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一座城市的包容性,是看它如何为弱势群体提供庇护。

2025年的“五一”假期,上海以魔幻般的城市魅力吸引了全球目光。

黄浦江畔的外滩涌入超55万人次游客,其中不乏来自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地的外国游客。他们在霓虹璀璨的万国建筑群前驻足拍照,于江风拂面中眺望陆家嘴的天际线,惊叹于这座城市的现代性与历史感交织的独特气质。


洛克·外滩源,资料来源: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

而这份惊叹的答案,正藏在西岸美术馆的“建造上海:1949年以来的建筑、城市与文化”特展中。

这场展览以九个主题板块、300余件展品,将上海75年的城市发展浓缩为一部可触摸的史诗。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人新村的朴素规划,到改革开放后东方明珠的破土而出;从陆家嘴金融区的摩天楼群拔地而起,到西岸工业遗产的水岸新生,每一帧都是城市蜕变的见证。


南京东路,1992年,陆杰

在春天的暖风中,我和展览主策展人李翔宁聊了他和展览的故事。

这位同济大学教授、建筑学者表示:“如果说,中国在过去三四十年间创造了城市建设和现代化的奇迹。那么要寻找一个能够最能代表这一历史进程的物质载体,我认为,就是上海。”


同济大学教授、建筑学者李翔宁

展览中,除了极具专业性的建筑图纸和模型之外,策展方还配合了许多当年的实物资料,例如信件、史料,以及从上海电视台影像档案中挑选出的资料,展现了建筑建成后人们使用它的状态。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资料来源: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比如关于上海游泳馆的展品,不仅展示了建筑本身,还呈现了建成之初游泳、跳水运动员在场馆内训练的场景。

展览海报的主视觉并非一张建筑‘肖像’,而是两位建设者在金茂大厦高空作业的场景。鳞次栉比的建筑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的付出和努力。


在这里,建筑不再是冰冷的容器,而成为承载集体记忆的容器。

以下是李翔宁的自述:

上海游泳馆的珍贵短片

一个世纪的城市回眸

这次的展览里面有很多都曾经是上海的地标,比如说上海体育馆、最早的那批酒店和高层建筑,这对于当时的上海人来说是非常自豪的。

91年我刚到上海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上海人的人均居住面积是4个平方,家里非常逼仄。

那时的城市公共空间对人们格外珍贵,像外滩,还有徐家汇等这些地方,都很好的承载了人们的记忆。


中苏友好大厦(现上海展览中心),资料来源: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今年火起来的电视剧《繁花》,它也和城市记忆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黄河路的景观,包括当时证券交易所这些建筑的形象,都承载了那个时代的回忆。

所以这次我们把很多老建筑,包括的老住宅也呈现在展览里。

有一些已经拆了,有一些经过了很多改造,也跟原来不太一样了。我们想通过非常精致的模型,透过剖面可以重新看到空间里面,在那里住过的人看到后,一定会激起强烈的共鸣。


曲阳新村,资料来源: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包括我们和上海电视台合作,从他们的影像档案里面找出了很多上海游泳馆的相关影像,有在建造中的,还有刚建成之后人们使用它的景象,当时通过灯从水下照进去,大家在洞里面来观察游泳的状态,跳水运动员坐电梯上去跳水做训练的那些场景……

仅仅过了几十年,已经非常富有年代感。

年长一些的观众来看展览,会感到自己又回到了那个年代,像是一整个世纪的回眸。

可以淋浴的滨江驿站

体现了城市的包容性

相比高楼大厦和很多超大型的工程,我最喜欢的反而是是一些小尺度的项目。

比如永嘉路的309口袋公园,在市中心开辟了一片让人们可以休憩的地方,阳光好的下午那边有很多人在遛狗,中间还有旱地喷泉,非常自然地融入了城市生活。


永嘉路的309口袋公园 资料来源:上海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

还有一个苏州河的武宁路桥下驿站,在一百平方的天地里开设了很小的咖啡馆和社区中心。疫情期间,这里给很多送快递、送外卖的人提供了庇护空间,最多的时候容纳五六十人,让他们有机会休息一晚。

这样的建筑不是传统意义上“高大上”的,但是却反映了上海的人文关怀和城市温度。


上海黄浦东岸望江驿 资料来源:致正建筑工作室

以前这些可能我们讲到东京或者发达国家的城市建筑才会提到的案例,但是现在在上海的城市更新中,中国人也越来越在意这些“小的建筑”。

过去我们提到上海都是陆家嘴、东方明珠、“三件套”,但现在可能就是一座街心花园或者一个能够提供淋浴功能的滨江驿站,从微小的尺度着手,带来温暖人心的力量。

看一座城市的包容性,其实就是看它如何为弱势群体提供包容和庇护。建筑师已经不再是空间的单一决定者,而是空间与城市的共创者、共同的建造者。


请员工家属参与演出

见证老厂房获得新生

上海从开埠以来,就成为全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祥地,所以在上海的市区里面,尤其是沿着苏州和黄浦江,有很多的厂房、工厂、仓库,都被废弃了。

最早开始做西岸双年展的时候,这些工厂遗址它都是被封闭的,徐汇滨江很多地方被围墙隔起来,住在附近的人不知道在滨江好的岸线还有这么多。


民生码头8万吨筒仓改造,资料来源:苏圣亮

一直到2013年的西岸双年展,和后来一系列的城市空间艺术季,从西岸到浦东,再到杨浦滨江,水岸才逐渐真正走向复兴,文化艺术成为了其中改造的主力之一。

我还记得2013年双年展开幕的时候,我们请了很多当时在厂里工作过的员工家属和他们的孩子,作为志愿者来参与开幕演出。看到自己以前工作的厂房又获得了新生,大家都非常激动。

这些老厂房和仓库是不可代替的,不管是对于城市记忆,还是对于日常生活。

很多世界级大城市,像巴黎、伦敦、纽约,它的滨水区都是文化艺术区。城市复兴开展最激烈的地方,往往也是城市景观最有象征性的地方。

比如纽约的自由女神像、伦敦的泰晤士河或者巴黎的塞纳河,这些城市的两岸景观都是最有标志性的,所以上海启动两岸贯通的工程,一方面是要开放公共空间,另外也是要激活这些工业遗产。


世博温室花园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如果要在20年前拆这些老厂房,大家都没有什么意见,但现在如果有这种老厂房要被拆掉,市民公众都会有很多的意见,都想保留,说明公众对于工业遗产的价值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我想正是这些文化艺术活动,让人们逐渐意识到城市遗产所具有的特别价值,是其他空间所不能取代的。


东西结合

独特的上海“里弄”

上海又被称为“现代化的熔炉”,它的城市基因里面本身就有一种介于东方和西方之间的文化。

比如说“里弄”就是江南的院落式住宅和来自欧洲的行列式住宅结合,它进去的时候有一个小花园,里面还有后院和偏房,但又是一户一户挨着连在一起的,又有点像四合院,又借鉴了西方的建筑形式。

包括当年上海的第一幢现代化写字楼联谊大厦,外形是带点金色的全玻璃幕墙,在当时来看很先进,其实这也是时代的特征。


上海现在也有很多这样的新建建筑,比如在嘉定、青浦这些地方兴起了“新江南水乡”,柳亦春、张斌这些建筑师齐聚一堂,结合全球化的建筑风格,和江南本地的小桥流水风格,呈现出一种新型多元化的建筑风貌。

像张斌做的武宁路桥驿站虽然空间局促,格局传统,但它用的材料,里面的空间又很现代。

不是全盘西化,也不是一昧复古,而是结合了不同风格的文化,用现代的建筑语言和现代科技的先进性把它表现出来,我觉得这就是上海建筑未来的方向。

1949年以后

城市建筑进入新的时代

对于上海近代的建筑研究有很多,包括伍江老师的《上海百年建筑史》,把从1840年开埠以来,整个城市的历史做了非常好的梳理,但是实际上从1949年以后的,还没有一个非常详细完整的梳理。

2021年蓬皮杜在西岸美术馆做了一个“巴黎建筑(1948~2020)”的展览,当时我们就跟西岸美术馆说,作为中法合作的两个主要承担城市之一,我们是不是也做一个上海的展览?有可能未来也会拿到巴黎去展,形成呼应。


金茂大厦,资料来源:SOM

作为两个世界级的城市,也都是文化、艺术之都,能够呈现出一种对比和呼应的关系,从现代到当代的建筑的历程,对整个城市的文化走向做一个相对完整的梳理,是出于这样的目的来做这个展览。

但是我们跟他们也稍微有一点不同,他们可能完全聚焦的是城市建筑本身,我们可能还有很多艺术,包括很多艺术家和他们的装置、绘画和摄影作品来呈现,并不是纯粹地,只是聚焦于建筑专业的图纸模型。

如果只做一次的话比较可惜,以后很可能会想办法找一个地方把它变成常设展览,或者到欧洲去做几站巡展,我们现在也跟他们联系中。


华东电力大楼及周边航拍,1994年,陆杰

那么为什么选择1949年作为一个开端节点呢?

我们经常会说城市或者建筑作为物质的载体,实际上反映的是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变化。

原来的上海很多建筑是由独立的建筑师事务所在1949年之前完成的,到这以后,其实很多事务所都被大型国有设计院体制所取代了,更多地呈现出一种集体主义的力量。

比如住宅,从别墅这样的私有化住宅,转向石库门这样公有化住宅,它的从业者和它整个运作的模式都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1949年其实是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是一种新的政治力量和社会结构所主导的城市和建筑的面貌。

文、编辑:海带

部分图片来自西岸美术馆官方

©外滩TheBund

/ /

/ /

/ / /

/ / /

/ / / /

/ / /

特别企划

外滩 X AIGLE/ /

/ /

/ / /

/ /

/ / /

/ /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