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船票能承载半个世纪的乡愁,一片月光能照亮整个文化中国。
在这个信息爆炸却精神贫瘠的时代,
余光中的文字像一座桥,连接着诗意与烟火,治愈着现代人的焦虑与孤独。
余光中(1928—2017),20世纪华语文学史上罕见的“全能型作家”,
被公认为“20世纪最后一位文学巨匠”,
在诗歌、散文、翻译、评论四大领域均有卓越建树。
他的作品豆瓣评价长期保持9.0以上的高分。
古代有个书生叫江淹,他写出的文章精彩极了,字里行间仿佛灿若烟霞。
人们传说神仙赠给了他一支“五彩笔”。
从此以后人们赞誉文章写得好的人,就是他有一支“五色笔”。
香港学者黄维梁说,余光中手中也有一支“五色笔”——
他用紫色笔写诗,金色笔写散文,黑色笔写评论,红色笔编辑,蓝色笔翻译。
江淹的“五色笔”帮助他步步高升,做了大官。
余光中却在半生漂泊中,用“五色笔”书写了“凡我在处,就是中国”的大中国情结!
如果读余光中只能选一套书,建议选这套余光中“文学三书”。
这套书包括:
(一)译诗集——《我知道我终将面对命运》
(二)散文集——《乡愁:包一片月光夹在诗里》
(三)文学课——《文学九讲:从阅读到写作》
绝版43年首度完整集结,
三本书,三座桥,
带你穿越喧嚣,抵达心灵的故乡。
多篇作品绝版再现:三部书,串起余光中的文学宇宙
《余光中文学三书》,一套书完整呈现余光中诗歌、散文、翻译、批评的四度空间。
根据国家图书馆馆藏、余光中佚作、繁体版等百万字资料辑录而成。
多篇作品,暌违41年后,绝版再现!
《我知道我终将面对命运》是余光中青年时期译诗精华首次完整呈现。
从1950年灯下译诗,到1984年台湾省绝版珍本,
这些未在祖国大陆出版的诗篇,藏着一位“少年诗人”对西方经典的炽热解读。
叶芝的孤傲、雪莱的浪漫、弗罗斯特的哲思……
他用一支“蓝色翻译笔”,让东西诗魂隔空对话。
《乡愁:包一片月光夹在诗里》以散文为线,串起余光中一生的漂泊与回望。
从金陵少年到白发游子,他写异乡的缺憾、人间的温柔,
让每个在都市中辗转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文学九讲:从阅读到写作》则是余光中毕生的创作心法。
他用黑色评论笔拆解文学密码,教普通人如何将日子过成诗。
读它,仿佛坐在大师的课堂里,听他说:
“美是可以训练的。”
本版特色:名画配名诗,注释藏乾坤
这套书首次大幅度采用了图文形式,近百幅名画插图,选自全球博物馆。
将古希腊、罗马神话,荷马、海伦、拜占庭帝国的传说,
华兹华斯的露西、凡·高的田野、爱伦·坡的大鸦、
塔朗吉的火车、叶芝的丽达与天鹅,一一展现,
名画配名诗,像香草美人那般美好与情怀优雅相伴。
采用“双色注释”,
知识点、古今译名、订正之处、重要人物、补全的中英文对照,均有细致注释。
全年龄段无碍阅读。
书中还构建了“200年诗歌发展体系”,
从浪漫主义到现代派,从华兹华斯到艾略特,脉络清晰如诗史地图。
如果说好的文字是灵魂,那么装帧就是一件优雅的外衣。
这套书采用了锁线裸脊,180°平摊的软精装配置。
这种装帧使版面显得舒朗大方,画面更大,可以清楚看到细节与油画质感。
虽然制作流程复杂,成本高,却以彩色图文书的质量,做成黑白平装书的定价。
可以说是从源头上让利,同时获得美好内容与轻松享受。
这个时代,为什么要读余光中?
他留给这个时代一剂解药
当DeepSeek能秒生成一篇散文,当短视频蚕食我们的耐心,
在这个时代里为什么还要读余光中?因为他告诉我们:
文字是有重量的——
一张船票能承载半个世纪的乡愁,一片月光能照亮整个文化中国。
文学是能疗愈心灵的——
例如弗罗斯特的诗《雪夜林畔小驻》,
从马儿寒夜中的徘徊写到雪夜继续前行,余光中认为这首诗的隐喻就是“所谓人生原来就是矛盾之中的选择”。
美是可以训练的——
哪怕你只是每天阅读100字,也能把日子过成诗。
余光中的文字,始终在“文化中国”的河岸两侧架桥。
这三本书,恰似三座桥——
诗的桥:连接东西方的文化精神;
散文的桥:缝合个人的记忆与时代的乡愁;
写作的桥:贯通文学与生命顿悟。
在这套书里,我们读到的不仅是优美的文字,
更是一个人如何以字为舟,载着心灵与文化的重量,穿越时代巨变的洪流,到达精神圆融的彼岸。
“人生有许多事情,正如船后的波纹,总要过后才觉得美。”
愿这三本书,成为你枕边的月光,夜夜照见生命的诗意与辽阔。
关注公众号“诗意文化馆”
即可查询订单跟踪物流
▼添加我,拉你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