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青州三中校友”微信群今(2025年5月7日)一大早突然炸开了锅。
这源于校办李继武主任上传了一篇江波老师的《赵公习功荣退赋》(全文另发)。
我们敬爱的赵习功老师荣休,这无论对学校还是对我们这些学生来说,可是个大事件。
我看到这个消息,第一感觉是:赵老师退休了,作为赵老师的学生,我自己是不是也老了?
这当然是我最不愿意承认的一个现实。
2
因为我印象中的赵老师永远是22岁的模样。
赵习功老师是我们的第一任高中语文老师,我们1987级二班也是赵老师带的第一届学生。他是第一次当老师,我们也是第一次进高中,因为都是“第一次”,就这样我们师生一起摸着石头过河,“相互成就”走过了38年。
还记得第一次见到赵老师,是在我们男生宿舍里,个子高高、面庞白净、阳光灿烂的他,邻家大男孩模样。他略带羞涩地自报家门:本县王母宫赵家村人氏,今年刚刚从昌潍师专毕业,是87级一二班的语文任课老师,兼任我们二班的班主任。
当时还没有“赵家人”这个概念,显然赵老师也不是今天意义上的“赵家人”,这就是一个通过读书进城、改变命运的农家孩子。
作为农家子弟,我们迅速找到了学习目标,好好读书,三年后我们也能成为一样优秀的你!
3
说来,真的是第一次当班主任,那时赵老师早就在床铺上写上了每个人的名字,这在法律上叫“特定化”。或许是经验不足,或许是资料不全,赵老师完全是按照他理解的男女性别进行了宿舍安排。
例如现在北京的崔敏同学,还有秦福军同学,几位名字明显男性化,都被赵老师安排进了我们男生宿舍,而纯爷们赵光莉同学则被理所当然划入了女生宿舍。以至于后来留学德国的袁东升同学经常调侃赵光莉,说他进错了宿舍门。
这一轶事好长时间内成了班级里的谈资,就我现在写来,还忍俊不禁。
4
我们二班成立之初,就有点先声夺人之势。
王宝燕同学作为新生代表在开学典礼上发言,一下子让我们都开始嫉妒起这个胖墩墩、大脸盘的姑娘,她是怎么被发现的呢?这当然有赵老师的举荐之功,熟悉之后才知道她在李集初中担任班长,这样的场合,自然能压得住气场。
那一天的她发言中气十足、声音洪亮、文字优美,可惜,40年过去,这些我们都忘记了,只记得她把“谆谆教导”朗诵成了“淳淳教导”,甚至一段时间这成了她的外号。按她的水平,绝对不应该犯这么低级的错误,难道是紧张,还是我们听错了?相信现在客居加拿大温哥华的宝燕同学看到这里,一定会想起自己的那个高光时刻。
1988年文理分班,以我们这个班为基础组建了文科班。几乎我们老二班的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文科,倒不是不知道当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至理名言,只是因为学校已经确定赵习功老师留任文科班班主任,于是爱老师的我们也选择了文科,“老师走我就走,老师不走我就留”,为人忠厚纯朴的袁守忠这句话让我铭记一辈子,尽管他已经远离我们7年了。
(二排右起第2人为赵习功老师)
这一人生重大选择也最终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命运。后来,因为学校里面的不可猜测的人事变动,赵老师没有把我们这一级亲手送入大学,这导致我们这一班同学几乎都是在复读后才进入理想的大学。
这于我们当然是遗憾,于赵老师来说是更大的遗憾,因为我们是“黄埔一期”。但毫不客气地说,我们这一级几乎成为了青州五中(2014年与三中、六中合并成现在的新三中)最为优秀的一级,我想我们无愧于“黄埔一期”这个荣誉。赵习功老师一定同意我的这个论断,我的同学们也应该不持有异议,因为今天的我们无论是在青州还是在外地,无论是在朝还是在野,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都成为中坚力量。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时,我盘点后吃惊地发现:我们这一班同学竟然没有一个人因犯罪进去。这是我们87级2班最大的荣光,或许也是赵老师最大的骄傲!
5
其后的赵老师高歌猛进,正如江波老师的《赵公习功荣退赋》所言:
初登教席于青州五中,倾洒热血二十载,育桃李而德泽远播,行稳致远;继而擢升青州一中,运展匠心,振铎百年名校,声名日隆。其后执掌民族中专,革故鼎新,倾力而为,使黉舍重焕华彩;再主青州三中,呕心沥血,激扬教化,令庠序再续荣光。后膺重任于圣维科技,勤勉敬业,筚路蓝缕,致新校基业始固。
这是一个农村教师的奋斗历程,也是一个农村读书人的人生写照。除了春蚕和蜡烛,还有什么更形象、更贴切的比喻?
6
毕业后,我曾多次见过赵老师。
印象中1997年我在杨家庄法庭工作,因为青州五中校办工厂的担保纠纷,那个案件倒也简单,无非是欠债还钱。我曾回过母校,公务完成后,专程跑去和赵老师交流。他的学生成了法官,这是赵老师的期待,他嘱咐我一定好好干,我想这30年的法律职业生涯,我或多或少做到了。
再后来,我开始在《青州日报》发表一些豆腐块,赵老师见面谈起我那些现在看来自己都脸红的“作品”,总是如数家珍,那是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厚爱。
再后来,我们有了QQ、博客、策博、微信,我在上面经常发自己的一点小东西敝帚自珍,赵老师总是赞扬有加,这是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售后服务”,多么好的老师啊,一日为师,终生指导!
前几天,母校文学刊物三叶草征文,我草就了篇《三叶草,寄托着一个五十多岁老校友的人文情怀》,发稿前请赵老师指正。
学堂,您好。拜读了您的大作,很受感动。回忆往事,娓娓道来,情辞并茂,有美好的青春印记,有深深的人生感悟,有满满的祝福。看到您一部一部的作品问世,甚慰。
老师的毛病就是“好为人师”,文章中有几个标点和词句需斟酌,一并列出,请再推敲。
一、三叶草代表着幸运与希望、坚韧与生命力、爱。三层意思之间都用顿号,我回复时写错了,文字中生命力后用了“,”号,改一下;二、“青州教育”“青州法苑”都是报刊,应用书名号《青州教育》《青州法苑》;三、文学受热捧,给人们打开了“一扇”充满着无限遐想的世界和领域。一扇世界和领域不搭配,把“一扇”改为“一片”;四、文学一纸风行全国的时代。文学后加“作品”是不是更符合一纸风行的意思。
作为一个50多岁的人,我曾历经过多个岗位,也当过不大不小的官,接触各色人等,现在除了恭维,有谁愿意好为人师?竟然这样用心地给你指点,除了老师还能有谁?我又怎么不珍惜这样的机会和待遇?
赵老师微信发回的时间是2025年3月17日21:32,我们老家人睡觉早,这更让我为打扰老师而羞愧,也为老师的热情所感动。
7
2024年国庆前夕,和刘世平、齐云江同学“三个代表”,在济南见到了赵老师,并探望正在疗养的赵师母。
当年,赵师母在拾甲初中当老师,她和赵老师一样把我们当兄弟对待,在他们的新房(就是学校的一间宿舍)里,她给我们下面条。一晃近40年过去,韩老师见了我,我见了韩老师,竟然都如当年一样的亲切:老师没老,我们也永远年轻!
今天,看到赵老师荣休了,我突然怀疑他真的到了退休的年龄?想想岂不是真的,毕竟我也是53岁的人了。我们常说老师不老,我们就不会变老。其实,正是我们变老了,老师才老了啊!
我想,无论如何,我们的心总是年轻,因为心中永远有赵老师给我们栽下的那颗文学种子,她激励我们前进,让我们奋发,更让我们永葆青春的芳华。
祝福赵老师荣休。
2025年5月7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