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奥斯曼大道166号。
奥斯曼是巴黎的一条宽阔大道,从两旁的建筑可以看出它的气势。在接近多条路口交会处,有一个地铁通道出口,占去人行道的一半。这陡然狭窄处,深绿色雕花铁门和深绿色橱窗标明了166号,洛朗珍本书店坐落于此。
对于在这样辉煌的大道上开设一家旧书店,难免会让对巴黎和巴黎文化不甚了解的东方人产生疑虑,而在奥斯曼大道上开设珍本书店,对巴黎人来讲不足为怪。
俯瞰巴黎。新华社/法新
对爱淘旧书的人来说,在旧书店的际遇无法预计,也无法设想。每一家旧书店都既能提升你的想象,又能在超出想象的同时满足你的愿望。许多说起来毫无悬念、听上去也平平无奇的事,都是在走进珍本书店后,令人意外地发生。
对珍本书店来说,浸淫一天方可过足瘾,可我们只有15分钟浏览,如此仓促,进到店内来不及细看环境,直奔书架。每家书店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靠此经营也靠此保持需求,这是个性,也是风格。洛朗书店的个性如何?若是以珍本笼统概括恐怕并不准确,珍本书店本身就是珍本的集散地,藏于斯,散于斯。特质往往要靠珍本来叙述,也正因如此,最使人茫然。
洛朗书店的店内陈设很是简单,书架靠墙站立,店堂中间设置展示柜,仅此而已。这是巴黎人的时尚品位,如同所有高端时尚品牌商店的陈设一样,干净、简单,只突出商品,不掺杂多余饰物,与有些咖啡店和小酒馆的杂乱趣味全然不同,让你的眼光不会无所事事。不怀杂念、紧盯商品,才是情趣所在。
对这样的书店,最好的寻书方式是单刀直入,先用目光扫荡书脊,看它的新旧、好坏、完整程度,猜想它的年代、装帧,靠直觉找寻想看的书,抽出来捧在手中,安抚、轻展、慢翻,细细考量,徐展思绪。有道是,慢慢翻阅带来一种悠闲的心绪,极速思考也能产生许多灵感。好事情多在漫不经心的状态下发生,改变历史的大事件往往起初并不那么显眼,甚或无关紧要,好比牛顿那只苹果,但倘若稍加留意,结果或出人意料。逛书店有此番心得,也不枉痴癫一生。
对欧洲书籍我初始喜欢19世纪英国装帧,渐渐往前面走去,发现古登堡印刷术原始样范,替代手抄书的那种熟练与生疏,都有可资品尝的趣味,尤其有别于我们刻板刷印线装书籍的不同面貌,别具一番风情。不过我们眼下这些现代图书,相比较500年前书籍的样子,并未有太多改变,需要我们回过头去探索它们一路走来的经历。
从中国人的角度来讲,欧洲书籍的文化史我们所知甚少,但我们对书籍的热爱并不缺乏。所幸我们今天与世界的距离很近,时间与空间都给我们带来感受和认知的便利。由此而知,获取珍本的机会除运气外,还需要偏执的决心。(摘自《逛书店:从北京到巴黎》,杨小洲著,商务印书馆,有删节)
原标题:《巴黎探店|进入珍本书店,总有惊喜发生》
栏目主编:王一 文字编辑:王一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杨小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