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语文学习”,原载《语文学习》1979年第5期(略有改动)。旨在知识分享,如涉版权问题,联系小编删除。
壹 学古文的意义
学古文不是为了写古文,也不是要求每个人都成为古文家。我们现代人是用现代文写作的,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掌握我们时代的文字。那么为什么还要学古文呢?很简单,为了继承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我们国家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这笔丰富的宝贵的遗产,对全人类都是有贡献的。我们这一代人,要能够批判地继承我们祖先的遗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发展我们的文化。假定我们这一代人都不懂古文,这些线装书都不能看,怎么去吸收去继承呢?如果不去继承,那么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不是就割断了么?我们悠久古老的文化,无论工业、农业、科学技术、文学历史,都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这些创造是通过文字——不同时期的古文一一纪录保留下来的。不通古文,怎么能去学习和继承我们祖先的创造发明呢?
历史上各个时期出现了各种文体,《书经》《易经》离我们较远,文字简古,因此理解起来也愈困难。到周秦诸子时期,《论语》《孟子》《吕氏春秋》等,虽较周秦以前的文字易懂,但全懂仍有困难。至于汉赋,文体一变,辞藻堆砌,富丽堂皇,这种文体一则不易理解,二则重形式的铺张扬丽,内容可取者不多。到南北朝,便流行四六骈体文,这种文体讲求文字简练工巧,但往往因受形式的束缚而不能充分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也不容易讲透道理。一直到唐代“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提倡古文运动,才把这种骈体文给反掉了。从韩愈到三苏,他们所写的散文,才更准确更清楚地表达了内心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见解。文字形式得到解放,思想也随着解放了。到清代,桐城派姚鼐编《古文辞类纂》,吴楚材等编《古文观止》,才大体上把历代较为优秀的古代散文选定下来。
这里所说的古代散文,就是指的古文。其中许多优秀的古文,记录了历代文学家思想家的思想见解,表现了很高超的文字艺术技巧,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如果再从学历史的角度去看,我们古老的历史,从《左传》以来,主要是用散文记录下来的,因此要想通晓历史,也必须学古文。可以这样说,学古文,这是一把钥匙,没有这把钥匙,就进不去这个大门。如果我们这一代年青人都不能掌握这个工具,就会被关在古老而又悠久的文化的大门之外了。
此外,从我个人的经验看,学古文也有助于学好现代文。我从小念四书五经,通背《左传》,当时虽然不全懂,但打下了语文的基础,对于掌握古文虚字的运用,对词汇的理解,都大有益处。熟读古文,不仅有助于理解古文,也有助于写好白话文。当我能熟练地写古文的时候,我也就同时能熟练地写白话文;相反,没学过古文只学过白话文的人,不仅不能写古文,也不能读古文,翻开古书连断句都会感到困难。由此可以看出古文和白话文的血肉关系。
更进一步说,要写好白话文,也要学古文。写一篇文章,不只要求通顺,还要求其优美,有风格,能感染人,因此,需要借鉴和学习古代好的东西(当然还有外国好的东西)。古文中有不少体裁形式,今天不一定合用了,但是其表达手段,运用文字的技巧,仍有许多可学习之处。学习古文中的不同形式、风格、体裁,可以提高我们的文艺水平、表现技巧,目的是使我们今天的文章写得更丰富多彩,更富有感染力。
贰 学古文从何下手
我看只有多读,多背。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的这条经验是很珍贵的。一篇东西看一遍两遍,就想理解透,那是不可能的。某些基本的东西就是要背,好比学数学要掌握方程式,否则就不能运算,学古文也是一样,首先要掌握古文的语法、用字的规律。
古文很多,当然不需要都背。我看,背那么五十篇文章就够了。背熟五十篇文章,之乎者也这类虚字的用法掌握了,然后再念古代文献就不会感到困难了。不通过这一关就没有法子念古书。所以我主张一定要精读、熟读。要达到科学顶峰,不经过艰苦努力是不行的,学古文不下苦工夫也不行。前面说过,我小时候背的《左传》《论语》,对我很有好处,现在虽然背不下了,但看到这些东西如见故人。
学古文并不难。我们当初是一个字一个字认,你们现在至少认得六七千字,文化水平、科学水平、理解力都比我们那时要高,应该更容易学好。我计算了一下,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只要能坚持一个礼拜背一篇古文,十二个月背完五十篇,一年就可以过关。
必读篇目可以从《古文观止》里去选。有些文体对我们今天写文章没有多大用处,如赋、骚、诏、诔之类。还有过去的达官贵人,过生日有人给他写寿序,死后有人给他写墓志铭,远别送行则要写序,这类东西多是一些恭维之词,没有多少实际内容。我们要选这样的文章学:讲清楚一个道理的,表达一种感情的,讨论一个问题的,记录一件事情的。我建议大家着重念点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中“记”“说”“文”“传”“书”之类,包括叙事文、说理文、书信等不同体裁的文字,从中吸取种种好的东西。
顺便谈谈用典故的问题。现在很多人写文章不会用典故,这是很大的损失。我们学古文不但要学习古人写文章的技巧,还要学会用典故。
叁 古文的读法以及怎样欣赏古文
读古文,第一步要攻文字关。任何一国的文字总是处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字,古今同义,有许多字则不然。有些字,字形、写法古今相同,意义却变了。理解了这个字的现代用法并不等于理解了这个字的古代的用法。因此,首先要认字。例如,《论语》中有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说”,读音和意义跟“悦”字相同;如果当作说话的“说”来解,读成说话的“说”,那就错了。一方面,我们要理解这些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用法;另一方面,还需要理解在同一历史时期的几种不同用法。如“魏”字,就有四个意义,一个是姓;一个是地名;一个是朝代名;另一个是“高”的意思。认得六七千字,并不等于说,我们对这六七千字的用法都能掌握了。当然,我们不必成为文字学家,对文字的变迁一个个地加以研究,但常用的字还是应该了解的。
除了字,还有词。每个词都有具体的历史内容,要弄清楚它的来源和出典。如“毛遂自荐”这个成语,其中就有一段历史故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有一段历史故事。弄清这些词可以同学习历史有机地结合起来。
读古书,注解一定要读。利用前人的劳动成果,可以节省不少时间和精力,但不要胡乱相信古人的注解,要有自己的看法。把古人估计得太高,把自己估计得太低是不必要的。批注也要读。金圣叹的批注就很可以读,他在文章的欣赏上,有些很好的见解,但更多的地方是错误的,跟着他走你也就错了。一个人总受到时代的局限。我们学习古人,当然不能完全跟古人跑,而是要批判地继承遗产。
至于谈到欣赏古文,我看也只有多读熟读,没有别的办法。只读一两篇文章,就想欣赏是办不到的。读多了,有了比较,就有了欣赏能力,能够领悟出文章的不同风格和特点。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连用了十多个“也”字,风格很奇特,没有见过第二篇文章这样写的;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文短意长;李密的《陈情表》,感情深挚。这些文章都需要多读熟读后,细细品味,才能欣赏。
学习古文,不是照抄古文;学习古文,要取其精华,善于消化。我看主要是学习古文中表达思想感情,表达见解观点,描述景物的方法。例如,点题的方法,就很可以学学。许多古文总在某处把主题点明,然后进一步分析、发挥,使文章观点鲜明,重点突出;哪些地方强调什么,哪些地方不该强调什么;哪些地方用重叠句加以渲染,都有讲究,使文章写得充沛有力。把这些写法灵活地用到今天的文章中来,也可使今天的文章写得有生命力些。现在有些文章往往写得四平八稳。四平八稳不会出好文章。想面面俱到结果一定是面面俱不到。其实一篇文章何必写得面面俱到呢!一篇文章写一两个问题就够了,问题多,可以分开几篇来写,要力求把问题讲深,写透。
肆 读古文要有一些什么工具书
利用工具书很重要。现在许多人不会利用工具书。有些人千里迢迢给我写信,其实他提出的问题只要查查《康熙字典》就可以解决的。认字还是要查《康熙字典》,因为它把一个字的几种读音、几种不同的用法都注了出来。查词可以翻《辞源》《辞海》,查年代可以翻三联书店出版的《中外历史年表》;查地名可翻《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查人名可翻《中国人名大辞典》。这些工具书目前当然还远不完备,但新的没有出来之前,旧的还可以用。读书时要勤于使用工具书,不放过任何一个字、一个词、一个问题。知识总是由少而多,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学习上不允许有懒汉。工具书最好每人自备,我看花二三十元钱就可以买齐,容易解决。
此外,还要善于利用目录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一本通用的必备的工具书。古书不知有多少万种,茫若烟海,你要查某个问题,可以先翻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伍 背五十篇以后如何再提高
背五十篇古文是打一个基础,只是打开大门而已,还没有登堂入室。有了五十篇的基础,就应该进一步读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文章。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每个时期都有名家名作,应该拿来读,不要求背诵,因为背不了那么多。再进一步,就研究历代文风、文体的演变。其实古书虽多,可读的并不那么多。古人的文章说废话的也不少,前面说的那些送行、寿序、墓志铭等应酬文字大多是言之无物,可以不读。《史记》一定要挑十几篇出来读。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一段就写得淋漓尽致,项羽、刘邦、张良、樊哙、范增等人的精神面貌几乎跃纸而出。有了五十篇作基础,读《史记》就不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