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意大利入侵
从1933年秋季到1934年12月,墨索里尼和德·博诺积极从事战争的准备工作,成立了在阿比西尼亚制造不满和混乱的政治局及情报局,总参谋长巴多格里奥(pietro badoglio)和陆海空三军首脑制订了作战计划,财政部拨款给厄立特里亚殖民当局用于翻修军用道路、以及贿赂阿比西尼亚的地方贵族。意大利在阿比西尼亚一口气开设了40座领事馆,在各个地区煽动反对中央政府的情绪。1934年底,欧加登地区的瓦尔瓦尔(wal wal)事件成为全面开战的借口。
1935年1月3日,阿比西尼亚向国际联盟提出控诉,意大利被迫同意仲裁,但不失时机地开始向索马里和厄立特里亚调遣军队。10月3日清晨,没有经过任何宣战手续,意大利军队开始越过厄立特里亚边界向阿比西尼亚进军。
10月5日,国联终于发布了一份长长的报告,回顾它为调解两国冲突所作的努力,并宣布意大利是侵略者。海地代表阿尔弗雷德·内莫尔发表了令人难忘的演说,称“国家不论大小,不论强弱,不论远近,不论白人或有色人,让我们绝不要忘记,有朝一日我们也许会成为某一国家的埃塞俄比亚”。10月11日,国联宣布对意大利实施军事禁运和经济制裁。
意大利的进攻分成三路。北路兵力为25万人,包括12个意大利师和2个厄立特里亚师,以阿斯马拉为基地,由德?博诺指挥,沿着1896年的进攻路线前进,于10月11日攻克古都阿克苏姆。东路为1.5万人,以阿萨布为基地,向西南进攻,于11月8日占领了提格雷首府马卡累。南路3个师和索马里封建民团向西北进攻,指挥官是格拉齐亚尼将军(rodolfograziani)。
阿比西尼亚方面在各地集中的兵力大致如下: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约20万人,萨科塔(sakota)8万人,瓦凯尔(walkait)4万人,马比尔(mabil)4万人,德塞(dessye)3万人,应付南方战线的有8.5万人。阿军的抵抗精神与战斗能力并不薄弱,然而武器太不如人。意大利凭借现代化的坦克、飞机、机枪和大炮完全压倒了装备步枪和机枪的赤脚阿比西尼亚士兵,因此自意大利军队蜂拥越过边境以来,并未发生过一场足以令世人瞩目的战役。
就交战双方采取的战术来看,这场战争中实在是不能发生有声有色的战役。海尔·塞拉西采取的仍然是罗马时代费边将军的古老战术,命令手下的将领遇到意军便向后撤退,引诱敌人深入山中,使敌人前后不能呼应,然后实行突击。在内皮尔将军或者阿杜瓦战役的时代,这种战术或许仍能奏效,然而现在已经是无线电和飞机的时代。意大利人不中他们的计,总是先派飞机侦察对方位置,把前面的敌人肃清,然后修道路、盖哨所、建立巩固的军事交通线,然后才继续向内地深入。
1935年10月,意大利就在欧加登地区使用过毒气,12月时在北方战线使用了氯气、催泪弹和20公斤的芥子气炸弹。
尽管存在很多问题,前线阿军还是支持了几个月。阿比西尼亚的外国军事观察家对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并没有任何悬念,但他们预料战争将持续两年。阿比西尼亚的战略问题是如何支持到1936年初夏,雨季将从那时开始,那时入侵者的机械化部队除了在原地驻守三四个月外将难有作为。
国际联盟的制裁到1935年年底开始缓慢地产生作用。到当年11月,意大利对英国的出口额从每月300万美元减少到10万美元,对法国的出口从200多万美元减少到20万。意大利的黄金储备原来有58亿里拉,到年底时已经跌到39亿;照这个速度,再有9个月就消耗完了。伊琳娜王后为此在国内掀起了一场号召妇女捐献金首饰的运动,并且捐出了自己的结婚戒指。意大利的煤炭储备将在3个半月内耗尽。
5月1日,意大利人到达离亚的斯亚贝巴160公里的德布拉比汉,那里与首都之间是一片平坦的平原。那天下午,大臣会议以21:3的结果赞成皇帝和其家庭一起流亡国外。海尔·塞拉西皇帝一家在耶路撒冷的科普特教堂举行了大量的祈祷后,皇帝于6月20日到达日内瓦。
5月4日黄昏,由第一厄立特里亚旅派出的意大利先头部队抵达亚的斯亚贝巴郊区,巴多格里奥于次日举行入城式,当时城里到处是焚烧后的废墟,冒出一股股烟柱。50架飞机在天空中盘旋,坦克和装甲车排成长龙,城里各主要建筑上升起了意大利国旗。占领者立即颁布了新法令,规定抢劫者和持有武器者判处死刑。在随后的搜查中枪杀了至少1500名市民。5月9日晚上,墨索里尼骄横地宣布埃塞俄比亚的领土和人民已经“完全和永久地并入意大利王国的主权之中”。
5月11日,意大利向国联递交照会,宣布再也没有一个叫阿比西尼亚的国家,因此不应准许所谓阿比西尼亚代表继续参加国联的会议,行政院也不应该继续讨论那个名叫“阿比西尼亚—意大利争端”的议题。两个星期后,遭到彻底惨败的国联取消了对意大利的制裁,并在7月4日以23:1的比例否决了向阿比西尼亚提供用于购买武器1000万英镑贷款的议案。唯一的支持票来自阿比西尼亚自己,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另外25个会员国投了弃权票。从承认意大利吞并阿比西尼亚的那天起,国际联盟以及它所倡导的集体安全体系彻底破产了。
(7)被占领与光复
意大利人把阿比西尼亚、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合并成一个巨大的殖民地,称之为“意属东非”(africa orientale italiana,简称aoi)。整个这片地区被分为六个省:提格雷省和大半个沃波省并入“厄立特里亚省”;哈拉尔省的大部分、包括欧加登地区,被并入意属索马里,称“索马里省” ;阿累西省和哈拉尔省残存的部分组成新的“哈拉尔省”;北方几个省合并成“阿姆哈拉省”;南方几个省合并为“盖达—锡达莫省”(galla-sidamo);亚的斯亚贝巴周围一小片土地成为“亚的斯亚贝巴省”,后来改称“绍阿省”,由驻节在此的意属东非总督直接统治。总督住在古老的大皇宫里,亚的斯亚贝巴被划成“土著区”和“殖民区”,市区内一些地方取了意大利名字,有些甚至一直沿用到今天,如“大广场”(piazza)和“人民大厦”(casa popularr)。
面对帝国全境此起彼伏的暴动和游击队袭击,到1937年11月,意大利终于被迫承认他们在阿比西尼亚的高压政策已经失败。格拉齐亚尼被调离亚的斯亚贝巴,身材高大、仪表堂堂的奥斯塔公爵阿马戴奥·迪·萨伏伊亲王出任新的意属东非总督。他改变了其前任的恐怖政策,关闭集中营,开始在阿比西尼亚执行发展经济、安置农民、以及安抚和拉拢当地人的政策。
在1936年到1941年这短短的5年时间里,意大利对阿比西尼亚的投资是非洲殖民史上任何一个殖民国家所无法比拟的,达240亿里拉。他们带来了新技术,对亚的斯亚贝巴作了一些新的城市规划,盖起一些新的医院、学校和办公楼,安装路灯,开通自来水,兴办公共交通。在冈达尔和季马市也有类似的规划。
但是总的来说,阿比西尼亚对意大利来说是一处耗资巨大、收益奇少的殖民地。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流亡国外的阿比西尼亚人都焦急地注视着英国和意大利的动向。当1940年6月意大利终于向英法宣战时,他们松了一口气。现在阿比西尼亚已经有了一个强大的盟友了。而就像临终前的忏悔一样,濒临死亡的国联也撤消了对其吞并阿比西尼亚的承认。
1941年2月25日,英联邦部队攻克摩加迪沙。意大利人在英国的攻势面前不断退缩。当尼日利亚部队占领哈拉尔后,他们就被切成了两部分,其中一小部分龟缩在英属索马里,随时准备投降,另外一大部分意大利人及其效忠者盘踞在阿比西尼亚主要的城市和要塞中。4月5日,英联邦部队抵达亚的斯亚贝巴南郊的阿卡基,第二天进入了亚的斯亚贝巴。1941年5月5日,巴多格里奥进入亚的斯亚贝巴五周年纪念日那天,海尔·塞拉西皇帝的车队沿着古老的道路驶下恩托托山,在圣玛丽教堂稍事停留,随后进入亚的斯亚贝巴。海尔·塞拉西皇帝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讲,宣布“今天是埃塞俄比亚历史上一个新纪元的开始”。为了表示同过去的历史有所区别,皇帝宣布将国名改为更加庄重的“埃塞俄比亚”。
(8)二战后
1944年12月,埃塞俄比亚同英国签订了新协议,除欧加登地区和具有战略意义的吉布提铁路沿线外,其他领土都交还给埃塞俄比亚民政当局。亚的斯亚贝巴还想要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但英国人明确表示这些领土在和意大利签订最终和约之前不能交给任何人。1950年,联合国大会投票决定厄立特里亚应该与埃塞俄比亚结成联邦。但是意大利人半个多世纪的统治已经在厄立特里亚人中间建立了一种独立感。尤其该地区的人民有一半是穆斯林。1960年5月,埃塞俄比亚取消厄立特里亚政府,将其改成“行政机构”。1962年11月,联邦制度被取消,厄立特里亚作为一个省被并入埃塞俄比亚。从那时起,爆发了名为“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elf)的游击队斗争。
美国在1951年8月就与埃塞俄比亚签订了友好通商条约。1952年5月,美国根据“第四点计划”向埃塞俄比亚提供经济援助。从1952年到1958年,美国向埃塞俄比亚提供了9670万美元的援助,为其建立起食品加工厂、棉织品制造厂、油籽提炼厂、玻璃厂等企业。到60年代,对埃塞俄比亚的援助额达到美国对非援助总额的一半。美国提供了铸造1元和50分硬币所需的白银,埃塞俄比亚国家银行发行的钞票上面是美籍行长布洛尔斯(georgeblowers)的签字;美国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提供了修复公路的贷款;美国人还担任国家计划局、公路局的局长和皇室家庭总管。
除了外援以外,埃塞俄比亚的主要收入来自关税和国内税收,咖啡、烟草、兽皮是其主要的外汇收入来源。奴隶买卖消失了,象牙贸易也因中部非洲持续十几个世纪的捕猎而消失。亚的斯亚贝巴以外是一片中古的世界。除了欧洲人经营的一些现代化农场以外,几乎拥有全部土地的埃塞俄比亚教会和大贵族仍然按照几千年以来的惯例向农民们收取实物地租。此外,农民还要服劳役、缴纳公路和桥梁的建筑税以及教堂税。农业生产只是勉强维持着最低生活水平。来自铁幕两边的农业专家全都建议对农业进行全面改革,包括改良种子、施加化肥、修建灌溉工程、扑灭牲畜疫病,但是他们的建议都被彬彬有礼地搁置起来。
不论按绝对产量还是按人均产量来算,埃塞俄比亚的农业规模在当时已独立的非洲国家中都排倒数第一。乌干达、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三国的人口和国土面积总和与埃塞俄比亚相仿,人均农业产值却是后者的14倍。三国的学生总数是埃塞俄比亚的7.6倍,学校总数是其3倍,运输车辆数量是8.75倍,对外贸易额是4.5倍。苏丹的人口是埃塞俄比亚的1/2,外贸额却是其两倍;埃塞俄比亚的水泥年产量只是埃及的1%。除此之外,埃塞俄比亚全国文盲率高达95%到99%,每100个埃塞俄比亚人中有74人患有疟疾、斑疹伤寒、回归热、肺结核、痢疾或寄生虫病。
(9)灭亡
1960年12月13日晚上,趁海尔·塞拉西出访国外的机会,以皇家警卫队司令门格斯图·纽威准将(mengistu neway)为首的革命委员会终于发动了政变。他们诱捕并扣留了皇太子阿斯法·沃森、国防大臣阿贝贝·阿拉盖公爵、财政大臣、内政大臣、警察总监和其它高官显贵,地位显赫的塞约姆·曼加夏公爵和伊姆鲁公爵也被拘捕。革命委员会在12月14日对外界发出公告,宣布阿斯法·沃森皇太子为新皇帝,新埃塞俄比亚民主政府的首相为伊姆鲁公爵。政变部队接管了电话局、电报局、电台、国家银行、财政部被政变部队接管,装甲车守卫着使馆区和主要的十字路口。但是政变军人没有扣押大主教巴西利奥斯,也没有拘留参议院副议长阿斯拉特·卡萨侯爵和一些军队将领。政变爆发后,海尔·塞拉西立即中断了对巴西的访问,经利比里亚飞往苏丹,很快同反政府领导人取得了联系。在陆军第一师和空军的联合进攻下,政变于12月16日被粉碎。
12月17日,海尔·塞拉西返回首都。门格斯图·纽威准将被打成重伤,在审判后被绞死;他弟弟格马梅·纽威(garmam neway)的尸体被吊在圣乔治大教堂外示众。许多被怀疑与革命委员会有牵连的人被逮捕。门格斯图政变终于打破了埃塞俄比亚的一潭死水。埃塞俄比亚帝国越来越走向反动化,激起的不满也就越来越多。许多知识分子走向了帝制和基督教的对立面,开始认真研究起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1963年5月,在海尔?塞拉西皇帝和他早年的崇拜者肯尼亚的乔莫·肯雅塔和加纳的克瓦梅·恩克鲁玛等人的倡导下,在亚的斯亚贝巴召开了非洲国家首脑会议,并于5月25日成立了非洲统一组织(oau),埃塞俄比亚同南非以及400年来的传统盟友葡萄牙拉开了距离,并被迫疏远以色列,以免得罪那些持反犹太主义立场的北非穆斯林国家。
1974年2月,埃塞俄比亚全国对旧秩序长久的不安终于爆发。学生罢课,工人罢工,最后连军队也参加进来,在全国发生了大规模的兵变。
1974年9月11日是埃塞俄比亚新年,许多人都在家庆祝埃历1967年的来临。第二天早上,他们惊讶地发现大街上到处都是军人,坦克和装甲运兵车把守着亚的斯亚贝巴的各个战略据点,一车一车的士兵从市区东南郊的第四师驻地出发,分散到全市,头上都缠着写着“ethiopiatikdem”(埃塞俄比亚高于一切)的布条。银行、政府机关和其他重要部门的门前都停着吉普车,上面架设着机枪。9月12日早上,10名军官前往坦克和机枪重重把守的金禧宫。他们通知在位44年的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他已经被军事委员会废黜。
他们于1974年12月宣布埃塞俄比亚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土地、金融财政机构和工业的全面“国有化”。次年3月,有三十个世纪历史的埃塞俄比亚君主制被正式废除。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