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关于王铎的书法评论,众人不一。作为著名书法家,王铎以纵横捭阖、沉雄恣肆的行草书名闻朝野,而作为朝廷重臣,却在明清革鼎、江山易帜的时刻降清军,做了贰臣。其身后三四百年间,因其大节有亏,书法艺术屏蔽。近三四十年以来,王铎先是在东瀛声誉鹊起,特别是东瀛书家“后王(王铎)胜前王(王羲之)”的评价,使国内重新正视、评价王铎,蒙尘数百年的王铎碑帖收获了众多热切、激动,甚至疯狂的目光,一时之间,王铎成了国内的当红名家,评述其生平事功的文章铺天盖地,其众多墨迹也集纳成册一版再版,一茬茬的书法家以临摹他的书法为时尚也!
品名:修庐安居书墨色绢本 186×54cm
款识:吾欲修理苏门巅旧庐,弹琴哦诗。其中如千君气垕力凝,勉事兵食俾民,实受其诶有,戡定之责。吾虽懒迂,犹足濡墨作一赋,为君庆。癸未六月朔九日,大热大热,王铎为如千黄老先生赠。
王铎《修庐安居书》局部一
钤印:王铎之印(白文)、烟潭渔叟(白文)。
王铎《修庐安居书》局部二
上款人简介:黄家瑞(约1605~1645年),字祯臻、号如千,山东滕县人。崇祯甲戌(1634年)进士。授汾阳知县,历扬州备佥事。崇祯十六年,超擢右佥都御史,督理准场盐法军饷,福王立,乞休,寓居平湖。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六、七月间,举兵太湖抗御清军,有亲家万寿祺、沈自炳、戴之俊、钱邦芑、陈子龙起柳、吴易起笠泽、皆预会师,《清史稿万寿祺传》。另有史籍谱传及万氏《自志》等文均未言及万氏起兵于何地。董本卷六有万氏《将自京口移寓云间留剐邬大》诗一首曰:江空六合阔,春水日纷纭。冲鹭双帆来,笑鸟千里闻。移家遇谷雨,流寓卜橫云。须认桃花片,门前坐待君。《年谱》定此诗写作于顺治二年三月,甚当。云间是江苏省松江府的别称,即今上海市吴淞江以南地区。万氏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曾一度寓居于此,后归吴门,然常往来于京囗,南京等地。
王铎《修庐安居书》局部三
顺治二年三月,又拟自京口移家云间,这都与万氏起兵事有关。万氏起兵之地,就在于云间松江府附近的泖湖,泖湖别名三泖,在今上海市青浦西南,松江西和金山西北,因有上、中、下三泖而名。泖湖上承淀山湖,下汇黄浦江入海,地与云间相接。据《明史》纪录,顺治二年闰六月,明吴淞总兵吴志葵率兵自海入江,结水寨于泖湖,适逢明太湖总兵黄蜚海军船千艘自无锡圣,两军汇合,拟攻取占有苏州的清军。此时,明参将侯启祖正驻守金山,华亭沈犹龙等数千人起兵,扼守松江城,泖湖一带抗清武拆很是壮大。万氏在泖湖起兵,既可与本地明军等亙为照应,不至陷于同仇敌忾的地步,又可接陈湖、笠泽义军前来会合,阁下逢缘,以舟船之便克不习水战的清军,泖湖是最抱负的所在。
王铎《修庐安居书》局部四
据《清史稿》、《自靖录》、《滕县志》等书记载,当时在泖湖起兵的另有黄家瑞等人,自乙酉春罢官后寓居云间,在泖湖起兵后战败,转战至浦口,赴水而亡,黄家瑞享年四十一岁。著有《清皭居藏稿》、《见月草堂小题》、《良著年来纪闻》、《督扬疏草》等。后按《康熙滕县县志之七.儒业篇》记载,黄家瑞生有四子:蕙森、兰森、荃森和芝森。黄兰森后为北门里黄氏一支。黄兰森(1627~1677年),字畹九、号静致,康熙十五年(1676年)中三甲第七十名进士,工书法,著有《诗景堂时文》、《过闻编》。黄兰森在中进士后一年逝世,享年五十一岁。生前年轻时娶父亲好友万寿祺(1603~1652年)长女为妻,并生一子,曰:黄愈亮。
王铎《修庐安居书》局部五
后记:此《修庐安居书》自署癸末即崇祯十六年(1643年)六月,是年王铎为五十二岁。内容如信札,也如面对面的聊天一样,跟好朋友黄如千唠嗑。大概意思是我想把在苏州的那老房子修理一下,再不修理,看起来马上就要倒下来了,待修好后以后可以弹琴赋诗之用。我不像如千(当时黄家瑞为三十九岁)兄弟年轻力壮,整天为部队的战事劳碌,实在是辛苦你了,但也是你的职责所在。我现在比较懒散,偶尔还沾墨书写一番,作诗画画。你这边这么忙,不多说了,希望听到你的捷报,为你庆祝!六月朔九应该是六月初九日,天气太热了太热了。如千黄老先生是对黄家瑞的一种尊称和尊重,因他每天为国事奔波忙碌,自己近期清闲,我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你? 事出有偶,在黄思源主编的《王铎书法全集》共五卷之第二卷,第五四七页,有同年同月的草书临王献之、王羲之帖书帖轴,共六十三字,纵二七0厘米、横五十五厘米。全篇译文为:“豹奴此月,唯省一书,亦不足慰怀耶?吾唯辨辨知,復日也知也?知彼人已还,吾此犹往来。其野近,当往就之耳?家月末当,至上虞亦俱去。癸末六月,极热临,警壇词丈,王铎”。虽此轴与本幅无关,但有一点可以说明,书临这件应与本幅的时间相当接近,也许是前后几天,都说大热大热,极热之词。
王铎《修庐安居书》局部六
再回顾本轴书法,他在结构处理上的构成意识也是前所未有的。空间的切割完全具有次序观念,具有强有力的理性处置效果,在如此狂放变幻的草书中锤炼出如此冷静、有条不紊的效果,实在是出人意外同时又使人对他的能力敬佩不已。如果说从张芝、张旭、怀素、黄山谷直到徐渭,草书的发展是以用笔的丰富顿挫为准矩,而在结构处理上则一放再放,抒泄无遗的话,那么王铎则成功地阻遏住这种一发不可收拾的洪流,他用冷静的理性把这匹脱缰的野马笼住,纵横取势法于米芾,变化多姿,不落俗套,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收奇效于意想之外。他在笔墨上的创新也是具有开拓性的,他的线条遒劲苍老,含蓄多变,于不经意的飞腾跳掷中表现出特殊个性,时而以浓、淡甚至宿墨,大胆制造线条与块面的强烈对比,形成一种强烈的节奏,不能不说他这有意无意之中的创举是对书法形式夸张对比的一大功绩。在他以前,还没有人能像他那样主动地追求“涨墨”效果。王铎的书法对中国书法后来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甚至也波及到海外书坛,特别给东瀛书法影响颇深。
2021、10、05、奇峰记于观云楼
作者简介: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一字觉之、十樵、号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孟津(今河南)人。幼时家境十分贫寒,过着“不能一日两粥”的生活。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受到考官袁可立的赏识推荐,入翰林院庶吉士。崇祯十一年(1638年)春 ,进讲“中庸”、“唯天下至圣”章,旁及时事,有“百骨如林”语;崇祯切责其敷衍支吾,不能发挥精义。铎惶惧,俯伏案前待罪。明年,任侍班。王铎身逢乱世,仕途坎坷多艰。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十一岁的王铎曾一度避难于苏州浒墅关袁枢寓所,二人交情笃厚,往来间以诗文书画相唱和。袁枢之父兵部尚书袁可立的神道碑文和墓志铭就是王铎亲笔撰文书写的。1644年擢礼部尚书,未到任时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帝殉国于景山。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王铎历任东阁大学士、次辅。
在书法上王铎是一位各体皆能、风格多样的书法全才。无论是伟岸遒劲的大楷、高古朴厚的小楷书,还是他那飞腾跳踯的行草书,在晚明书坛上都应说是一流的。正书在王铎作品中不多见,源于唐人而能自出胸襟。无论是字的大小、结体、字画、字距,皆给人一种奇特的感受。行草在王铎作品中则不乏见,章法变化丰富,行笔能纵能敛,整体感强,结体欹正莫测,点画错综复杂,线条枯实互应,故其成就被人给予很高评价。王铎于明崇祯十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书丹《明资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偕配诰封夫人宋氏合葬墓志铭》,铭近五千字。款署“赐进士、通议大夫、协理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纂修先朝实录、记注起居、管理六曹章奏较内书、文华殿展书、诰勅撰文、前右春坊右谕德左庶子掌南京翰林院事、经筵讲官、通家乡眷生王铎顿首拜书丹”。节寰袁公即袁可立,河南睢州(今睢县)人,明廉直名臣,奉命备兵防海,收复旅顺,策反刘爱塔,为王铎先师考官。
存世书迹较多,刻有《拟山园帖》、《琅华馆帖》,《清史稿》卷七十九有传。《王维五言诗卷》书于崇桢十六年(1643年),绫本,楷书、草书。凡三十二行,其中楷书十三行,草书十九行,每行字数不一。故宫博物院藏。《赠袁枢诗册》计八页四十五行,三百八十一字,自署书于崇祯六年(1633年),自作诗五律八首赠河南睢州(今睢县)袁枢(袁可立子),为同时期的又一力作,现为美国杨思胜收藏。他的代表作《洛州香山诗轴》,在结字上把米芾的倚侧发挥到了极致,再以涨墨法略去点画改变字形,确实有“破鬼胆”之怪;再以中锋强力掠扛,轻重对比强烈,真正有神龙飞腾的不测之力。
弘光元年(1645年)豫亲王多铎攻克扬州,弘光帝走芜湖,留王铎守江宁,王铎同礼部尚书钱谦益等文武数百员出城迎豫亲王,奉表降,寻至京候用。历任礼部尚书管宏文院学士,明史副总裁,殿试读卷官,太宗文皇帝实录副总裁,加太子太保,少保,礼部尚书,王铎先以二月间祭告西岳、江渎事竣,乞假归里,于顺治九年(1652年)病逝故里,葬于河南巩义洛河边,谥“文安”,享年六十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