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的孩子连“被看见”的资格都要用钱购买。
近日,山东菏泽一家长发视频吐槽说!还有天理吗?!自己通过学校指定的“七天学堂”App想要查询孩子的成绩竟然还要花钱充会员,包月25元,一年就要300块钱。而且,不仅仅是看那个排名分析是需要花钱的,就连看成绩都是要花钱的!而且,如果不包月的话,每次看成绩要花38块钱!
网友就表示:看来,还是孩子的钱好挣啊!
当学校以“数字化教学”为名引入第三方软件的时候,其本质上实际是默许资本将学生当成韭菜来进行收割。
这种数据垄断本质上是教育资源的私有化。当学校将成绩发布权拱手让给商业平台,当教师的教学反馈被APP的付费功能取代,教育的公共属性正在被资本蚕食。
而这种操作不仅违反教育部“教学管理类APP不得向家长收费”的规定,更赤裸裸地宣告:在教育面前,穷人的孩子连“被看见”的资格都要用钱购买。
这件事最关键的问题是,这些教育类的收费APP是怎么被引进学校的?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他们完成对家长的割韭菜主要经过了以下三个操作手法:
1.将一些基础服务收费化:比如,查成绩、看课表、交作业等这样一些本应该是免费的基础服务被一些人巧妙的包装成叫“增值项目”!
2.制造焦虑:他们非常心机的操作就是,他们除了收费还要把一些功能进行拆分:比如说,免费版仅提供模糊成绩,付费才能解锁排名、错题解析等核心功能。他们利用家长对排名的执念,将“班级排名”“学科对比”等关键信息设为付费内容,甚至故意隐藏真实排名区间,用一种“温水煮青蛙”的模式,诱导家长为这些教育数据进行强制消费。
3.强迫自愿:类似案例中,学校常常以“自愿开通”名义推荐第三方平台,但一些关键的教学流程(如作业打卡、成绩查询)已经被绑定在这些平台之上了,家长如果不付费就无法获取完整的学业信息,这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强制消费。反正,“你不买就边缘化你”,就说你愿不愿意“自愿”使用吧!
总之,在这种精心算计的功利主义逻辑的渗透下,教育沦为一场“氪金游戏”。
教育本应以培养人格、启迪智慧为目标,如今却被简化成了一种“货物交易”。当错题解析需付费、班级排名靠充值解锁时,学习不再是探索真理的过程,而是明码标价的商品。这种功利导向,完全就是把学生家长当成了水灵灵的韭菜,而老师则蜕变成了没有温度的销售员。
这里面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学校,他们怎么可以毫无底线到亲自使用和推销起这样的教育类付费APP。
要知道,家长以及我们整个社会对学校的信任本来是基于学校育人的初心,但是当学校将手伸向家长的钱包时候,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还怎么敢保持我们的信任呢?
教育不是生意,更不是“合法收割”的遮羞布!教育公平不应该是资本逐利游戏的牺牲品。
如果我们的教育监管部门不能对类似事件加以重视,任由教育数据成为资本狂欢的筹码,让学校沦为商业公司的“分销渠道”,把老师变成一个一个只顾着赚外快的推销员的话,那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几百元会员费,而是对教育本质的信仰。
本期推荐书籍:《教育的目的》——怀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