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都很担心健康问题,各种保健品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
这些保健品打着“健康”的旗号,价格动不动就上千,让人抢着买。
但是央视曝光了一件大事,就像一颗炸弹一样,把很多人的健康梦给炸没了。
原来这些神奇的保健品全是假的!
从虚假宣传到造假生产,这个骗局是怎么把大家的钱包和信任都掏空的呢?
01
随着时代发展,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也越来越注重健康。
结果保健品市场就火爆了。
但是,有些不良商家趁机捣乱,把保健品市场搞得一团糟。
2025年4月27日,央视《财经调查》揭露了这个行业的黑幕。
有个电商平台上的保健品,标价129元,一个月就卖了3.9万件。
商家用英文包装、保税仓发货和假的海关清关单,让人以为是进口货。
结果调查发现,这个“美国进口”的保健品其实是安徽阜阳产的,成本不到20元,利润巨大!
类似的欺诈案例还有很多。
有个纳豆激酶胶囊,客服说其实就是普通食品,但商家却误导消费者说有医疗效果,这可是违法的。
浙江警方破获的一个假药案更吓人,犯罪团伙用AI换脸设备,把骗子的脸换成院士的,还在直播间卖所谓的“量子中药”。
他们还用算法锁定50岁以上的人群,推送定制的“养生秘方”,然后用虚拟货币转移赃款,形成跨国犯罪链。
还有个“苗古金贴”,虚构了“千年苗医秘方”,连宣传中的“非遗传承人”都是AI生成的,手指细节都有问题。
江苏盐城的诈骗团伙非法获取老年人信息后,用“会员积分抵扣”“免费礼品”为诱饵,把成本4元的固体饮料包装成“防癌降三高神药”,卖到698元。
有个低保户为了买“抗癌耗牛奶”,花光了家底,复购了十几次,连脑梗治疗都耽误了。
温州某公司用“免费体检”为幌子,伪造颈动脉斑块检测报告,吓唬老人买高价“溶栓神药”。
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些虚假健康骗局背后,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造假产业链!
02
保健品造假问题严重,背后的造假链条和手段让人震惊。
造假链条的源头往往在境外的空壳公司。
有些国内厂商为了赚大钱,跑到香港、美国注册公司,买海外商标,假装产品是进口的。
他们把本地生产的半成品运到境外,简单包装一下,再以“进口”名义卖回国内。
安徽万顺制药就是这么干的,把普通的维生素粉价格抬高20倍,坑害消费者。
在生产环节,造假者更是花样百出,偷梁换柱和成分欺诈很常见。
江苏洪某案中,厂家把“固体饮料”的标识缩小到包装角落,冒充保健品卖。
还有“高浓度鱼油”胶囊,检测后发现有效成分几乎为零。
标注“纳豆激酶4000FU”的产品,实际含量连1%都不到。
更过分的是,有些厂商为了降低成本、追求高额利润,直接用化工原料添加到保健品里,导致消费者吃出肾衰竭等问题。
还有些不良商贩利用政策漏洞和流量操控,给假货“洗白”。
他们伪造原产地证明、清关文件,通过保税仓发货,让消费者以为是正规进口产品。
电商平台上,虚假“好评”泛滥,大多数都是水军刷出来的。
直播带货领域更是造假的重灾区。
保健品市场的乱象,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也深深危害着消费者健康。
对此,监管部门已经重拳出击,加大打击力度。
努力给消费者一个安全、放心的保健品消费环境。
03
近年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持续发力。
针对保健品市场开展多轮专项整治,进行全面深入的排查与清理。
对于查实的造假商家,监管部门毫不手软,依法给予严厉惩处。
手段包括没收违法所得、高额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多种处罚。
情节恶劣者,还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自2024年以来,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开出的罚单数额惊人。
辛选集团因违规被罚175万元,萱妍堂被罚10万元。
青岛某公司因虚构“药王秘制膏”同样被罚10万元。
与此同时,刑事打击力度也在同步增强。
江苏洪某诈骗团伙诈骗4000万元,主犯获刑14年。
盐城闵某因贩卖老年人信息,获刑6年。
保健品市场的规范,不能仅靠监管部门的单打独斗,行业自律同样不可或缺。
行业协会应积极作为,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强化对会员企业的管理与监督。
企业则需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与商业道德。
诚信经营,杜绝虚假宣传与造假售假等行为。
同时,作为最重要的一环。
消费者也应提高自我防范意识,理性消费保健品。
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明白保健品只是辅助性营养补充剂,不能替代药物与正常饮食。
另一方面,购买保健品时要选择正规渠道,优先选择大型药店等。
此外,也要警惕商家的虚假宣传与情感营销。
若发现商家存在虚假宣传或售假行为,要及时向监管部门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在保健品市场中,当“进口光环”“非遗传承”等噱头沦为造假者的挡箭牌。
这场健康保卫战揭示出暴利之下科学与良知被践踏的残酷现实。
不过,曙光已现。
从监管重罚到技术革新,从消费者觉醒到行业自律。
唯有各方携手共进,才能驱散骗局迷雾。
真正的健康,藏于日常好好吃饭、坚持运动的平凡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