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麦加帷幕》于伊斯兰艺术双年展现场,2025年

图片来源:Marco Cappelletti与迪里耶双年展基金会

我们跟随今年参展的中国艺术家刘窗,线上体验了沙迦双年展;还与首次“出海”迪拜的内地画廊——东画廊聊了聊中东的艺博会;并且采访到长期与海湾地区保持密切合作的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兼CEO 田霏宇(Philip Tinari),一起探索中东是如何写下“非西方”的叙事。在此亮相的机构与艺术家,又有哪些值得藏家关注?

中东海湾地区的崛起,已成为艺术圈的焦点话题。今年2月,沙伽双年展(Sharjah Biennial)开幕;4月,ART DUBAI艺术博览会(简称“艺术迪拜”)也盛大启幕,让海湾地区再度掀起艺术热潮。

作为中东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双年展,沙迦双年展和“艺术迪拜”被认为是展现“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的重要舞台,打破了过往以欧美为中心的叙事、构建起一个全新的“全球化”体系。


沙迦,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七个酋长国之一。在阿联酋,沙迦是继迪拜和阿布扎比之后的第三大酋长国。作为中东历史最悠久的当代艺术展,“沙迦双年展”创立至今已有32年。

2003年,时年22岁的沙迦大公主——霍尔·卡西米(Sheikha Hoor Al Qasimi)在参观完“第11届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后,深受其后殖民理念的启发,回国开始革新“沙迦双年展”,并逐步将其打造成了欧美叙事之外、备受国际关注的当代艺术舞台。


▲ 沙迦大公主、沙迦艺术基金会主席

沙迦双年展策展人 霍尔 ·卡西米

本届“沙迦双年展”的主题是“承载前行”(To Carry),意为承载家庭、历史、文化、伤痛、忍耐、变化、革新等,尤其关注全球范围内的移民流动、旅行,以及那些被迫的逃亡、离散,阐述人们如何用主观的文化感知新的环境,并与之产生互动。

此次双年展有190余位艺术家参加,展出超过600件作品,其中200余件是为双年展全新创作。我们连线采访了艺术家刘窗,他和邵纯是此次参加“沙迦双年展”的两位中国艺术家。


这是刘窗首次参加“沙迦双年展”,不过他对海湾地区并不陌生,他曾参加 2024 年迪里耶当代艺术双年展(Diriyah Biennale)。近年刘窗的作品时而出现在国际展览现场,以及蓬皮杜艺术中心、巴塞尔当代艺术馆、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等美术馆展览。


▲刘窗,《锂矿湖与复音岛Ⅱ》,2023年

沙迦双年展阿尔穆尔西贾艺术广场展览现场,2025年

图片来源:刘窗

今年刘窗呈现的是影像作品《锂矿湖与复音岛Ⅱ》,他借用了刘慈欣的科幻作品《三体》中的外星人形象“智子”,将其设定为一位女性人类学家,游历于不同时代及文化中。影片融入了复调音乐、金属开采和技术发展的历史,呼应着双年展复调、多元的主题。


▲刘窗,《锂矿湖与复音岛》(静帧),2023年

图片来源:艺术家与天线空间

本届双年展的展览遍布5座城市的17个展区:沙漠、港口、海滩、菜市场、旧学校、沙漠里的废弃老城、堡垒、制冰厂……规模极大,整个地区的文化和历史都被艺术串联在其中。从开幕当天,刘窗就马不停蹄地看展,笑称“腿都要走断了”。


▲休·海登,《荆棘丛》,2022年

2025年沙迦双年展展览现场,摄影:Keshav Anand

刘窗分享了让他印象深刻的行程:“在野兽派风格的飞碟(Flying Saucer)里看到了女性宣言(Womanifesto)作品的迭代版,这次作品用到了整层的空间,全面回顾和展示了这个女性主义团体的实践。策展人泽伊内普·厄兹(Zeynep Oz)在沙漠里策划了名为‘老达伊德诊’(Old Al Dhaid Clinic)的项目,这个展区主要阐释了新兴技术和酷儿生态,其中埃及艺术家瓦埃尔·肖基(Weal Shawky)创作的《我是新圣殿的赞美诗》吸引了很多观众,是一部令人惊叹的真人木偶剧电影。阿克拉·伊克佐(Aklra IKezoe)的作品《蛤蜊与太阳》则融合了印加和日本枯山水的科幻故事,相当不错。”


▲莫妮拉·阿尔·卡迪里,《食灵者(Gastromancer),2023年

玻璃纤维、沙子、丙烯、声音,2025年沙迦双年展展览现场

从他的描述中,我们就能感受到本届双年展的作品数量、媒介、主题都极其丰富,甚至庞杂。“从第一天的震惊到第四天的意犹未尽。”刘窗回味到,他说起看到的一条评论:“这届沙迦做到了“威尼斯双年展”想做但未曾做到的事。”

2024年“威尼斯双年展”以“处处是外人”为主题,希望揭示多元的、非西方中心的叙事,这些在这届“沙迦双年展”已然实现。


沙迦是一个融合了本地与南亚、中亚、非洲等文化的大熔炉。双年展的作品题材,也因此与多元文化息息相关,并延展出对去殖民主义、环境生态的讨论。同时,作品兼具本土性,不少作品立足传统文明、信仰、历史。女性主义、自治生态等也是热门议题。5位策展人包括主席沙迦大公主在内的全女性团队,宣告着关于中东女性处境的保守印象已然过时。


▲2025年沙迦双年展展览现场

“展览的主题‘To Carry’之下是18个或者更多的声部,拒绝单一线索和主题,”刘窗说道,“虽然每位策展人都有各自负责的展区,但实际上并不是泾渭分明,而是随着观展路线的多样性,观众可以随机体会到各种不同的主题,还有非常多差异的组合和对话在其中出现”。

不过,也有评论认为这样的展陈让展览叙事变得零散、不够连贯,有些作品间的观点互相矛盾——但这也恰好反映出我们所处的“分裂”时代。


▲(从左至右)霍尔·卡西米公主(Sheikha Hoor Al Qasimi)、基金会副主席Sheikha Nawar Al Qassimi与双年展的策展人:娜塔莎·金瓦拉(Natasha Ginwala)、梅根·塔玛蒂·奎内尔(Megan Tamati-Quennell)、泽内普·厄兹(Zeynep Öz)、阿莉娅·斯瓦斯蒂卡(Alia Swastika)与阿玛尔·克拉夫(Amal Khalaf)

在开幕式现场,摄影:Motaz Mawid

刘窗说:“这是一届‘去中心化’的双年展。它甚至有超越西方与非西方的二元对立框架的可能性。有很多原因促使它做到这一点,展览中有很多‘非西方’地区的长期艺术项目都开始结出果实,在数量和质量上显而易见,让这次展览聚集显得有爆发的感觉。当然这也是它们与中东特定的地缘和历史产生互动的结果。另外,‘非西方’这个概念可能也要成为历史,随着这个概念的意义开始减弱,多极化时代的艺术将变得可以预见。”


海湾地区今年的另一个热点是4月18日开幕的“艺术迪拜”博览会。

“艺术迪拜”创立于2007年,是中东地区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博览会。在这里,我们不会看到太多欧美艺博会上常见的硬通货,像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的“大锅”、草间弥生的“大南瓜”;展位也不会有重复的艺术家名单,不会出现几乎每家画廊都在某一年陈列了艾利克斯·卡茨(Alex Katz),或都带了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作品参展的情况。


▲艺术迪拜现场,2025年

可以看出“艺术迪拜”主打的就是“非西方”,致力于挖掘那些较少被关注和重视的地区艺术创作。越来越多的阿联酋艺术家,以及来自中东其他地区,以及非洲和南亚的艺术家们都参与其中。


▲艺术迪拜现场,2024年

“艺术迪拜”也是中东艺术家进入全球视野的起点。近年大热的中东艺术家,大多曾经或将要亮相于此,是藏家、策展人及画廊挖掘潜力股的“掘金场”。

今年“艺术迪拜”呈现超过 100 家画廊带来的作品。这些画廊来自50多个城市和地区,其中20多家为首次参展。


东画廊是首次参加“艺术迪拜”,呈现了艺术家王宁德的个人项目,展出他的经典系列“有形之光”,以及最新的“物影成像——大洪水”系列,以呼应中东本土观众的趣味。


▲艺术迪拜博览会,东画廊展位现场,2025年

图片来源:东画廊

画廊主程曦行和副总监孙文苑表示:“考虑到中东本土观众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及审美偏好,我们更倾向于选择植物题材的实验摄影作品以及以自然景观为视觉核心的光影装置,其媒材上很具突破性和实验性。”不同于东画廊以往在博览会中多采用的群展模式,此次东画廊选择了以单一艺术家的个人项目亮相。


▲王宁德,《I0B0742-3有形之光》,2024年

蜂窝铝板、亚克力、透明灯箱片,图片来源:东画廊

聊起为什么决定参加这次“艺术迪拜”,她们谈道:“我们观察到越来越多的英国及欧洲藏家和艺术市场参与者,近年逐步迁居至迪拜等中东城市,这推动着当地市场对更具全球视野的艺术作品的需求。在此前的展会上,我们与来自迪拜、阿布扎比、约旦及土耳其等地的中东藏家建立了初步联系,其中既有活跃的私人企业家,也不乏美术馆和文化机构的坚定支持者,甚至还包括王室成员。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展会期间已表达了对王宁德作品的浓厚兴趣和喜爱。”


优惠的税收、宜人的气候、稳定的经济,都让迪拜吸引到全球大量高净值人群来此定居,约6%的新居民是资产超过100万美元的高净值人士。


▲艺术迪拜博览会,阿尔敏·莱西展位现场,2025年

图片来源:阿尔敏·莱西

雄厚的藏家实力和潜在客户,使得国际画廊、拍卖行早已相继“入局”海湾地区,此次参加“艺术迪拜”的蓝筹画廊中就有贝浩登、常青画廊、阿尔敏 · 莱希等。面对藏家既“本土又国际”的审美方式,这些国际画廊都在展览和展位上进行了“折中”和兼顾。


▲艾哈迈德·马塔尔《卡巴天房》, 2015,彩色打印

180.3 x 270.5 厘米,©️艺术家与常青画廊

像常青画廊在这两年的“艺术迪拜”中既带来了安尼施·卡普尔、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等热门艺术家的经典作品,也呈现了与中东审美相关的作品,如艾哈迈德·马塔尔(Ahmed Mater)关于麦加的作品,以及埃及艺术家莫塔兹·纳塞尔(Moataz Nasr)的《阿拉伯风》。


除了这两大艺术展会,海湾地区各国还有很多独具特色的展览及机构,艺术氛围呈现喷涌的趋势。比如不久前开幕的“伊斯兰艺术双年展”(Islamic Arts Biennale)、2021 年创立的“迪里耶双年展”(Diriyah Contemporary Art Biennale)、位于沙特阿拉伯西北部沙漠的“埃尔奥拉艺术节”(AlUla)都吸引了不少关注。


▲菲尔瓦·纳泽摸着石头过河迪里耶双年展现场,2021年

图片来源:Canvas与迪里耶双年展基金会

2025年,阿布扎比两大备受期待的文化地标即将开放:古根海姆阿布扎比(Guggenheim Abu Dhabi)和扎耶德国家博物馆(Zayed National Museum)。

据悉,古根海姆阿布扎比的规模将是纽约馆的12倍之大。此外,阿布扎比艺术博览会(Abu Dhabi Art)作为中东地区另一个重要的艺博会,还有望获得巴塞尔艺术展的投资,这将推动其成为下一个重要的全球艺术交流平台。


▲古根海姆阿布扎比展馆建筑效果图

上述例子已足以说明海湾地区的艺术生态活力十足。而说起其发展的动力,都与实力雄厚的全球高净值人群以及政府对文化及艺术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更令人惊叹的是,在各方大量资金涌入,以及与不同国家合作的过程中,无论是更偏向于学术的双年展,还是更偏向于商业性的艺博会,都以“非西方”“全球南方”为立足点,并开始打破两级的、欧美中心化的叙事,这可能是海湾地区所带来的更深层的能量。



▲田霏宇,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兼CEO

2021年曾担任沙特阿拉伯首届迪里耶当代艺术双年展艺术总监

图片来源: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今年在“伊斯兰艺术双年展”看到了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作品?

这 个 双 年 展 是 迪 里 耶 双 年 展 基 金 会(Diriyah Biennale Foundation,以下简称 DBF)策划的,我对他们挺熟悉的,因 为 我 策 划 过 第 一 届“ 迪 里 耶 当 代 艺 术 双 年 展”(Diriyah Contemporary Art Biennale)。他们在吉达策划了伊斯兰艺术双年展,今年是第二届。


▲田霏宇在迪里耶当代艺术双年展开幕现场致辞,2021年

沙特阿拉伯举办的这4届双年展都更偏向学术,不会只请一些很名的艺术家,或是仅展览一些市场反响很好、视觉效果很震撼的作品。

今年的“伊斯兰艺术双年展”以当代艺术和来自其他地区的新颖艺术形式,去与伊斯兰的传统文化进行碰撞,是很大胆的实验。我觉得这次最震撼的是艺术家把麦加的克尔白天房外的帷幕基斯瓦(Kiswa),做成了艺术装置,挂在展厅里。空间里播放的是唱经的音频,哪怕观众不是信徒,当走进空间时,也会被作品特别的磁场所打动。艺术家用这样很现代、很开放的方式去推广、探索、分享传统文化遗产,给出了我们一个很积极、开放的信号。


▲《麦加帷幕》于伊斯兰艺术双年展现场,2025年

图片来源:Marco Cappelletti与迪里耶双年展基金会

总体而言,“伊斯兰艺术双年展”不是一个很纯粹的当代艺术展,所以观众如果是想要去看当代艺术的最新走向,那它可能不是你的“菜”。但我觉得全球这么多双年展,“伊斯兰艺术双年展”在其中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

海湾地区的双年展呈现一种不以西方话语为中心的本土面貌,主创团队怎么实现这一特征?

根据我的了解,沙特阿拉伯的初衷是经济转型,比如说经济创新、基础建设、旅游布局,艺术文化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最终目标是要持续促进社会经济的转型。所以,他们的核心意义发生于本土,国际影响力是次要的考虑。其实沙特无所谓外界的看法,这些展览完全是为本国人策划的。上届“伊斯兰艺术双年展”有60万人次观展,这次立下了100万人次的观展目标。


▲伊斯兰艺术双年展户外展区现场,2025年

图片来源:Marco Cappelletti与迪里耶双年展基金会

因此,他们会花很多精力跟观众建立连接,例如,培训了非常多的讲解员,他们知道对很多本土观众来说,展览中的作品都是全新的艺术形式。

2021年您在沙特策划了“迪里耶当代艺术双年展”,当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第一个印象是女性完全在掌控整个局面。比如说“迪里耶当代艺术双年展”的筹备组里基本都是女性。我们之前经常认为沙特阿拉伯的女性在社会中是一个边缘的角色,但是起码这一代面对工作是不太一样的。我个人就遇到了很多优秀的女性艺术从业者,像DBF就是个很年轻的优秀团队。另外,沙特的艺术生态里还有大量的国际专家参与其中,感觉这已经成为了很核心的常态。

2025年,您如何描述海湾地区艺术生态的现状?

我觉得相比于前5年刚起步时稍微好一点了,之前对增长的盲目追求已变得更理性,而且已经梳理出一个大概的生态,有很多正在策划中的机构、美术馆。比如利雅得有双年展的专门展区“JAX 创意区”,它是一个有点像“北京 798”的仓库厂区。园区内还有沙特阿拉伯当代艺术博物馆(Saudi Arabia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并且,利雅得未来将筹建数个新的大型美术馆。


▲沙迦艺术博物馆外景

图片来源:沙迦艺术博物馆

在阿联酋,沙迦有沙迦艺术博物馆(Sharjah Art Museum),全年都策划有艺术活动,每年有“三月会议”,每两年有双年展。迪拜艺术活动主要是艺术博览会,还有像贾米尔艺术中心(Jameel Arts Centre)、画廊如ATHR Gallery。

阿布扎比则有大型的美术馆。各国间关系微妙,沙特阿拉伯在人口、艺术家本身等各项资源非常丰富,但是起步相对晚,不过他们对艺术投入的力度很大。阿联酋的阿布扎比、迪拜、沙迦其实对沙特或多或少抱持一种既敬佩又警惕的态度。


▲阿布扎比卢浮宫一角

图片来源:阿布扎比卢浮宫

不同的是,阿联酋和其他国家的博物馆合作建设了古根海姆、卢浮宫;而沙特其实想搭建一种相对完整的、自持的生态。

有哪些特定的艺术家、团体或机构推动了沙特地区艺术的发展?

最早是一个叫“阿拉伯边缘”(Edge of Arabia)的独立艺术组织。2003年,英国人史蒂芬·斯泰普尔顿(Stephen Stapleton)与沙特当地艺术家共同创立了这个组织,在欧洲和海湾地区做了一系列的展览,获得了一定的成功。接下来就是沙特艺术委员会(The Saudi Art Council)的“21.39 Jeddah Arts”,大概有 10 位私人藏家,可能每人每年捐赠几万美元来做展览,双年展开始后,他们这个捐献展览就结束了。

官方则是从沙特阿拉伯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Mohammed bin Salman)从2016年开始主导的改革开始。

您认为沙特以及海湾地区目前面对的挑战是什么?机遇又有哪些?

前两年,谈及沙特,大家都在观望改革的力度能否持续?保守势力会不会重新崛起?现在感觉,沙特改革的方向是社会各个阶层比较认同的。如今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政府,还有哪些力量支持当代艺术,如果某一天政府的支持中断,对艺术生态而言就比较危险。现在只有少数的几位藏家,他们的力量无法支撑整个艺术生态。


▲“艾哈迈德·马塔尔:天线”UCCA Edge展览现场,2025年

图片来源: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另外,中东地区的艺术还会持续面临来自西方的价值判断,国际舆论的不稳定性是一个挑战。

从纯粹艺术市场的角度,西方画廊开始代理中东艺术家,希望通过这些艺术家来了解和影响当地的语境。但他们需要思考怎么建立一种有效的呈现,而不是短暂的、赶热度式的合作。现在的新一代藏家,也是建立全新经济体系的这群人,他们对当代艺术有一定的兴趣。未来,我认为艺术在这里将是更自然的存在,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艾哈迈德·马塔尔:天线”UCCA Edge展览现场,2025年

图片来源: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像UCCA这样的国际机构,如何与中东艺术家展开合作,以促进跨文化间的对话?

保持一个长期的往来合作很重要。上海UCCA Edge 3月开幕的沙特阿拉伯著名艺术家艾哈迈德·马塔尔(Ahmed Mater)的大型个展,是我们整体规划的一部分。


▲“艾哈迈德·马塔尔:天线”UCCA Edge展览现场,2025年

图片来源: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艾哈迈德·马塔尔是沙特艺术业界非常核心的推动者,他也是沙特最早的独立艺术组织“阿拉伯边缘”的创始人之一。这次回顾展,展出了艺术家100多件作品,全面展示了马塔尔的创作历程。国内观众可以通过这次展览对中东有更多了解。我们也希望通过展览,构建一个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互相欣赏和学习的氛围环境。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原文刊载于《收藏/拍卖》2025年春季刊

原标题《从沙迦双年展到“艺术迪拜”:海湾地区如何成为艺术热土》

作者:Ming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

曾从事出版、互联网行业

目前为艺术媒体人

转载请注明来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