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一提起汉代的石阙,很多人立马想到的可能就是路边那一对对、看着像门楼一样的大石头。但如果只把它们当成普通的“门楼子”,那可就真有点小看这些沉默了千年的石头了。



这些石阙,绝不仅仅是盖起来给人看的建筑。在等级森严、规矩繁多的汉朝,它们实实在在地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秩序,是人们身份地位的一种外在标志。

阙,不只是看门的,更是身份的名片

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代。最初它可能确实与瞭望、警戒的功能相关,立于宫门、城门之外,起个警戒作用。

你看甲骨文里的“阙”字,就像两边对称的门楼,中间特意留了个缺口,把它的样子画得明明白白。不过到了汉朝,阙的意义和用途早就超出了最初站岗放哨那么简单。



特别要说的是,汉代的阙还分木头和石头两种。宫殿、官府门口那些大多是木头搭的,风吹雨淋,时间长了自然就没了,现在能看到的很少。

反倒是那些立在坟墓、祠堂前的石阙,用料扎实硬朗得很,就这么矗立了一两千年,成了我们今天触摸汉代历史的重要凭据。



那为什么偏要选择石材?一方面,石材坚固耐久,更能满足汉代人追求“不朽”、希望自己的功劳家族的荣耀能一代代传下去,石头这种能扛住时间侵蚀的材料,正好满足了他们这种愿望。

另一方面,建造石阙耗费巨大,本身就是财富与权力的象征。



更关键的是阙在汉代成为了一种等级标识,不是谁想建就能建,更不是想建成什么样就建成什么样。

《汉书》、《后汉书》等史料虽未明确记载详细的“阙制”,但从现存石阙的形制、规模以及墓主身份来看,其间必然存在着不成文的规矩。



天子、诸侯王、列侯、高官乃至地方豪强,所能使用的阙在形式(如单阙、双阙、子母阙)、体量、雕刻精细度上都有潜在的区分。

比如,四川雅安的高颐阙,墓主高颐官至益州太守,其阙体雄伟雕刻精美,是汉代地方高官身份的直观体现。



而河南登封的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作为庙阙,则服务于国家级的祭祀活动,其规格自然又有所不同。

最后别忘了,阙还有一个挺实在的功能,那就是“划定地界”。

从皇宫到坟墓,石阙如何‘划定’神圣与世俗?

在中国古代许多重要建筑群前,比如皇宫、官署、祠庙乃至墓地,你总能看到一对叫“阙”的建筑,对称地立在入口轴线的最前面。



当人们走近阙楼,自然就意识到即将踏入一个有特定含义和规矩的地方。宫殿前的阙彰显的是皇权的威严,而官署门前的阙则象征着国家法纪的肃穆。

而在古代墓葬建筑中,石阙的角色尤其重要。这和汉代盛行的“事死如事生”观念紧密相关,人们相信对待逝者要如同他们生前一样,因此墓葬被精心营造成逝者在另一个世界的居所



这一整套布局,共同营造出庄严肃穆、甚至略带几分神秘的现场感受。立在这里的石阙,因此不只是一个物理上的入口标记,更是一道精神层面的界碑,它宣告由此进入的是逝者的世界,一个介于生死之间的特殊区域。



这种空间界定功能,也在时刻提醒着来访者进入不同场所,需要调整心态,遵循特定的行为规范。在皇宫前,需心存敬畏;在官署前,需谨言慎行;在墓地前,则应怀有哀思与敬重



然而,需要理解的是石阙并非孤立存在。它总是与其后的主体建筑、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一个具有特定礼仪功能的完整空间。

阙的具体形制、高矮规模、雕刻纹饰,都并非随心所欲,而是严格地与整个建筑群的等级、性质相匹配。这种整体性的规划与设计思路,正是汉代社会所尊崇的礼制秩序在建筑艺术上的直接反映。



难道说,建造这些石阙仅仅是为了视觉上的气派吗?答案显然并非如此。这与两汉时期,尤其是东汉,国家统一强盛、推崇儒家思想、社会等级森严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汉代石阙的意义何在

想想看,从京城到地方,无论是皇家陵园,还是官僚贵族的墓地、祠堂门口,都能见到这种样貌相似、高高耸立的石阙。

它们就像一个个标准化的印章,明确地表示这里是大汉的地盘,帝国的权威和等级规矩,到处都适用。



不仅如此,石阙还是儒家思想的“广告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忠、孝、节、义这些儒家推崇的观念成了社会的主流。



而石阙上的雕刻就是一个重要途径,这些画像内容极为丰富,既有神话传说(如西王母、伏羲女娲)、历史故事(如荆轲刺秦王、周公辅成王),也有现实生活场景(如车马出行、宴饮乐舞、庖厨农耕),更有大量宣扬祥瑞吉兆和忠臣孝子事迹的图像。



但这些雕刻真不只是为了装饰,它们是被精心设计出来的,目的就是用图像这种直观的方式,给大家“上课”,把儒家倡导的伦理道德、历史经验、甚至对生死的理解,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

比如,很多墓阙上都刻着“二十四孝”或者类似表现孝顺的故事,这既是在强调“孝”这个儒家非常看重的价值,也寄托了后人对去世长辈的怀念和敬意。



这么一看,石阙就像是一个露天的、能永久保存的“故事板”或“道德宣传栏”。

再者,建造石阙本身也是一种社会行为,一座大型石阙的修建,需要调动大量的工匠、石材和资金。这不仅展示了主人的经济实力,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组织能力和工艺水平。



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都表明,一些著名石阙的修建,往往耗时多年,工程浩大。这种投入,本身就是对家族声望、社会地位的一种“投资”与巩固。

然而,就是这样用坚固石头建造、象征“永恒”的石阙,最终也没能永远矗立下去。



东汉以后,社会动荡不安,门阀士族这些大家族势力崛起,他们对传统的厚葬风气和相关的礼仪规矩有了新的看法,不像以前那么热衷修建石阙了。

再加上连年战乱经济凋敝,大家日子都不好过,自然也没那么多闲钱和精力去搞这种耗资巨大的项目。



结果就是石阙越建越少,到了魏晋南北朝之后,基本上就从中国的建筑舞台上消失了。

信息来源:《千年汉阙│古代建筑“活化石”》,七曲山风景区,2024年4月24日。



信息来源:《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沉淀千年风霜的石头能告诉我们什么秘密?》,澎湃新闻,2024年3月18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