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归贬值论”甚嚣尘上,不少人直言现在有真才实学的海归不多,很多都是花钱去国外“镀金”的。这种观点的兴起并非毫无缘由,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现实因素作为支撑。
在过去,“海归”头顶着耀眼的光环,是众人眼中的精英。他们凭借海外留学经历,在就业市场上备受青睐,能轻松获得高薪职位与优厚待遇,令国内同等学历的人望尘莫及。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海归群体却面临着诸多质疑。
从就业市场反馈的情况来看,许多企业在招聘时,对海归的态度越发理性。曾经“海归等于优秀人才”的观念已逐渐被打破。像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直言“绝不用海归派,因为里面有间谍” ,这番言论虽有其特定背景,但也反映出部分企业对海归群体的担忧。不仅如此,国企和党政机关在招聘时也开始对有留学背景的应聘者设限,北京市取消留学生定向选调资格,上海市将允许报考的海外高校范围缩至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50,广东省直接从选调高校名单中删除近60所海外院校,山东、山西等省份也逐步收紧留学生报考条件 。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部分留学生出国目的不纯。一些学生在国内考不上好大学,便在家庭经济条件的支持下选择出国留学,只为混个文凭或逃避国内激烈的竞争。国外部分不入流的大学,为了经济利益随意颁发文凭,更是让这一现象雪上加霜,导致一些留学生看似拥有光鲜的学历,实则没有真才实学,“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比如,山东某县城暴发户花200万送儿子去澳洲读野鸡大学,回国后儿子只能在家族企业当收银员。
另一方面,随着国内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国内高校培养出的人才质量也在稳步提高。国内一些高校在特定专业领域的学术水平已达世界领先,像清华大学的能源科学与工程、北航的航空航天工程等。与此同时,留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薪资预期过高与实际能力不匹配、对国内就业市场缺乏了解、实习经历不足难以积攒工作经验等。举例来说,有留学生家长称孩子留学花费数百万,回国后却只找到月薪5000元的工作 ;还有杭州互联网大厂HR直言,现在更爱招二本计算机系学生,因为留学生的Java代码还没国内培训班学员写得溜。
但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将所有海归都归为“镀金”行列。那些在国内本身就成绩优异,进入国外知名大学深造的留学生,他们凭借自身努力学到了前沿知识和技能,拥有流利的外语能力、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跨界文化的适应能力以及广阔的视野和海外人脉资源,这些都是他们的优势,也是本土人才难以比拟的。比如,2024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名单显示,这些85后杰出青年中多数具有海外学习及研究经历,即海归身份。目前,在中国的登月工程、北斗导航、核聚变人造太阳、尖端武器、人工智能、半导体芯片、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到处可见海归的身影。
在当前环境下,海归群体需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积极适应国内环境,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在国内就业市场和社会发展中展现出自身价值。而对于社会大众来说,也应理性看待海归群体,避免因部分不良现象而否定整个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