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教科书式”反诈
守护群众“钱袋子”
近年来,冒充“公检法”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频发,诈骗分子利用群众的信任,以“涉案”“洗钱”“配合调查”等话术制造恐慌,诱导受害人转账或泄露个人信息,严重威胁群众财产安全。近日,静海区一名群众便险些落入骗局,关键时刻,民警及时出手阻断,守住了群众的“钱袋子”。
“你名下银行卡涉嫌300余万诈骗资金,立即到北京投案。否则我就让你们当地公安机关逮捕你。”
近日,高女士(化名)接到一通令她心惊的电话,对方自称是“某省公安”,能准确说出她的身份证号,还声称她的银行卡涉及一起案件,卡中有300余万诈骗资金,案件有17名受害者,若不及时到北京投案,会让高女士所在地的公安机关进行抓捕。
高女士信以为真,按照对方要求通过社交软件,与对方互加好友。对方向她索要身份证、银行卡照片,还要求不允许告知任何人,并保持视频通话状态。高女士的心理防线逐渐崩溃,突如其来的“罪名”把她吓得不轻。她决定向公安机关报警求助。
“他说要给我戴脚镣和手铐,可我根本没做坏事啊!”
“您别害怕,这是典型的‘冒充公检法诈骗’,千万别告诉他银行卡密码和验证码。”
接警后,公安静海分局东城派出所值班民警李汝钊和同事迅速出警。
“我们到的时候,她和骗子的视频通话已经保持了十多个小时。”李汝钊说:“她一见到我就和我打手势,让我不要说话。我感觉这事儿非常蹊跷,就配合了她一下,然后,带她去旁边的警车上了解情况。”
面对情绪崩溃的高女士,民警一边安抚情绪,一边核实信息。高女士告诉民警,对方不仅准确说出了自己的身份信息,还在视频中给她展示了派出所和办案区的场景。
了解情况后,民警更加确信这是一起“冒充公检法”进行诈骗的典型案例。
“公安机关是不会通过电话或者社交软件进行办案的,更不会拿各种手段威胁恐吓当事人。”通过耐心分析诈骗分子话术漏洞,李汝钊让高女士相信自己是遭遇了诈骗。同时,为防止高女士银行卡信息泄露造成损失,民警立即指导她将卡内资金转入家属账户,并让其前往银行修改密码。
“骗子谎称你涉案,却连你的真实住址都说不清。真警察抓人前怎么会‘提前警告’?这些都是骗子的心理战。”民警还结合案例,向高女士揭秘其他诈骗类型,并为其下载了国家反诈中心APP。
“要不是你们来得及时,我辛苦攒下的积蓄就全没了。”冷静下来的高女士恍然大悟,连连向民警道谢。
面对“公检法”来电务必牢记“三不三要”:
●不轻信:办案单位不会通过电话、社交软件办案,更不会要求转账或索要银行卡密码、验证码。
●不泄露: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号等个人信息是“最后防线”,切勿向陌生账户或平台透露。
●不慌张:诈骗分子擅长制造恐慌,遇“涉案”通知请保持冷静,第一时间联系属地派出所核实。
●要核实:可通过110或前往就近派出所确认对方身份,真警察绝不会阻挠群众求证。
●要警惕:凡提到“安全账户”“远程笔录”“屏幕共享”的,均为诈骗关键词。
●要宣传:多关注“静海公安”“国家反诈中心”等官方平台,将防诈知识传递给身边人。
来源:静海融媒
一键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