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长假结束,人们从踏青赏花、游山玩水的悠闲时光,重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和学习中。然而,身体和心灵往往需要适应期,不少人会出现疲惫乏力、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甚至肠胃不适等症状,这就是典型的“假期综合征”,若不能及时调整,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还可能诱发慢性疲劳、焦虑等健康问题。


“假期综合征”并不是简单的“假日懒散”,而是一种常见的身心反应。表现最明显的就是作息紊乱,许多人假期里熬夜、赖床,节后却难以恢复到正常的生活节奏。常见的症状包括晚上难以入睡、早晨起不来、白天犯困嗜睡、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头痛、身体疲劳等。与此同时,心理状态也容易出现波动,如焦虑、烦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对工作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长期下去,不仅影响日常生活,还会降低工作和学习效率,甚至引发慢性健康问题。

想要尽快摆脱“假期综合征”,最重要的就是调整作息,恢复规律的睡眠。“睡眠是人体修复和调节的重要过程,只有保证充足的、高质量的睡眠,才能让大脑和身体都恢复到最佳状态。”青浦区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主任李英英告诉记者,“节后,应该逐步调整作息,避免熬夜,尽量做到早睡早起,给自己设定一个固定的睡觉和起床时间。”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不少人已经习惯于睡前拿起手机,浏览新闻、社交媒体或者刷短视频,甚至有人认为刷手机可以让眼睛感到疲劳,从而更容易入睡。其实,这是一种常见的误区。医生特别提醒,睡前刷手机不仅不能助眠,反而会严重影响入睡质量。“手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体内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是一种调节人体生物钟的重要激素,能帮助我们快速入睡,并维持深度睡眠。如果褪黑素分泌减少,就容易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浅睡眠等问题。”李英英说道。她建议,睡前最好放下手机,可以选择听些舒缓的音乐、阅读纸质书籍,或者进行简单的放松练习,为自己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入睡环境。

除了调整睡眠外,饮食和运动也是帮助身体恢复的关键。节日期间暴饮暴食很常见,节后要尽量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易消化的食物,帮助肠胃恢复正常。

适度的运动也不可或缺。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都能缓解疲劳,提高身体活力,改善心情。运动还能帮助调节生物钟,使入睡更加顺利。

心理调整同样重要。可以通过音乐、阅读等方式放松心情,减轻焦虑烦躁情绪;同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制定循序渐进的工作学习计划,也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进入状态。


其实,“假期综合征”并不可怕,只要用科学的方法调整和自我管理,就能让自己迅速找回状态,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

记者:朱泽敏

摄影:朱泽敏

编辑:沈逸清

责任编辑:张强

终审:贾彦秋

转载请注明来自“绿色青浦”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