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五):好太王
21.美川王
美川王(?-331年),高句丽第15代王,300年-331年在位。姓高,讳乙弗,一作忧弗(《三国遗事》作瀀弗)。又称好壤王(《三国遗事》作好穰王)。第13代西川王的儿子高咄固(第14代烽上王之弟)之子。《魏书》作乙弗利。
293年九月,烽上王以乙弗之父咄固有叛乱之意,赐死咄固,乙弗害怕被伯父杀害,逃出王宫。在鸭绿江作工贩盐,300年九月,国相仓助利废黜烽上王,拥立乙弗继承王位。
美川王乘西晋混乱,入侵辽东晋朝领土。302年九月,率三万军队侵入玄菟郡,俘虏八千人,迁至国内城附近的襄平城。311年8月,袭取辽东郡西安平。313年10月,入侵乐浪郡,314年,入侵带方郡。315年2月,攻克玄菟城。西晋平州刺史崔毖诱高句丽与段部、宇文部一起进攻鲜卑慕容廆,宇文部先进攻,大败。319年12月,崔毖亡命高句丽。慕容廆之子慕容仁镇守辽东。高句丽将军如孥镇守河城,慕容廆派遣将军张统急袭河城,俘虏千余人迁至棘城(辽宁省朝阳市东南)。320年,美川王再侵辽东,慕容仁和慕容翰将他击败。330年,美川王向后赵石勒朝贡,抑制鲜卑势力。美川王将10段阶官位制改为3段阶。美川王在位32年,331年2月死去。342年,前燕慕容皝侵入高句丽,发掘了美川王的王陵,带走了他的尸体。
22.故国原王
故国原王(?-371年),高句丽第16任君主,名斯由、刘、钊,331年-371年在位。
在与鲜卑慕容家族建立的前燕争夺满洲一带的战争中,在故国原王任内,前燕取得压倒性的优势。
342年,前燕又发动了对高句骊的战争,前燕军重创高句骊军队。又发掘故国原王的先王美川王之墓,掳走美川王的尸体和故国原王的生母周氏,并将高句骊历代积累下来的金银全部搜刮一空,虏走了高句骊百姓五万多口,最后一把火烧了高句骊王宫,并将丸都城再次变为平地。
343年(东晋咸康八年),高句骊重修由于毌丘俭东征而被摧毁的旧丸都城,并于同年秋天又一次移居丸都城。4个月后,丸都山城就再次毁于战火。
344年,故国原王派王弟到前燕都城龙城称臣纳贡。前燕归还美川王的尸体,依然扣留故国原王的生母周氏,此后高句骊元气大伤,再没有反抗前燕的能力。
345年(东晋咸康九年)十月,慕容恪再度进攻高句骊,轻松攻取了南苏城(今五龙山城南距苏子河8公里)。
355年,前燕入主中原后,和高句骊和解,归还故国原王的生母周氏,并封故国原王为“征东大将军、营州刺史、乐浪公、高句骊王”。
在朝鲜半岛的争夺战中,本是同源的百济于371年倾全国之力发兵北上,并且围困了平壤城,故国原王中箭身亡。高句丽南下朝鲜半岛的脚步受到南部百济的有力阻挡。同年其子小兽林王即位。
后世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黄海南道安岳郡发现的古墓被朝鲜官方认为是高句丽的21代王故国原王(331—371年)的墓即安岳3号古墓。
23.小兽林王
小兽林王(?-384年,在位时间371-384年),名高丘夫,高句丽第17任君主。高句丽故国原王之子。
小兽林王355年被故国原王封为高句丽世子。371年,故国原王被百济近肖古王在战场上杀死后,小兽林王继位。
小兽林王在位期间加强了高句丽的中央集权,并立佛教为高句丽国教。 372年,小兽林王还建立起高句丽的儒家思想教育机构“太学”以教育贵族子弟。373年,他公布“律令”确认高句丽的法律。
372年、375年和376年,小兽林王攻打百济。378年高句丽受到北部契丹的袭击。384年,小兽林王去世,其弟伊连继位,即故国壤王。
24.故国壤王
故国壤王(?-391年),名高伊连、高于只支,高句丽第18代国王,小兽林王之弟。高句丽著名领袖好太王之父,公元384-391年在位。乘淝水之战后,中原大乱,多次进攻辽东和百济控制的乐浪, 带方故地。故国壤王时期,佛教被定为高句丽国教(据《三国史记》:故国壤王“九年(392)三月,下教,崇拜佛法,求福”,国王以政令形式要求国人信奉佛教,这标志着佛教正式成为高句丽“国教”)。
25.好太王
好太王(374年-412年),又称广开土大王,名高谈德,谥号全称为“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是高句丽第十九代君主,391年至412年在位。他是故国壤王之子。
在好太王在位期间,高句丽恢复了其在2世纪的东北亚强国地位,北部包括今中国东北的一部分。高句丽在朝鲜半岛的面积达到半岛面积的3/4。通过与倭的战争,高句丽将百济、新罗变为臣属,使朝鲜半岛形成了一个松散的统一局面。
好太王的功绩被记录在好太王碑上,该碑是世界上最大的刻有碑文的石碑之一。
(1)背景
好太王出生时,高句丽并不像以前那么强大。在他出生前的不久,371年,百济近肖古王就曾大胜高句丽占领平壤,当时高句丽故国原王在平壤城被包围并且战死。小兽林王继位后,对外采取了尽可能避免战争的策略以恢复高句丽的国力。在小兽林王之后的故国壤王基本上也采取了相同的策略,以恢复高句丽以往的强大。
百济在371年大胜高句丽后,成为东北亚强国。近肖古王与日本也保持着很好的关系。由于高句丽南面和西面都被百济包围,因此高句丽尽可能地回避与百济的冲动并发展与鲜卑和柔然的关系以遏制百济随时可能的入侵。
(2)继位和与百济的战争
391年,故国壤王去世后,好太王继位。好太王随即封自己为“广开土大王”以显示他与百济君主的平起平坐。好太王即位后重组了高句丽的军队,并对高句丽的精锐部队和海军进行重新的训练。
392年,好太王亲自率50军队攻打百济拿下10座百济城堡。百济阿莘王原本打算借此机会灭掉高句丽,不过却在393年被好太王击败。394年,阿莘王再次攻高句丽但又被好太王击败。阿莘王由于多次败给好太王,百济政局开始动荡。395年,百济再次败北高句丽,高句丽兵临百济国都慰礼城下。
次年好太王亲自率海军从海上和汉江攻打慰礼城。阿莘王原以为好太王要从陆上进攻,因此对高句丽的进攻毫无防备。好太王轻易打败百济,获百济58座城堡。阿莘王请降,并将其兄弟交给好太王作人质。高句丽最终将朝鲜半岛的统治权从百济夺回。
(3)对辽东半岛的控制
后燕慕容宝登基后,由于国力大不如前,册封好太王为“平州牧,辽东、带方二国王”,而辽东王和带方王的称号按照惯例是封慕容家族子侄的。好太王初期事后燕的良好态度和其在朝鲜半岛上的既得利益,使得后燕承认了其区域性的霸主地位。但是由于好太王并没有秉承一贯的事燕政策,不断的开疆辟土,使得双方关系不和。公元399年,后燕以好太王“事燕礼慢”为借口,发起进攻,慕容盛亲统3万人马前来讨伐,高句丽惨败,连失新城、南苏两邑,仅此一役,慕容氏拓地700余哩,掠得高句丽5000户。当时,高句丽和后燕相比,后燕还占有一定的优势。
400年,后燕再次攻打高句丽。好太王迅速反击,夺回后燕(鲜卑政权)占据的大部分土地。402年,好太王再次攻打后燕,给予后燕毁灭性打击。404年,好太王拿下整个辽东半岛。
慕容鲜卑对于高句丽的进攻并没有坐视不管。405年,后燕皇帝慕容熙渡过辽河攻打高句丽,不料被好太王击败。次年,后燕再次打高句丽,但仍败给好太王。后燕最终于409年灭亡,汉人将领冯跋、冯弘兄弟取代后燕建立起北燕。
之后好太王对鲜卑和位于今中国内蒙古的契丹发动攻势,使契丹臣服。至此高句丽控制了鲜卑的发迹之地辽东半岛。直到7世纪后期在对新罗的侵略中,被唐朝与新罗的联军所灭。
(4)北方扩张
410年,好太王开始攻东扶余。东扶余不是好太王的对手,多次失败后,东扶余投降高句丽。好太王获东扶余64座城堡1400个村庄。好太王还征讨了更北的靺鞨和阿伊努部落,使其臣服。
高句丽北部疆域涉及契丹同高句丽的矛盾。据载,好太王继位的第一年(公元392年)九月,就“北伐契丹,虏男女五百口,又招谕本国陷没民口一万而归”,阻止契丹人的入侵,以保北疆的平安,好太王于永乐五年(公元395年)又亲率大军征讨碑丽,过富山,“至盐水上,破其三部落六七百营,牛马群羊,不可胜数”。碑丽应是位于今辽河西部的康平、法库、彰武一带的契丹部落,以辽河为界与高句丽的北疆相隔,考古界认为今沈阳东北蒲河上游棋盘山水库北岸的石台子山城、铁岭市东南汛河北岸的催陈堡山城、西丰县凉水碾盘河(清河支流)右岸的城子山山城等应是高句丽中晚期的山城,其修筑年代当在四世纪末好太王占有辽东前后,而这些山城主要是防备契丹等草原民族的入侵而修筑的。在高句丽的历史上,其疆域基本上没有超过辽河一线。
(5)东南部的扩张
400年,位于朝鲜半岛东南的新罗由于受到百济、倭和伽倻的入侵,请求高句丽援助。同年好太王发兵5万打败了倭和伽倻。新罗和伽倻成为高句丽的臣属。401年,好太王将高句丽扣押的新罗王子实圣尼师今归还新罗以示友好。不过高句丽的军队并没有从新罗撤军,并一直对新罗控制。
好太王时期使得朝鲜半岛南部免于受到倭的入侵,而日本本土由于渡来人的增多,阿知使主意图从海上与中国大陆上的王朝建立外交关系,其前往东晋的的外交船只。被好太王派遣军舰多次在海上拦截。
好太王十八年(公元409年),“秋七月,筑国东秃山等六城,移平壤民户;八月,王南巡。”今江原道安边郡境鹤城山山城即好太王所筑六城之一,好太王的南巡之地是东濊故地,即今江原道地区。
(6)轶话
413年,好太王病故,年仅39岁。虽然好太王统治高句丽仅22年,但高句丽的领土在他在位期间得到迅速的扩张。好太王统治下的高句丽是东北亚史上幅员比较辽阔的国家。好太王因此被后世朝鲜半岛人视为伟大的民族英雄。好太王也是东北亚历史上第一位自封大王的君主。
414年,长寿王为好太王立了好太王碑以记录好太王的功绩。这为后人了解历史提供的宝贵的资料。不过,好太王碑也记录以下有关日本的事件。
391年,倭渡海打败百济和新罗使其臣服。
399年,百济和倭联合入侵新罗。新罗向高句丽求助。
400年,高句丽将倭从新罗和朝鲜半岛南部逐出。
404年,高句丽再次打败从海上入侵的倭。
其中有争议的是有关391年的事件。此记录在石碑上不是很清晰。朝鲜半岛的学者认为日本在391年不具备征服百济和新罗的能力。新罗和百济的历史文献记录也表明没有类似事件的发生。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