了中央红军仅存的精华,其干部群体构成了四野的骨干力量。
比如林彪(原红一军团军团长)、罗荣桓(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等领导,均属井冈山时期即追随毛泽东的“根正苗红”派系。
“双红一”将领不仅是嫡系,更是普遍具备超长革命履历。
例如谭政大将,虽未直接参与解放战争前线指挥,但因其在井冈山时期即担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仍被授予大将衔。
除此之外军中如李天佑、韩先楚、黄永胜等将领,均是中央红军原本的将领,可以说无论是资历还是背景都远超了其他野战军。
与之对比的就是三野(华东野战军),虽歼敌数量并不比四野差多少,但其主力源自新四军。
这不仅仅是在八路军/新四军的二元体系中处于次位,更关键的是新四军大多数将领的资历很浅。
比如粟裕手下的叶王陶三将,除了叶飞,王必成、陶勇在红军时期仅仅是团、师级干部。
相比较中央红军中大批的军、乃至军团级干部来说,先天资历就差了一大筹,这也是最终军衔评定差一截的重要因素。
03
除了山头背景之外,四野的兵力规模与战役贡献,为其将领授衔提供了无可争议的“硬实力”支撑。
毕竟我军是能者上庸者下的,无论是什么背景的人都是量才使用,而四野不仅是人数多,其战功也确实冠绝全军。
1948年辽沈战役后,四野总兵力达103万,占全军三分之一;其主导的辽沈、平津战役歼敌近百万,直接改写了全国战局。
本身东北地区就集中了当时我党控制下70%的重工业基础,四野在1947-1948年通过“二线兵团”制度一年组建189个独立团,将兵力从27万迅速扩张至百万。
这种扩军效率远超其他野战军,使四野成为解放战争后期的绝对主力,兵力就占据了全国解放军的三分之一,将官占据三分之一也是可以理解的。
除了人数之外,四野也是战功赫赫,其朱导的辽沈战役(歼敌47万)、平津战役(歼敌52万)及衡宝战役(击溃白崇禧集团),均具有战略转折意义。
从东北打到海南岛,四野是真正的打满全场,全国解放战争第一功就是无可争议的。
相比较之下,二野、三野总计加起来才打了一个淮海战役,在决定性上其实是差了四野很大一截的。
而且即使是三野其实也离不开四野的帮助,从孟良崮到豫东战役,从洛阳城到济南城,再到淮海战役,三野最重要的野战榴弹炮其实就是来与四野。
正是东北的大炮帮助三野取得了战场上的优势,这一点即使是陈老总也是亲口承认的。可以说东野对于全国战局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04
除了国内战场之外,抗美援朝战争也成为了四野将领军衔“再拔高”的关键契机。
首批入朝的志愿军6个军中,5个来自四野(38、39、40、42、50军),其将领因国际战争的特殊性获得了额外晋升空间。
1950年组建东北边防军时,中央明确要求“用四野部队”,因为朝鲜地形、气候与东北相似,四野部队适应最快。
这一决策使四野13兵团(38、39、40军)成为首批入朝主力,在后来四野也成为了志愿军主力。
四野也确实打出了风采,38军在第二次战役中穿插三所里、龙源里,获“万岁军”称号;42军死守黄草岭13昼夜等等都证明了四野的战斗力。
后来陆续其他野战军都有入朝作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四野部队确实是打得最精彩的部队。
这也使得大量的四野将领普遍进入更高指挥层级,例如韩先楚从40军军长升任中南军区参谋长,邓华从13兵团司令员升任沈阳军区司令员。
邓华、洪学智等将领都是从抗美援朝战争中打出来的将领。这种特殊履历使其将领在评衔时更具竞争优势。
05
四野确实授衔普遍偏高,但是这种偏高也是四野赢得的。
中央在授衔时既要肯定战功,也需兼顾历史资历与职务层级,刚好四野将领的不仅职务起点普遍高于其他野战军,其军功野足够优秀。
以最突出的军长这一级别为例,38军军长李天佑、39军军长刘震、40军军长韩先楚均以纵队司令员身份起步。
但是在1952年评级时,这几位最早改编时的多被评为副兵团级甚至正兵团级(如邓华),职位已经完成了跃迁。
而三野、二野的军长此时大多只是准兵团级,因此在授衔上自然无法比较。
四野南下后,萧劲光(四野12兵团司令员)调任海军司令员,黄克诚(四野副政委)升任总后勤部部长。
这类跨军种、跨领域职务晋升,进一步抬高了军衔评定阈值,导致四野的大将中野占据了三人。
举报
评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