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的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漫步,满目皆绿。一阵微风掠过,桑叶和桑椹在枝头轻轻摇晃,几个果农正在树下忙着施肥。
“天气转暖,来骑行和露营的游客也多了起来。等过一阵桑椹成熟了,游客会更多,鲜果不愁卖。”夏津县苏留庄镇西闫庙村村民闫发刚说。
夏津县拥有山东省唯一一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保存古桑林6000余亩,其中百年以上古桑树2万余株。这里也是中国现存树龄最高、规模最大的古桑树群。
保护古桑树群,首先要摸清“家底”。“我们通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开展实地调查等方式,掌握了全县古桑树的数量和分布范围。并对每株古桑树的树高、胸径、冠幅等进行测量,拍照留存,统一编号,做到‘一树一档’。”夏津县林业发展中心果树站站长赵学燕说,夏津县的每株古桑树都有自己的专属“身份证”,记录树名、别名、树龄、编号、管理单位等信息。
在科学养护古桑树方面,夏津县总结出一套科学有效的经验。夏津县林业发展中心林木病虫害防治站站长孔胜利介绍,用土炕坯将古桑树围住,可以达到施肥、防虫的效果。为了减少病虫害,当地正探索在古桑树群中原有香椿树、山楂树的基础上,补植樱桃树、枣树,以及灌木和草本植物,从而形成生态系统更加稳定的混交林。
“采摘桑椹时,村民们采用的是‘抻包晃枝法’,即一人手执长钩,钩住枝条后轻轻晃动,桑椹落下,被树下几人抻起的布单悉数接住,能够最大程度保护古桑树的枝条不被折断。”孔胜利说。
此外,夏津县还积极推动古桑树群与社区居民和谐共生。“林间道路都是用透水材料修筑,不干扰古树的生长环境。各种配套设施都是‘见缝插针’,确保没有挡住树木采光。”闫发刚细数古桑树群保护发展规划,很是欣慰。
西闫庙村不远处,是德百温泉旅游小镇,镇里有5000余株古桑树。“在建设小镇的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保住珍稀古树,保留历史痕迹’的原则,对设计图纸进行了10余次修改。”德百温泉旅游小镇总经理张春雨介绍,“最初的图纸设计主城门进深比较大,但为了保护建筑南北侧的古树,最终的施工方案避开了它们;有3棵古树所在地势较低,为了防涝,特地在此设计了一个土坡,并种草修桥加以装饰。”
小镇里有300多棵古桑树挂有木质牌子,上面是认养单位或认养人的名字、电话。通过定期管护古桑树,认养单位、认养人能获赠新鲜桑椹和深加工产品。
百姓爱树护树,古树也以生态价值“反哺”经济社会发展。
依托古桑树群资源,夏津县研发出古桑茶、桑椹干等产品,形成了集种植、加工、文化体验、生态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链。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桑类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社、农户传统加工作坊40余家,桑产业综合开发年产值达10亿元。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343.4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21.8亿元。
“我们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让古桑树群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夏津县委书记沙淑红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07日 1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