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晚,“好戏安徽”黄梅戏文化精品剧目展演展示工程暨文化惠民促消费活动第二季在安徽大剧院继续进行,《伊犁月》震撼上演,数千名来自省内外的观众沉浸于黄梅戏的悠扬曲调与充满西域风情的舞台美学中,穿越时空感受“天山渔者”王大枢的家国情怀,见证黄梅戏在新时代的破圈绽放。
据了解,《伊犁月》是一部具有少数民族风情、反映边疆人民文化、生活题材的戏剧,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太湖县作家协会主席欧阳冰云精心编剧。该剧以太湖名士王大枢被贬伊犁而初心不改,历时十余年,身处逆境、不畏艰难险阻编写《伊犁志》、绘测边疆图的故事为主线,反映了王大枢为边疆修志所做的贡献,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家国情怀,塑造了王大枢深处逆境、自强不息的形象,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风骨。王大枢通过十三年的努力,修成了伊犁地区第一部地方志,填补了伊犁无志的空白。他的著作,为我国边界疆域提供了详实的历史依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我国边疆地域的勘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舞台下,是观众们由衷的欣赏与赞誉,舞台上,是演职员反复的雕琢与打磨。幕布前,是清代志士愈挫愈勇的文化坚守,幕布后,是黄梅剧团精益求精的艺术求索。《伊犁月》成功演出的背后凝聚着太湖文艺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也展现了太湖在黄梅戏艺术传承和创新上做出的全新思考与探索。编剧欧阳冰云历时三年研读王大枢相关史料,将《西征录》中的地理考察、边疆治理等学术内容转化为戏剧冲突,塑造出身处逆境不改其志的文人形象。演员们从对身段步法的细节考究,到对人物性格的深度揣摩,在每一次排练中都在寻求完美与突破,实现技巧与情感的交融升华。“这部戏我们在保留传统黄梅戏精髓的基础上,对表演、服装、音乐上都进行了一定的创新,融入了一些西域元素,以此来更好地讲述王大枢的故事,塑造好王大枢这个人物形象。”太湖县黄梅戏演艺有限公司演员、戏中王大枢扮演者余乘鸿表示,“希望能够呈现出最好的舞台效果,把黄梅戏推荐给全国观众,也把安庆太湖的名人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当日,随戏曲艺术一同绽放的,还有太湖非遗产品的独特魅力,演出现场设置展销区,让太湖文化以更生动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汤娜 叶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