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客户端 杨冉冉
5月8日将迎来第78个“世界红十字日”,今年的主题为《矢志人道 携手同行》。一起来看看一位青年班组职工的志愿者公益之路。
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同忻矿机掘二队的职工郑禹臻仔细地端详着他获得的第三张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月捐周年证书,这位1995年出生的年轻人,用持续五年的坚持,让“意义”二字在平凡岁月里绽放出温暖的光。
每月转账时的“无声约定”
今年1月10日,郑禹臻像往常一样打开联合国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官网的页面,指尖在“月捐管理”界面停顿两秒,最终将金额定格在500元。“马上要过年了,给孩子们也多捐点吧。”他小声嘟囔着,仿佛在和屏幕那头素未谋面的孩子对话。“小郑又在给孩子们捐款呢?”路过的同事小王笑着搭话,“听说你从第一次捐款到现在,都坚持快五年了,图啥呀?”“不图啥,但我多捐一次,就可能多救助一个孩子!”郑禹臻耳尖微微发红。
五年来,捐款从50元开始,100元、200元、500元的数字交替出现,却从未间断。“现在每月10号就像和孩子们有个约定,不完成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红十字会里的“生命承诺”
2021年9月,郑禹臻攥着填好的《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掌心微微出汗。“小伙子,这个决定可要想清楚……”工作人员接过表格,语气里带着关切。他目光坚定地望着对方说:“我想清楚了,要把能捐的都捐了。”去年,郑禹臻在新闻里看到,一个男孩捐献器官救了三个人,男孩的妈妈说“孩子的生命在别人身上继续活着”时,他深受感动。看着工作人员递上的“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卡”上的编号,他想着“以后我的器官说不定也能给某个绝望的家庭带去希望呢。”
平凡日子里的“意义哲学”
郑禹臻的手机里不仅存放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月捐周年证书截图,还有腾讯公益年度公益荣誉证书、优秀志愿者证书等各种他热心公益的证书截图。有人笑他“傻”,把钱和时间都花在“看不见回报”的事上。他却指着手机里保存的一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会友简报说:“你看这个叫小暖的13岁女孩儿,正是因为有了我们的捐助,她才能收到新的书包、用上新的课本和课桌。”阳光在他笑出的皱纹里跳跃,“这就是意义啊!”
去年冬天,他带着矿上志愿者去看望空巢老人,82岁的王奶奶拉着他的手说:“你比亲孙子还贴心。”那一刻,他忽然明白父亲的话——意义藏在每一次弯腰打扫的动作里,在每一笔汇出的捐款数字里,在签下捐献登记表时的郑重里。就像他在日记里写的:“我要做平凡岁月里那束温暖的光,让每个日子都有温度、有意义……”(李文斌)
以技术为盾守护数字疆域
从2008年青涩的奥运志愿者到如今守护首都网络安全“零事故”的先锋卫士,张连成这位80后全国劳模用十余载光阴,在首都数字疆域筑起一道红色电信防线。
在同事眼中,张连成的工位就像一座“技术兵器库”:三块曲面屏实时显示着全网安全动态,随时捕捉任何异常动向,键盘左侧永远摊开着磨损泛黄的皮质笔记本,这是他的“作战手册”,页面边缘因反复摩挲而卷起毛边,里面记录着用红色笔标注的加密算法原理。
“他能在1分钟内定位异常数据包。”团队成员回忆起2015年的一个深夜,黑客试图入侵并破坏网络的一个重要系统,张连成凭借精湛的技术水平,在极短的时间内就锁定并阻断了黑客的攻击报文,确保了数百万手机用户的网络正常使用。多年以来,诸如此类的案例,不胜枚举。
张连成领衔的盘古创新工作室,创新出“雁阵孵化法”:每个创新项目必须由老中青三代组成攻坚组,像雁群般轮换领飞。现在,这支“雁阵”的航迹已镌刻成行业标杆,催生了令人惊叹的“创新裂变”。
2015年8月,张连成主动提出“开源网管”,带领开源软件技术团队,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战,自主研发实现了行业内首个基于开源软件技术的综合网管。该项目不仅实现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获得全国优秀成果奖,更在后续推广应用中为企业节约成本超过5000万元。
他依托创新工作室,将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帮助QC小组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包括连续2次荣获国际ICQCC金奖,连续6次荣获“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7次荣获“通信行业一等成果奖”、41次荣获“通信行业优秀成果奖”等。
2022年2月4日晚,北京冬奥会颁奖广场。在技术保障舱内,张连成正高度紧张地盯着监控终端上每一个关键指标的数值变化。他设计的“三用九备”通信技术服务矩阵,正为全球几十亿观众观看直播提供稳稳的信号。
这个被国际奥委会专家称赞的保障体系,3个月前还只是图纸上的概念。从招兵买马、组建团队到制定方案、完善计划,张连成凭借“一图一表一册”的创新工作方法,连续奋战90天,高标准完成全部技术基础设施的快速交付。
赛事期间,张连成带领“数字护卫队”,以“零失误、零感染、零差错、零丢失、零投诉”——“五个零”的标准,圆满出色完成了全部保障任务。
冬奥盛会结束后,张连成又迅速投身于北京市“光网之都、万兆之城”行动计划的新征程。他说:“身为电信人,建设网络强国、科技强国和数字中国,维护网信安全,是我们的担当和使命”。(刘刚)
油井旁的坚守
5月1日清晨8时,天边泛着微光,江汉油田潭口作业区黄20井场上已经热闹起来。一名红色工衣的身影在井场值班室内全神贯注操控着仪表。
王玮是江汉采服井下作业部101酸化压裂队的一名班组长,今年43岁,从事井下作业已有17年。这个“五一”劳动节,他和往常一样,一大早就来到施工现场,检查设备、清点工具、安排任务,为当天的压裂作业做最后准备。
“今天要开始黄20井的压驱工作,任务重、时间紧,大家打起精神来!”他在晨会上一边叮嘱班组成员检查设备安全,一边亲自爬上压裂罐查看上水管线连接情况。他那句“干我们这行,得把心绷紧点”,成了班组里传了多年的口头禅。
原本答应了女儿节日里带她去商场逛逛,但因为施工进度紧张,他只能在电话里对女儿说抱歉。
中午时分,太阳炙烤着大地,汗水早已湿透了他的工装。但他只是简单地喝了口水,就继续在操作台前指挥作业。
“王班长,午饭都凉了!”一名年轻工人递来饭盒,他摆摆手说:“你们先吃,干完我再吃。”说完又紧盯起操控台上的不断闪烁的数字。
下午四时许,随着最后一方液体顺利注入地层,现场爆发出一阵掌声和欢呼声。“成功了!”王玮长舒一口气。他知道,这口井的成功压驱意味着将带来每天多出近十吨的原油产量,也意味着整个班组的辛勤付出没有白费。
王玮和他的同事们是千千万万石油人中最普通的一员,“五一”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一个节日的名字,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张飞)
湖畔架电网
近日,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畔,湖水荡漾、电网银线闪闪、高速公路蜿蜒向前,构成一幅静态与动感交织的美景。梁子湖畔的江南±800千伏换流站~东新500千伏变电站线路工程、江南±800千伏换流站~凤凰山500千伏变电站线路工程施工现场,国网湖北送变电公司员工在60米高空进行紧挂线作业。(郭晖)
邂逅
近日,京广线、瓦日线2025年集中修战役同步开打。图为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新乡供电段月山维修车间职工在瓦日线汤阴东站作业的场景,一群早起的人邂逅一群早起的鸟儿,与初升的朝阳共同绘就一幅美丽的油画。
“四维”体系教培班组新员工成长成才
4月29日,湖南石化港口部道仁矶区码头班,一艘装有纯苯的货船到港待卸,获评港口部一季度“明星党员”的一班骨干胥征兵,为去年入厂、目前在码头班轮岗学习的研究生徒弟李敏和刘亦阳讲解安全接卸物料操作要领。
为强化新入职员工教育培养,港口部建立“导师带徒+计划性学习+活动实践+成果评估”四个维度培养体系。入职初期通过企业文化、安全制度及基础技能培训夯实认知;岗位培养中推行导师带徒,制定明确阶段性目标并实行入门期跟岗实操、成长期轮岗实践的分阶段实战训练,同步促进融入团队,关注职业心态引导;长期规划上搭建“技能+管理”双通道发展体系,提供内部知识库、外部培训等学习支持,以新人进步奖、优秀团青、优秀师带徒评选等机制及时激励,建立双向反馈优化培养流程,并通过解决实际困难、班组团建增强归属感,促进新员工从合格到骨干成长成才。(彭展)
“揭榜领题”打造创新“强心活点”
中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港区水务分公司河南省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是由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全国技术能手、中原技能大师、河南省优秀专家等多项荣誉称号的楚金喜同志领衔创办,深耕污水处理生产工艺研究、生产设备改造与创新及新技术的运用和技术改进等领域。
近日,楚金喜河南省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组织召开“2025年度目标签订暨项目揭榜攻坚启动会”。按照成员专业及职责分工,共划分为研发创新工作小组、技改技革及五小创新工作小组、成果转化工作小组、人员培养小组、行政管理小组等五个小组。由各小组围绕年度重点工作和目标,签订年度工作室目标管理责任书。
工作室筛选了十九项具有代表性和挑战性的创新攻关项目清单进行张榜招募,10名技术骨干主动认领“军令状”,与工作室“签约”。通过“揭榜领题”机制,为工作室年内实现技术创新突破锚定决心。
工人日报客户端班组天地第412期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