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6 日,一则令人瞩目的消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据悉,在河南郑州市上街区的某一单位,发生了疑似强制职工捐款并且明确规定数额的事件。相关的网帖截图清晰地呈现出令人诧异的一幕,该单位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5·8 公益捐款”活动,竟然疑似对职工捐款数额做出了硬性要求。



从网帖截图中可以看到,在编人员被要求捐款 50 元,而其他人员则被要求捐款 30 元。不仅如此,还特别备注名字要以科室为单位进行统计,并且限定在下班前交到办公室。这种做法引发了众多职工的不满和质疑。

针对这一事件,上街区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做出了回应。2025 年 5 月 8 日乃是世界红十字日,区红十字会出于公益目的推出了相关活动,其初衷是倡议大家积极捐款,奉献爱心。然而,区红十字会并没有发布具体的捐款标准。工作人员表示:“可能是有单位在收集捐款的过程中,自行设置的标准,要不然很多人都不知道该捐多少钱。”但这种单位自行设定标准的行为,无疑是违背了公益捐款的自愿原则。



网友们对此议论纷纷:“说是自愿,其实都是强制自愿,领导 200,中级 100,其他员工 50,一年能捐好几次。”瞧瞧这所谓的“自愿”,分明是被强制安排的数额,次数还如此频繁。就好像是一种无形的压力,让人喘不过气来。

“作为 28 年教龄的教师,我们每年都会强迫自愿给红十字会和慈善总会捐款,美其名曰慈善一日捐!最低一百,不捐不行。”对于那些辛勤耕耘在教育一线,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们来说,本应是怀着真心去奉献爱心,却被这样的强制要求束缚了手脚。这哪里是自愿,简直是违背了慈善的初衷。

“我们全县职工,每年都是年底强制捐款,每人 100 元直接从工资扣,找谁说理去。”整个县城的职工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辛辛苦苦挣来的工资,就这样被毫无商量余地地扣除,让人感到无比的无奈和愤懑。



从网友们的留言可以看出,这样的被强迫的情况数不胜数。而且,很多时候都是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下发,看似冠冕堂皇,实则是对职工权益的漠视。这种强制捐款的现象,当地政府主官,他不可能不知道。要知道,在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任何风吹草动都难以逃过众人的眼睛。

这事多数单位都做过,说是强捐,没人强求你捐,说是摊捐,领导比职工捐的多,可你要是不捐,一张红纸张贴出来,一长溜捐款名单里没有你的名字,你觉的好看不?领导啥看法,同事啥看法?这就像是一把无形的利剑,悬在人们的头顶。保不准你私下犯嘀咕的同时就会弄出心里阴影出来,等到年底评先、评劳模啥的,你比别人少了这一项,能评上不?这无疑给职工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仿佛不捐款就成了一种罪过。



公益捐款一直以来都是基于个人的自愿和爱心,而非强制和规定数额。公益事业的推进应当依靠人们内心的善良和对社会的责任感。那些真正深入人心、产生深远影响的公益活动,无不是源于人们真诚的奉献和无私的付出。

而这种强制规定数额的行为,不仅伤害了职工的感情,也可能对公益事业的形象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捐款本应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举动,是人们在看到他人困境时,发自内心地伸出援手。但当这种行为被强制化、数量化,就失去了原本的温度和意义。捐款体现的是一种互助和关爱他人的精神,应当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举动。如果通过强制手段来达到捐款的目的,无疑是对这种文化内涵的曲解和亵渎。



公益活动的开展应当遵循公正、透明和自愿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社会大众的参与热情,让公益事业得以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成功的公益项目,通过公开透明的运作方式,让每一笔捐款的去向都清晰明了,让捐赠者感受到自己的爱心真正发挥了作用,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而那些强制捐款的行为,只会让人们对公益事业产生怀疑和抵触,最终阻碍公益事业的发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