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爷蹲在门槛上数零钱,143块在掌心摊开薄得像片纸。他叹气说这钱买袋化肥都不够,可地里收成刚够糊口,拿啥存钱养老。
村里老人大多这样,每月攥着百把块养老金,看病买药都得掰成两半花。
两会代表说的那事,像块石头砸在人心上。
全国最低标准143元,上海却能拿1494元,差了整整9倍多。
广东去年才加77块,云南四川好些地方干脆没动静。表叔在云南,养老金比低保还少一半,全靠儿子打工寄钱续命。
都说农村生活成本低,可电价比城里贵,菜价跟着涨,去镇里看次病车费就花掉小半钱。城里人跳广场舞的晚上,村里老人早早就着油灯睡了。买手机挑最便宜的,旅游想都不敢想,生病能扛就扛。
数据说农民平均活到69岁,比城里人少活五年多。
领养老金时间短,反倒拿得更少,这理儿咋都说不通。专家讲该把养老金和当地消费挂钩,2030年至少得达到低保标准。
可现在连低保一半都不到,说是保障,更像糊弄人。人大代表提了个倍增计划,说未来十年每月多涨20到30元,到2035年争取让农民基础养老金涨到600元左右。两位老人加起来千把块,吃饭买药能松快些,也不用总等着儿女接济。
这想法听起来暖人心,可啥时候能成真呢?
2025年新政倒是涨了20元,中央和地方联动,上海涨到1580元,甘肃肃南也有328元。但90%的人还在选最低缴费档,县级财政压力大,难啊。
有人建议给交过公粮、农业税的老人多补点,就像城镇职工有视同缴费年限。农民当年交公粮、修水利,为国家出了力,老了不该被忘了。
可现在各地标准乱得很,隔壁县能拿281元,这边才151元。
村干部说没钱补,有钱的地方使劲涨,这不公平感像根刺扎在心里。我总觉得,农村养老不能光靠子女,国家多投点钱,让老人兜里有钱,不光能吃饱穿暖,还能有点尊严。
经济学家算过账,每月多给200块,农民敢多花点钱,带动消费比发消费券实在。扩大内需咋能少了农村这片天?可十年前就说城乡养老统一,如今还是老样子。
中央这次说要加大财政保民生,希望能多往养老金里倾斜些。“养儿防老”这话在村里越来越难应验,土地收成看天吃饭,养老金成了最后指望。
要是真能涨到600元,老人们夜里睡觉也能踏实些。
现在政策有了方向,可落实快慢全看劲头。农村老人等不起啊,头发白得快,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就盼着手里的养老金能跟得上物价,跟得上心里的盼头。
到底啥时候能让农村老人从“活着”到“活好”?这道题,得赶紧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