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新华社发表了一篇文章,呼吁高校校园向公众开放。

这个新闻引起了很多的讨论,有人支持也有不少人反对。反对者最突出的意见就是,开放大学校园会影响大学正常的教学秩序,如果一定要开放,让新华社先开放打个样。

这当然有一点抬杠的嫌疑了,其实国家开放大学校园,也是在下一盘大棋。



01 确立教育的公共属性

新华社发文说,高校为什么向民众开放,最基础的原因,是因为民众的纳税才成就了这些大学校园的建设。在这里我们也要重申这个观点,大学不是象牙塔,它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服务机构。

教育部曾经多次强调,开放大学校园是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体现,通过开放大学,可以促进知识共享文化传播和全民的终身学习。

这些都是教育公共属性的回归,也是公共财政支持下社会责任的集中体现。



02 打破精英主义观念,培育社会认同

我们的大学校园近些年来一直在培养精英,但是正如同钱理群所所说,我们培养的精英,很多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这个和当前社会所期待的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此次利用打开大学校园,通过物理空间的打开来达到精神层面的连接,更加有助于培养社会认同。

至少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一些高校,开放博物馆、图书馆等设施可以让公众近距离地接触到学术资源,激发青少年对高等教育的向往,可以完美的打破精英化的壁垒,培育社会认同。

03谋划城市与高校的共生发展

大学校园向公众打开,实际上也是在谋划城市与高校的共生发展。

现在的高校,基本上都建设在城市当中。一个高校动辄上万人的规模,完全可以带动周边的消费升级。

武汉大学的樱花,清华大学的冰场对外开放,可以直接拉动餐饮、住宿、交通等产业的发展,形成校园经济的新业态。

国家一直在提提振消费,以大学城为核心的经济微循环很好地契合了国家这一文件精神的号召。

而像哈尔滨工业大学推出的校园旅游攻略,把校史馆、科技广场等作为景点,更是把高校的文化融入到城市文化建设的体系当中。



04 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的逐渐探索

当前的学校管理和国家的整体治理都是联系在一起的。

开放高校校园必然会带来管理上的难度,但也正是高校精细化管理试验田。

高校整体素质高,思维活跃,对于社会治理也通常最有办法。

很多高校现在已经实施预约、分区限流、黑名单等制度,这些制度的不断完善,满足了公众需求,又避免过度的冲击学校的正常秩序,而此类的实践可以为城市公共空间的管理提供了经验。

05 高校开放是国家开放的重要体现

最后从国际视野上来讲,教育开放,是一个国家文化自信向外开放的突出的表现。

教育部与世界诸多国家签署学历互认协议,推动一带一路的教育合作,而国内高校的开放实践,将成为国际观察中国教育治理的基本窗口。

开放大学校园以后,我们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来面对世界教育的审视。从国际视野上来讲,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体现,这也是我们教育软实力突出的表现。



所以从上面诸多层面上来讲,高校并不是校园塔象牙塔,孤立于整个城市、整个社会而存在。它本质上是城市现代化管理现代化治理的一个风向标。

民众的税收成就了这些高校的建设,而这些高校也应该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向公众开放。让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中感受到更高层次文化的熏陶,让每一个人也都能从中感受到国家治理的精细化推进以及社会治理创新、软实力提升开放的系统性布局。

推动大学校园开放,国家在下一步大棋,将来必将会得到很好的落实。

图片来自AI创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