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五一”假期,当大漠的落日余晖为莫高窟镀上金边,敦煌夜市的灯火正次第点亮。这座承载着千年丝路记忆的旅游休闲街区,日均迎来3万游客“打卡”,在人间烟火中展开了一幅流动的敦煌文化长卷。
当千年壁画“走”进夜市:NPC互动解锁沉浸式体验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刚踏入敦煌夜市,游客就被“阳关将军”的诗句“拦截”,对答成功即可获得印着飞天图案的消费券。身着唐代襦裙的“供养人”穿梭在人群中,邀请游客合影;手持节杖的“张骞”正讲述西域见闻。驼铃声与欢笑声交织,让整条街道化作丝路文明的“剧本杀”现场。
升级后的夜市新增了沉浸式文化体验:莫高窟的“都督夫人”从壁画中“复活”,现场展示唐代妆容;敦煌舞快闪团队随着反弹琵琶的乐声旋转,衣袂扬起时,仿佛能带人穿越回盛唐市集。“五一”期间这类文化互动每天上演超50场,成为游客“最想偶遇”的丝路彩蛋。
350个摊位秒变“文化盲盒”:矿石磨成飞天衣袂,细沙堆出丝路驼铃
沿着400米长的文创街前行,85%的摊位都在讲述敦煌故事。泥板画艺人手持磨制三天的矿物颜料,现场复刻莫高窟飞天。沙瓶画绘画师用细沙在玻璃瓶中堆砌出鸣沙山轮廓,让游客惊叹连连。
更有非遗传承人带来惊喜:木雕画还原榆林窟的《普贤变》,雕葫芦上的九色鹿图案取自藏经洞绢画,甚至连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汉简文字,都被制成可拼接的文创书签。
从遗书食谱到炭火炙烤:熬煮800年的“神仙粥”遇见戈壁红柳烤肉
沙州食驿区的烟火气最为浓烈,非遗美食与“考古料理”在此碰撞出奇妙火花。
驴肉黄面摊位前,传承人正在演示“两头抻、中间甩”的独家技法:“这面要抻12次,2048根细条,从光绪年间传到现在,是敦煌人招待贵客的‘硬通货’。”隔壁摊位,根据敦煌遗书复原的“神仙粥”正咕嘟冒泡,淮山药、芡实与粳米的组合,让游客尝鲜800年前的养生智慧。
最受追捧的当数红柳烤肉:拇指粗的红柳枝串着戈壁滩羊肉,在炭火上滋滋作响,木质清香渗入肉里。“张骞通西域时,商队就是用红柳烤肉,这种树在敦煌戈壁已经生长了两千年。”摊主热情地介绍。此外,乌孙手抓饭、龟兹烤包子等西域美食,更让游客实现味蕾穿越的体验。
灯火漫过子夜三点,让丝路风情照进每个夜晚
为了让游客尽情感受大漠夜生活,“五一”期间夜市营业时间延长至凌晨3点。数据显示,夜市夜间消费占比达全天65%,文化体验类消费同比增长180%。从汉唐时期的“都护夜市”到如今的文旅地标,敦煌正用年轻化的表达,让千年丝路文化在人间烟火中持续“圈粉”。
总台记者 王妍 崔林欣 马凌峰 邢博 郑中
责任编辑:张军
来源: 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