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从天地苍穹走向烟火人间,一朵娇艳的牡丹留下了无数历史故事和眼前的繁花似锦。在近日编辑出版的《菏泽牡丹谱》中,编撰者凭借睿智的目光、深厚的学养,辑录了多个早已沉寂于历史烟云中的牡丹故事,如曹州黑牡丹与曹县状元红、曹州人把牡丹名品移栽洛阳、光绪皇帝用曹州丹皮治病、韩复榘两次到菏泽看牡丹等。


曹州黑牡丹与曹县状元红

“曹州牡丹,品类甚多,先祭酒府君尝往购得黄、白、绿数种。长山李氏独得黑牡丹一丛,云曹州止诸生某氏有之,亦不多得也。”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王士禛,著有笔记体《池北偶谈》一书,在这部书中有一段关于曹州黑牡丹的记载。

5月6日,菏泽籍文史学者、《菏泽牡丹谱》文史部分主编荣宏君介绍,王士禛所说的“先祭酒府君”,指的是他的父亲王与敕。王与敕出生于山东新城,新城王家在当地是官宦世家,王与敕的父亲王象晋,万历三十二年中进士,做过翰林、布政使等官职。王象晋喜爱牡丹,编著过著名的《二如亭群芳谱》,其中有一章专门介绍牡丹。王与敕深受父亲影响,酷爱种植牡丹。当时,曹州盛产牡丹,品种非常多。王与敕不顾路途遥远,专门跑到曹州选购牡丹,买到了黄色、白色和绿色的品种。长山县(后并入山东省邹平)的李氏幸运地买到一株黑牡丹,这可是曹州的稀有品种,据说只有生员某氏家有,非常珍贵。王士禛在《池北偶谈》还有一段有关黑牡丹的记载:“馆陶人家有墨芍药,与曹州黑牡丹,皆异种。”王士禛在《居易录》中写道:“曹州五色牡丹,天下第一。”

明朝园艺家薛凤翔所写的《亳州牡丹史》,是牡丹史上一部十分重要的牡丹谱录,详细记载270多个牡丹品种,其中曹州牡丹品种就不下20种。他还对其中9个直接来自曹州的牡丹名品做了详细描述,如飞燕红妆、梅州红、平实红、乔家西瓜瓤、倚新妆等。

在介绍“状元红”时,薛凤翔特意交代,这个品种是“弘治间得之曹县,又名曹县状元红”。就是说,这个品种在弘治年间从山东曹县获得,所以又叫“曹县状元红”。“因为历史上曹县一直隶属于曹州,而且还一度是曹州的驻地,在明代所说的曹县,也可以泛指曹州。”荣宏君解释。

曹州人把牡丹名品移栽洛阳

“鞓红者,单叶,深红花,出青州,亦曰青州红。故张仆射齐贤有第西京贤相坊,自青州以驼驮其种,遂传洛中。其色类腰带鞓,谓之鞓红。”这是北宋文学领袖欧阳修《牡丹谱记》中的一段文字。

荣宏君介绍,当时青州知州张齐贤家住洛阳,喜爱牡丹,尤其喜爱鞓红,就把这个品种用骆驼运到洛阳。鞓红在洛阳落地生根,很快就名扬天下。宋以后,青州牡丹全面衰落。直到2007年,青州市申办中国花博会,青州学者冯蜂鸣为了恢复青州牡丹种植,重新寻找著名的鞓红牡丹。他首先奔赴鞓红的第二故乡洛阳,咨询当地牡丹专家,也找遍各大牡丹园,却没有发现鞓红的身影。专家认为,鞓红是个古老的品种,可能早就失传了。

冯蜂鸣不死心,又辗转来到菏泽,终于在菏泽一家牡丹基地找到消失已久的鞓红。就这样,鞓红这个牡丹名种,在离开老家千年以后,重新回到故乡。

“巧合的是,张齐贤就是曹州人,后来移居洛阳。曹州人把鞓红移栽到洛阳,让这个品种名扬天下,一千年后,又是曹州把这个古老的品种给保存下来,这也成就了牡丹史上的一段佳话。”荣宏君说。

万钱索买小红芽

曹州在明清时期成为全国牡丹的栽培中心。

明朝著名学者谢肇淛在聊城和东平一带做官,曾经多次到曹州一带观赏牡丹,在他的专著《五杂俎》中,就记录了当时曹州牡丹的种植盛况:“余过濮州曹南一路,百里之中香气逆鼻,盖家家圃畦中俱植之,若蔬菜然。”

濮州就是现在的鄄城县,谢肇淛从濮州一路走到曹南,在这一百多里范围之内,牡丹处处盛开,香风盈面、扑鼻,就连农民的菜园子里都开满牡丹花,在曹州种牡丹就像种菜一样。

荣宏君认为,通过谢肇淛的这段文字记录可以了解到,曹州牡丹种植业在明朝万历时期已经十分兴盛,农民把牡丹当做经济作物,以售卖牡丹养家糊口,士绅开辟牡丹花圃,观赏并培育新的品种。崇祯七年进士、曹县人李悦心写下《购牡丹》诗,其中两句写道:“闻道牡丹新种出,万钱索买小红芽。”小红芽指的就是牡丹新品种,这首诗真实记录了明末曹州爱花人士狂热争购牡丹新品种的史实,这也是曹州牡丹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曹州丹皮入了光绪药方

“迩来,皇上圣躬违和,迭经御医请脉进药,药中应用鲜牡丹皮一味,太医院特在东省物色。当经抚宪迅速饬人至曹州探取,如验看之后果系精良,即派人送京。限两昼夜递到。”这是摘自1908年11月11日《胶州报》第2版上的一段文字。荣宏君介绍,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皇帝病情突然加重,慈禧责令军机处下诏全国征集名医名药,其中提到曹州丹皮。

曹州丹皮作为道地药材,其品质上乘,药效显著。军机处拿到药方后,火速加急驿马传谕山东巡抚袁树勋,令其立即派人到曹州府寻找上好丹皮。时间紧迫,因为光绪的病情不容拖延,所以限令采办人员两昼夜内务必将丹皮送至京城,不得片刻耽误。当时,光绪的病情举国关注,上海《申报》曾连续追踪报道光绪医案进展情况,山东报纸《胶州报》也在时刻关注相关消息。

荣宏君介绍,皇帝的病情是头等大事,山东巡抚袁树勋接到军机处上谕后,迅速派人赶往曹州府寻药,可以推测,曹州当地的官员和花农得知是为光绪皇帝采办御用药品,必然高度重视。他们在曹州各个牡丹种植区域寻找品质优良的曹州丹皮,采办人员马不停蹄地将丹皮送往京城,一路上不敢有丝毫懈怠。1908年,京沪铁路刚刚开工建设,曹州到北京有千里之遥,即使是六百里加急,也至少需要近两天的时间。《胶州报》报道上谕的日期为11月1日,由此推算,丹皮被送到北京时应在11月3日左右。彼时,光绪皇帝已经水米不进,病入膏肓。据杜钟骏《德宗请脉记》记载,他当时被内务府急召侍医,为皇帝切过脉后,深感回天乏术,无奈地向内务府表示:今晚必不能过,可无需开方。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驾崩于中南海瀛台涵元殿,年仅38岁。


韩复榘两次来菏赏花

“菏泽为昔日曹州府城……夙(素)有花县之号。省府主席韩复榘此次视察河工,绕道该县,视察县政建设实验区,并访问牡丹。”这是1934年5月2日天津《益世报》第4版报道的韩复榘到菏泽赏牡丹的内容。该报道标题为《花市归来香满袖,姚黄魏紫正芳菲 韩复榘楷园赏牡丹》。该报道提到:“闻诸地方人言,自去年遭水灾,花木毁坏甚多。最负盛名之黄河北岸某宅牡丹,亦全被淹,现城东张家花园硕果仅存。”

从该报道可以了解到,1934年4月29日10时许,韩复榘等人乘坐汽车赴城东张家花园观花,作半日清游。张家花园“出城八里即到,园阔可十亩,园内外到处花卉,园向南门,额曰‘楷园’”。其中还介绍该花园原为岳氏所有,岳家中落后,卖给了张氏。韩复榘参观的时候,张家花园主人没在家,园内仅园丁二人。有趣的是,由于两名园丁头发辫较长,韩复榘马上安排工作人员剪掉了。

记者写道,张家花园有一座松牌坊、一对松狮,里面种植着70多种牡丹,其中有姚黄、魏紫、豆绿各一棵。每一棵牡丹上都挂着签牌,上面写着“借花常护碍人枝”“名花共欣赏”“名花点缀好春光”等。记者还提到梨花雪、昆山夜光、点绛唇、蓝田玉等几十个牡丹品种。记者夸赞:“名既佳,字又工整,想见花主人亦风雅士也。”

韩复榘等人在此赏花之余,品尝了香茶,跟随韩复榘从济南来的说书人说了一段评书。“赏玩半日,始登车行。众人犹依恋不忍遽去。”记者写道。1934年5月15日,沈阳《盛京时报》以“韩复榘楷园赏花纪”为题,也对此事做了报道。

此次观赏菏泽牡丹,令韩复榘印象深刻。两年之后,他第二次到菏泽观赏牡丹。1936年5月10日,济南《华北新闻》以《韩昨抵单视察 在菏泽曾赏玩牡丹》为题,报道了韩复榘于当年5月8日观赏牡丹的消息。不过内容较简略,只有一句:“继乃赴城北,赏玩天下称最之曹州牡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