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32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4分钟
不得不说,现在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红线越来越多。因为在教育的江湖里,有些红线一旦触碰,轻则带来相应处分,重则葬送职业生涯,聪明的老师时刻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 护佑学生成长之路。
1
不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近年来,教师体罚事件屡上热搜,引发热议之后往往会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往往以处理教师安抚学生为处理结果,给教师群体以莫大的警示。然而总有教师情绪失控,触及师德红线,做出体罚学生的举动,进而招致相关部门的处理,让其他教师百感丛生。
没有一个老师会秉着打骂学生的心态来教书育人,毕竟老师也是受过教育的人,自然知晓体罚的危害,但有时真的是迫不得已,想必很多家长深有体会,明明自己很爱自己的孩子,却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予以惩戒,无非是想让孩子变得更好罢了。但是要知道时代变了,教师可体罚学生的时代过去了,只要老师“动手体罚”,就会有相关部门介入,依法惩处,悔之晚矣。
因此,面对学生不同的违纪违规情形,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教育惩戒,这种惩戒应该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畴,可以避免很多麻烦。倘若教育惩戒过后,学生依然我行我素,不加改正,也不要恼羞成怒,进而体罚学生,使自己招致处理,实在不值当。
2
绝不将学生当作“资源”交易
社会一些风气也影响了家校关系,一些家长想通过送礼的方式,来获得老师对自己孩子的关注。而一些老师觉得这是普通的人情往来,欣然接受,甚至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却忽视了每份礼物或者宴请背后所隐藏的危险,或许成为家长拿捏你的把柄,或许成为毁掉你职业生涯的利刃。
因此,教师需要守住这份清白,不仅是对教师职业底线的捍卫,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坚守。而教育的真谛是点亮每一个生命,平等对待每个生命的成长,而不是用金钱筛选“VIP学生”,将人际关系简化为利益交换。与此同时,教育的底线一旦失守,便很难重建。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人情往来”,实则是侵蚀教育根基的白蚁,而教师的每一次拒绝,不仅是在守护自己的职业尊严,更是在为教育的公平性筑起一道防线。因为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一场交易,而是一场关于生命价值的传递。
3
不要参与有偿补课
在职教师有偿补课,是被教育部门明令禁止的事情,尤其是随着“双减”政策的事实,各地教育部门对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的打击力度很大,从警告处分到降低工资薪级,从取消教师资格到解除聘用,无疑彰显了教育部门对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的打击力度。
然而中高考选拔机制不变,家长和学生就有强烈的补课意图。有需求就有市场,尤其是在学科类培训机构被严查严管之后,一对一补课便成了很多家长竞相追逐的新宠,也让更多家庭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进行疯狂的投入,生害怕自己的孩子因为没有补课被其他人超越,一步步推高了补课的费用,让一些心存侥幸的老师铤而走险,冒着“禁补”的风险,参与校外有偿补课活动。
然而一旦被发现,可以会招致相应处罚,实在不值当。因此,作为体制内教师应当坚守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严守教育部门的规定,切勿贪图一时之利而葬送自己的职业生涯。
4
不要发表不当言论
教师的讲台,既是知识的传播地,也是价值观的塑造场,其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都可能成为学生认知世界的窗口。正因如此,教师的言论边界不仅关乎个人职业操守,更关乎教育的公共责任。因此,无论是极端的政治立场、偏激的社会观点,还是未经证实的谣言……一旦从教师口中说出,或许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种种不利的影响。
课堂不是私人情绪的宣泄口,而是公共理性的培育场。当教师将个人偏见包装成“独立思考”,当课堂沦为特定立场的宣传阵地,教育的公正性便荡然无存。要知道学生天然对教师有很大的信任,而这种信任一旦被滥用,后果不堪设想,轻则扭曲学生的价值观,重则引发社会性事件。
要知道,能当老师的,自然有着自己的职业操守,需要在各种场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然而有些教师或因家长态度而在群里失言,或对某一事件发表不当看法等,都会被网络所记录,被人举报之后,后果不堪设想。 在管住自己的手后,也要管住自己的嘴。
因此,老师们需要转变自己的观念,要保护好自己,在教育规定的范围内做事,转变我为学生好,我就没问题的观念,否则吃亏的只会是自己。
5
与学生保持适当距离
2014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为教师师德划定10条红线,“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者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即为其中之一。2018年,教育部再发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明确不得与学生发生任何不正当关系,严禁任何形式的猥亵、性骚扰行为。2021年9月,正式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第24条中,明确禁止教职工与学生发生恋爱关系、性关系。从中可见,对于中小学的“师生恋”,从道德上的明确反对,到法律上的明令禁止,国家对师生恋的态度越发明确,也在警示教师群体要与学生保持适当距离,不能做逾越法律规章制度的行为。
因此,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刻意与学生,尤其是异性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私下交往过密,产生不必要的情感纠纷。即使要与学生谈话,建议选择办公室有人的时候,保持门窗敞开,与学生保持适当的身体距离,避免使用一些带有性别暗示的词汇,以免引发不必要的误会。
6
不要歧视侮辱学生
在教育伦理与法律规范的交叉维度中,禁止教师歧视侮辱学生是教育公平原则的核心体现,亦是现代教育文明的底线要求。这种禁令不仅源于《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的刚性约束,更植根于教育过程中师生权力关系的本质,即教师作为公共教育权力的行使者,其言行直接影响着教育正义的实现程度。
有些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优点,往往对学生的短处特别在意,只要学生犯错误,无论什么原因就进行言语上的辱骂,认为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使得学生因为自尊心而对问题行为有所收敛,更严重者,教师在辱骂的过程中,内有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把学生的错误推卸到家长身上,对学生说一些侮辱其家长的话语,无疑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
总而言之,教师的言语对学生影响深远,歧视侮辱学生不仅伤害学生心灵,更损害教师职业形象与教育公平。轻则师德考核一票否决,重则面临法律追责。
7
要保持情绪稳定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然而,有时我们会遇到一些不尊重教师甚至无理取闹的家长,他们的言行可能让教师感到困扰甚至伤害。面对这样的情境,教师需要以高度的专业素养和理智的态度来应对,切不可一味发泄自己的情绪,以免引起更多的麻烦,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不利影响。
要知道,大多数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一边要与动辄几十位家长沟通、联系,一边要完成学校交办的各项事务性工作,中间还要履行正常教学任务、做好学生管理。再加上数字化时代,一些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即使下班也难以“下线”,长此以往,劳动强度和压力可想而知。倘若再遇上一些无理家长,难免会出现一些情绪失控的言语,一旦引发舆论热议,很容易处于被动的状态。
因此,作为教师应当学习相应的心理调适知识,拥有调节情绪的能力,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要采取更妥当的应对方式,必要时向学校反映情况寻求解决途径,不要硬扛和发表一些情绪化语言。
8
绝不忽视学生安全
看过不少案例,被开除或处分的老师,除却触及师德底线的之外,往往不是那些教学能力欠缺的,而是学生出现安全事故的,或是被学生反复投诉的,或者是体罚惩戒学生的老师,这让不少老师明白,成绩重要,纪律重要,卫生重要,但学生的安全更重要。
因此,作为老师一定要关注学生身体状况,尤其是小学生是无法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的。作为老师,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因此,进入教室第一件事就是查人,课可以不上,但学生绝不能少,不能出现任何安全事故。可以说,学生安全是教育的第一要务,没有了安全,其他一切免谈。我们教师要始终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安全状况,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守住这些底线,既是教师对职业生命的自我保护,更是对教育初心的终极坚守,当每个教育者都能在法治框架内传递知识温度,教育才能真正成为照亮未来的明灯。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来源丨晨阅浮一白
编辑丨智库君
版权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