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之战是1935年1月29日到3月22日期间,毛泽东指挥3万中央红军于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中,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于川黔滇边境,巧妙穿插于重兵围堵之间,始终掌握着战场主动权,在牵制调动中大量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围歼红军的计划,取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

“四渡赤水”是长征期间一次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一生指挥大规模战役无数,而“四渡赤水”被他认为是一生中军事指挥生涯的“得意之笔”,此战也被西点军校纳入教材。



“四渡赤水”的精妙之处在于:始终牵着敌军鼻子走,在运动中歼灭敌军。那么,中国战争史上,有没有一场战役可以与之媲美呢?

有人说,“四渡赤水”以少胜多,赤壁之战(208年)可以相媲美。

就结果而言,确实相似,但赤壁之战是周瑜、诸葛亮以火攻奇袭、联合抗曹,属于“一战定胜负”的防御战,缺乏多次战术转换,而四渡赤水是主动运动战,相较之下,赤壁之战更依赖地理条件和敌方失误。



有人说,彭城之战(楚汉战争,前205年)可以相比。

刘邦在彭城惨败后,通过战略收缩和持久战扭转了局势,不过,彭城之战是败后调整,而四渡赤水是主动设计战术调动敌人,难以比肩四渡赤水的巧妙。

也有人说,另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383年)或许可以。

了解历史的都知道,淝水之战之所以以少胜多,主要原因是前秦军内部崩溃,而非己方战术主动性所致,四渡赤水强调指挥者的主动布局,而非依赖敌军失误。



抛开规模大小不说,以上三场战役的精妙高度都难以比肩四渡赤水之战,个人认为,以下这场战役在过程中与四渡赤水有高度相似的地方,那就是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朱棣的“战略大迂回”。

大明燕王朱棣起兵对抗建文帝,初期兵力、资源均处劣势,所以采取了避免硬拼,灵活机动的作战方针,多次绕过明军



重兵防守的山东(如铁铉坚守的济南),采取“避实击虚”策略,避免陷入消耗战。

战术上,通过佯攻、假情报等手段迷惑对手,使其无法判断主攻方向,在多次迂回后,朱棣突然率精锐南下,千里奔袭,直扑南京,一举瓦解建文帝政权的指挥中心。

靖难之役与四渡赤水的相似性:

均以弱势兵力通过多次战术调整,打乱敌方部署,强调“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通过快速转移创造战机,最终目标直指敌方战略核心(南京/跳出包围圈),而非局部胜利。



靖难之役中朱棣的战略迂回最接近四渡赤水的精髓,两者均以弱势兵力通过灵活机动、战略欺骗和精准打击核心目标,实现逆风翻盘。

毛泽东的“四渡赤水”是战术层面的经典运用,朱棣的靖难之役是战略层面的宏大棋局,两者共同体现了中国军事思想中“以柔克刚、以奇胜正”的智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