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董明珠间谍论到现在,“留学生到底有没有含金量”的争论可就一直没有断过。



现在经济发达了,人的眼界也被拓宽了,海外留学一时间就成了不少家庭的选择,但是慢慢留学这件事也变得饱受议论,因为海外的水博水硕实在是太多了,留学本身简直成了花钱买学历,而不是用能力换学历,“海归”身份引起争议的同时,国家却强硬出手,要让花钱买学位的“学术混子”停止招摇撞骗了!

国家出台了怎样的新策?海归派学术混子会因此收敛吗?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及文内

“45万助您‘专升博’,走上人生巅峰!”

如果说有什么办法能以一个保守稳妥门槛较低的方式“短时间内”提升身价,那海外留学一定是其中数一数二的选择。

现在升学压力大,就业压力大,但是如果手里有一张“留学生”的标签,这些问题似乎就都迎刃而解了。



毕竟在很多人眼里欧美好学校就是多,留学生就象征着家境不错成绩不错,即使不考虑这些,有过留学经历的人大概也眼界更加开阔,本人外语好、独立自主,适应性也更强。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海外留学简直成了解决升学就业麻烦的最有效敲门砖。



但是随着参与者越来越多,海外留学也慢慢褪去了光环,海归学子不再代表“眼界宽、能力强、家境好”,甚至在一些时候已经和“花钱买学历”划上了等号。

可这些负面印象却完全不能责怪老百姓,毕竟海归学历还真就有这么乱!



2024年8月,官媒报道了一则关于海外学历速成乱象的新闻。

这些留学机构把自己的服务吹得天花乱坠,一些学历速成广告中甚至说只要钱到位,人根本不需要出国就能拿到学位证。



而具体的过程和服务项目更是让人瞠目结舌,从中专毕业到海归博士,一条龙服务下来,五年五十万就能走完一般学生需要十年时间和数不尽的课题项目论文才能实现的流程。

更有手段、资源更好的培训机构甚至承诺“半个月拿到美国大学的硕士学位证”、“三个月拿硕士双证,企业入职包认可”。



这些海归身份用处可太多了,在国内升学就业、借着“人才引进”落户大城市,哪怕没有这些需求,单说一个“海归硕士”、“海归博士”也足够让自己和家人脸上相当有面子了。

记者在暗访中发现这些大大小小的留学机构简直数不胜数,他们与那些国外杂牌学校和中介公司签了协议,这边给钱,那边发证,中间本应该有的学习过程就被全部省略。



这些事数不胜数,偏偏又合法合规!人家是有名有姓的国外大学,大学官方给发了证,留学机构也的确办了事,给人包装成了正规国外大学学子,于是这些学术混子就这样流入国内市场。

这难道不算一种不正当竞争?对国内升学的工作的都太不公平了!难道没有什么办法能管管他们吗?



国家出手整顿“海归学术混子”

虽然咱们国家的教育部再怎么样也管不到国外哪个大学是不是杂牌学校,更管不着他们给中国留学生发证书,但是源头堵不住还能在下面做工作。



虽说那些参与过留学的对各种流程步骤可能很熟悉,但毕竟绝大多数人还是没有亲手操办过关于海外留学的事项的。

事实上在国外拿到的学历证书也不是拿到国内就能直接用的,毕竟国内大学学历审查很容易,但是对国外留学的学历学位审查就相对困难了。



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公司,面试的拿着一本写满洋文的毕业证书就说自己是海归派,那公司方面有什么办法证实呢?

所以国家对留学生还有一套国内“资质审查”,目的就是方便海归留子在国内就业、深造或者申请各种津贴补助,免得被当骗子。



这份证书包括留学生在外读书的所有关键信息:“怎么读的”、“在哪读的”、“读了多久”......各种信息一目了然,再盖上大红公章,没有一点作假的可能。

而国家限制水博水硕的方法就是在这一步上设关卡,水分太大的大学和学位就拿不到国家的这张认证,也就是说那学历在国内根本无人承认。



4月28日,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出了关于对一些海外院校加强学历审查的通告,这意味着又有一批大学被国家划进了“留学学历含金量”的黑名单。

这次被盯上的大学有四所,而五一前夕发布的这条通知已经是这一系列相关通知中的第七篇,此前六篇次次都是对海归学术混子的“大清洗”。



那么这次被列进名单的几所大学的学子就该小心了,说不定最终就会落得个钱花出去了,学历没人认的结果。



是金子总会发光

虽然现在海归学历算得上是“鱼龙混杂”,但是外出留学和留学生本身都不是应该被攻击的对象,毕竟在国外留学深造确实可以增长见识、接触新事物、也的确可以学到新的知识。

而海外留学生中更是不乏相当优秀的,他们从名校毕业,带着知识和一腔热情回到祖国建设国家,在各个领域做出自己的成绩,这些都是值得称赞的对象。



而现在国家的政策也在编织海外留学生的滤网,限制那些掏钱就能买到的水博水硕,在上限很高的情况下拉高下限。

要我说啊国家早就该出手对这些学术混子进行整顿了,毕竟社会资源总体来说是有限的,这些靠“镀金”把自己拔到不属于自己的高度的人,每多一个就会多一人被抢占应得的社会资源。



虽然这一过程相当困难,教育部几乎没有余力自己花大精力去寻找那个名不见经传的海外院校有问题,现在“加强管理”的名单主要还是靠民间举报统计,但是至少国家有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如果海外留学的审查机制越来越完善严格,就不用说那些被“过滤”掉的水博水硕了,光是花钱镀金也可能被截胡这件事本身就足够让一部分人知难而退了。



长此以往下来,也许真的有一天留学生能重新成为个人能力的金字招牌,镀金真能变真金吧。

信息来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