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混凝土块等建筑垃圾大多被露天堆放或者简易填埋,这种处置方式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经过日晒雨淋,垃圾中的有害物质极易渗入土壤,严重破坏环境。如今,福山区福新街道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基地项目(一期)即将于年内投入使用,每年可将300万吨建筑垃圾转变成再生资源,每资源化1万吨建筑垃圾可直接或间接实现降碳约300吨,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益。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山东省规模最大、烟台市首家高标准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基地,助力福山实现“无废城市建设”目标。
5月6日,记者来到福山区福新街道福东工业园内,这里正是一派热气腾腾的施工景象。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基地项目场地内,数台大型挖掘机挥舞着巨臂,在深达数米的深坑里,进行土石方挖掘作业。伴随着阵阵轰鸣,阻碍施工的土堆和岩石被快速清理。
“项目一期将于年内投产,我们现在正加班加点施工。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占地102亩,一共分两期建设。目前建设的是一期,包括5条生产线,达产后年可处理建筑垃圾300万吨,每年可产出再生骨料、机制砂、再生沥青、混凝土等大概100万吨的再生资源。”项目负责人指着规划效果图介绍,项目一期主要是建筑垃圾原料上端的处理,把原料做成骨料、基础砂等,二期项目将进行链条延伸,把原料深加工生产再生混凝土、空心砌块、路面砖、透水砖、水泥稳定土等再生产品,同时新建装配式建筑生产线、绿色建材生产线及3D打印建筑等绿色建筑生产线,全面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和建筑工业化。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是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项目,项目建设也凸显绿色理念,具有三大亮点。一是降噪降震减扬尘,项目建设本身实现“绿色化”。传统的涉及建筑垃圾破碎的项目,最大的隐患就是噪音和扬尘,该项目建设之初就考虑到降噪降震等因素,大型处理设备深埋到地下12米左右,这样能大大缓解噪音和扬尘。二是全密封结构厂房,实现生产线不落地。原料进来后一直到成品仓,均采用全流程密封式的传送带传送,有效防止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三是全链条回收建筑垃圾、全产业链消化吸纳。
“福新街道将建筑垃圾处置与高附加值再生产品生产线相结合,既可将已有和新增的污染源集中处置,又可拓宽建筑垃圾处理行业的生存空间,丰富完善多领域跨行业的循环经济体系,不仅是解锁建筑垃圾资源再生减碳密码的有益尝试,更是开辟固废产业新蓝海、促进经济向‘新’逐‘绿’的大胆探索与有力实践。”福新街道经发办负责人孙巧燕介绍,今年以来,福新街道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导向,全力以赴抢抓施工黄金季节,千方百计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以“靠前、主动”的服务模式,联合发改、行政审批、自然资源和住建、规划等多个部门,顺利解决了项目审批过程中存在的土地、规划、手续等难点堵点问题,做到手续“全程帮办”,进度“定期调度”,困难“跟上解决”,极大地提升了项目落地效率和开复工进度。
“今年是打造烟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的关键之年,福新街道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经济重镇优势,加快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方式低碳转型,重点扶持和鼓励烟台辰宇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山东凯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烟台恒广泰包装有限公司、山东天鼎舟工业科技有限公司等重点工业企业成功申报和创建绿色工厂,打造一批节能、低碳、绿色、循环发展的重要载体,建立绿色工厂梯次培育体系,积极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价值链,积蓄绿色发展新动能,让绿色经济、循环经济迸发出更大活力。”福新街道工委书记荀永平表示。
在福山,产业向“新”逐“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锻造了“钢筋铁骨”:
——降本增效加强技改。在费尼亚德尔福汽车系统(烟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的多处设备完成了节能改造,从源头上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对设备耗材影响小,减少了耗材的更换频率。
——修复矿山披绿生金。在福山区小杨家村,旧矿坑通过地形重塑、改良土壤、土地复耕等一系列措施,新增耕地680亩。经过修复治理,这里“披绿生金”,实现废旧矿坑治理从恢复生态效益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效转化。
——让“制造”变“智造”,博世华域、鑫海矿装、延锋座椅等一批标杆企业不断推进智能化产线建设,积极转型新能源汽车领域……
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福山加强企业帮扶和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推进重点企业节能降耗、提质增效,鼓励重点产业、骨干龙头企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统筹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实现增长动能有接续、产业集群新提升,努力使绿色低碳成为福山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标识。
YMG全媒体记者 邹春霞 通讯员 孙巧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