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部分场景进行了文学化演绎 ,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毒士”贾充剧照
大家好,我是那些年。
今天咱们聊聊三国末年晋朝初期的一个狠人,他的名字叫贾充。
贾充是谁?如果你觉着陌生,那他的大女儿贾南风,你是不是就晓得了!没错,就是他。
贾南风这个祸国的皇后,长得丑,权谋可耍的漂亮,但她老爹贾充,才是真正把权谋玩到极致的那个人。
贾充出身不低,他爹贾逵,魏国响当当的大儒,学问家,官做到大将军参军。
可惜,贾逵去世早,贾充在单亲家庭长大。
不知道是不是缺少了父亲爱的教育,说来也怪,老子是讲礼的,儿子却成了个干脆利落的“毒士”。
你说是命不好?还是骨子里就不是一路人?
贾充小的时候名声其实还不错,守孝守得极讲究,一度被人夸成孝子典范。
魏明帝曹睿就是看中他这一点,觉着他可塑,便让他承袭父爵,入朝为官,初任尚书郎,从此走上仕途。
这一路走来,走得一点四平八稳,直到他遇到了那个伯乐:司马昭。
那时候的朝廷,表面上是魏帝曹髦坐天下,背地里真正握权的是司马氏——先是司马师,再是司马昭。
司马师死后,贾充成了司马昭的心腹,名义上是个长史,实则是贴身谋士、心腹打手。
司马昭刚接手权柄那会儿,心里没底,地方诸侯不一定服气。
于是他派贾充去见诸葛诞,说是商议伐吴,实则是摸底,顺便盯梢。
贾充会办事,一张嘴滴水不漏。
两人聊着天下大事,贾充突然一句话:“天下人都说皇上该禅让了,您怎么看?”
诸葛诞听了当场翻脸:“你是贾逵的儿子,你们贾家吃魏国饭长大,现在还想送社稷给别人?真要出事,我诸葛诞第一个出来打他。”
贾充不声不响,回去后冷冷地跟司马昭说:这人迟早要反,现在召他回洛阳,造反虽早但动静小;不动他,将来起事就大得多。
司马昭一听,立刻以司空的名义召诸葛诞回朝。果不其然,诸葛诞一听要调职,当场起兵。贾充再次出谋,最终镇压下叛乱。
司马昭剧照
从那之后,贾充的刀笔之才开始在政坛开花结果。
后来司马昭图谋篡魏,已经是人尽皆知的秘密。贾充跟在身边,帮他修法立制,为司马家扫清道路。曹髦,魏国的末代天子,看不下去了,起兵想逼司马昭退位。
结果呢?
贾充一个建议:“让成济杀了他。”
这成济也是个猛人,立马带人冲进宫,曹髦被活活砍死在车架前。
天子死了,天下震动。
可你猜怎么着?
贾充升官了。
成济倒霉,被灭口。
贾充不但没受责,还成了晋国建国的头号功臣之一。
后来司马昭病重,司马炎来问父亲后事安排。司马昭只说了一句话:“了解你的人,是贾充。”
司马炎剧照
这句话,等于给贾充盖章背书。果然,司马炎登基称帝,贾充顺势被封鲁郡公,其母柳氏也成了鲁国太夫人。
此后贾充主持朝政,一度干得还不错,讲节俭,重农业,还裁撤冗官。官员体系清理得井井有条,晋武帝对他越发器重。
羊祜、杜预等人在边境立功,贾充也不甘示弱,请命前往。可惜皇帝没同意,大概心里清楚,这位更擅长权谋,不适合冲锋陷阵。
贾充这个人,有一样是很多人佩服的——他荐人不空口,真照顾到底。所以朝中文士多归附于他,门生故吏满天下。
按理说,这样的人,活该封侯拜相,子孙绵延。可惜他家后代,简直一塌糊涂。
先是给白痴太子司马衷娶了个能翻天的媳妇——他自己的大女儿贾南风。
贾南风画像
这贾南风,长得不行,脾气更不行,心狠手辣,专爱整人。但贾充为了巴结皇室,还是把女儿硬塞进了东宫。
有人说这叫“有才无行”的巅峰操作。
再说家事。
贾充后宅,狗血成堆。
前妻是个才女,可惜娘家出事被流放。后来他娶了现在这个后妻,性子阴狠,嫉妒心极重。
贾充有个儿子,三岁时被奶妈带着玩。贾充来抱孩子,被后妻看见,气炸了——“你跟奶妈有一腿!”
一顿怒火,奶妈被打死,孩子活活想念奶妈死了。
后来又生一个,还是一样的剧情,奶妈照旧命丧黄泉,儿子还是哭死了。
两个儿子,没了。全拜他这位夫人所赐。
再后来,前妻因朝廷大赦回来。皇帝特批让贾充设左右夫人。贾充母亲柳太夫人也劝他接前妻回来。贾充却怂了,说怕当不起两个夫人的“盛礼”。
道貌岸然的样子,令人作呕。
坊间传说,前妻与他偶有来往,被后妻察觉后,更加防范。
一次,后妻自持女儿是太子妃,非要去看前妻。结果一见面,气场完全碾压,后妻腿一软,扑通一声跪了下去。
从此,每次贾充外出,后妻必派人盯梢。
说到底,这位后妻能镇住贾充,靠的不是贤良淑德,而是歇斯底里。
贾充母亲是个明理老太太。直到临终前,嘴里还念叨:“我叫你把前媳妇接回来你不听,我还能说啥?”
就这,贾充还能在朝中混得风生水起。
不过,天道好轮回。
后来氐羌叛乱,朝廷惊慌。任恺提议让贾充出镇关中,皇帝一拍即合。
百官庆幸:“老贾走了,咱能喘口气。”
他是走了,但他那颗想牢牢捆住司马家的心,一直没停。
史家评论贾充,多是“才有余,道不足”。确实,他刀笔精妙,洞察人心,是司马家建国不可或缺的一环。
可惜,这样的人做官容易,做贤人难。
他亲手把自己女儿送入东宫,日后却成了晋室倾覆的源头。
站在曹髦的血泊里换来富贵,也丢掉了后人的名声。
可怜一世权臣,落得个“有才无行”的评语,成了千古笑柄。
好啦,今天咱们就聊到这。
参考资料:
《晋书·贾充传》
《资治通鉴》卷七十六至八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