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虚阁,位于山西省榆次城内南关,榆次老城中.榆次市人俗称之为南阁,也名玉皇阁,观音阁,是榆次市境内仅见的,也是晋中地区稀有的古代阁楼式建筑杰作。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艺术上的创造。 清虚阁,是明代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僧人募缘建筑的。 这处建筑,外观宏伟,结构精巧,式样独特,显示出既巍伟壮观,又玲珑别致的韵味。
1990年左右的清虚阁(图片来源于黄河小记者)
别不信!原汁原味的清虚阁,要想欣赏原汁原味的原古阁楼,只能看照片。
实际上,这座阁楼和赵州桥并不是同一时期的建筑。它晚于赵州桥,是南泰山庙道人在明成化五年,即公元1465年募缘而成的。建成之初它名为立皇阁,后来在明万历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04年,由当时的榆次县令更名为“清虚”,取“清静无为,虚无飘渺”之意,此后四百余年称谓不变。因位于古县城以南的南关郭城内,又被当地人俗称为南阁,又名玉皇阁、观音阁。
清虚阁是晋中地区古阁楼中的杰作,外观宏伟,结构精巧,式样独特,现为晋中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虚阁三檐两层,坐南朝北,四周无围墙环抱 ,独立街心中央 。 整个楼体,全靠底部36根粗壮的木柱支撑。全部楼体用木结构互相拉结。底层,是拱斗八卦顶,中间 4根直径为0.61门米的通天大柱直通阁顶,连接整个梁架。其余,还有32根直径为 0.35米的木柱支撑着阁楼全部重量。 在顶端的一块圆木板上,雕有两条神气活现的金龙。两龙间,系着一颗鲜红的宝珠。 殿顶,用黄绿色琉璃瓦覆盖,两条琉璃盘龙立于楼脊顶端,十分神气。屋顶中央,还立有吉星。在楼阁的12个挑角上,挂有12个风铃,清脆悦耳,声逸数里。 阁系纯木质结构,二层楼,三重檐,十字歇 清虚阁 位于榆次市城内南关,榆次市人俗称之为南阁,也名玉皇阁,观音阁,是榆次市境内仅见的,也是晋中地区稀有的古代阁楼式建筑杰作。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艺术上的创造。 清虚阁,是明代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僧人募缘建筑的。这处建筑,外观宏伟,结构精巧,式样独特,显示出既巍伟壮观,又玲珑别致的韵味。
清虚阁:一座历史与艺术的瑰宝 清虚阁,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始建于明成化五年,即公元1465年,由南泰山庙的道人募缘建成。最初,它被命名为立皇阁,但在明万历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04年,榆次县令将其更名为“清虚”,寓意“清静无为,虚无飘渺”。自此,这个名字被沿用至今。由于它位于古县城南的南关郭城内,当地人俗称它为南阁,也被称为玉皇阁或观音阁。 清虚阁是一座纯木质结构的建筑,整个楼体通过梁枋和斗拱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底层顶部“八卦穿顶”的独特形状。36根圆柱稳稳地立在36个石鼓上,其中32根直径为0.35米的木柱支撑着阁楼的全部重量,而中间4根直径为0.61米的通天大柱则直通阁顶,连接起整个梁架。梁间斑驳的壁画和层叠的斗拱,以及784个斗拱叠加出的令人震撼的藻井,都展现了这座建筑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魅力。
清虚阁上共悬挂有8块匾额,这些匾额内容丰富,有“盛世重光”“沃野棋分”“八缚指顾”“襟带涂潇”“魏榆明珠”“并南重镇”等。每一块匾额都有着独特的含义,有的是对当时盛世的赞美,有的点名了地方特色,还有的包含着地方典故。这些匾额,就像一把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榆次历史文化的大门。它们让清虚阁的文化韵味更加浓郁,也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这座阁楼深厚的历史底蕴。
1990年,榆次市政府对清虚阁进行了翻修,外围修建了四堵矮墙,增建了阁基并筑起了汉白玉防护栏杆,外拓了环形路,路边还设有8盏华灯。2003年,在开发榆次老城时,工程队将清虚阁整体抬高,置于五米多高的两层月台之上,四周辟为清虚阁广场。
来,我们看看抬高后的清虚阁底座。 底座下一人高的走廊,各种管线纵横分布,水泥墙旁堆放着许多丢弃的东西。阁上阁下如同穿越两个世纪,
这样的改造还需要时间,也许100年后都是历史。
改造后显得威武高大上,可个人感觉更喜欢有人间有人间烟火气的清虚阁
,再也无法寻觅原汁原味的清虚阁
消失的大街小巷
在众多古村落环绕下的榆次老城古老厚重,里面有淳朴的民居和街道:东西南北四条主大街有两千米长,东大街因建有县衙署就叫衙门街,西大街因建有龙王庙,就称为龙王庙街。另外还有大小街巷十几条:东湖井、西湖井、寇家巷、任家巷、小井巷、关庙巷、牛肉巷、一人巷、富户街、南寺街、泰山庙街、新集街、俞家街…
在榆次城中还分布着建筑宏伟的寺庙:大乘寺、泰山庙、文庙、城隍庙、关帝庙、龙王庙…
榆次老城商铺众多,铺有石板的路两旁商号云集,店铺林立,足有百余家。著名的老字号有:德新成、德盛园、北谦亨、中兴和、瑞隆裕、聚兴顺、协和信、恒兴德、长虹蛎、广云集、达生春、吉生庆、大隆号…基本是前铺后户,许多还是两层,经营民生百货,林林总总,热闹非凡,彰显着明清及民国时代的繁荣。
小调查:你喜欢原汁原味的清虚阁 还是高大上的清虚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