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难得叔

今天是俄乌战争第1168天。

5月6日,德国新任总理默茨未能通过首轮投票时,欧洲政坛掀起了短暂波澜。



这个意外插曲并未动摇德国对乌克兰的承诺——基民盟与社民党签署的联合执政协议中,"乌克兰"一词出现了17次,字里行间透露出柏林态度的转变:明确承认乌克兰是"欧洲安全基石",承诺继续提供军事财政支持,甚至要动用冻结的鹅资产。



朔尔茨在离任前与泽连斯基的通话,更像是一种使命交接的仪式,这位即将卸任的总理特别提到"乌克兰人民的勇气",这种措辞在俄乌战争初期是难以想象的。

欧盟的400亿欧元增援计划更显实质意义。当欧盟国防委员库比柳斯说出"用乌克兰军工产品替代西方武器"时,背后藏着双重考量:既利用基辅军工体系价格优势(成本仅为欧美同类装备50%),又在战略层面推动乌克兰融入欧洲防务体系。禁止俄天然气进口的2027年大限,像是悬在欧洲能源转型进程上的倒计时器,那些仍在犹豫的成员国终将失去选择空间。



在伦敦胜利日阅兵式上,乌克兰士兵接受英国国王军礼的画面意味深长。这个曾被质疑能否挺过三个月的中东欧国家,如今已化身欧洲防务的支柱力量。当英国着手更新冷战时期的核防御计划,当波罗的海国家开始囤积防辐射药物,欧洲集体安全架构的重心正不可逆转地向东倾斜。俄总统发言人佩斯科夫"愿与德国改善关系"的表态,在如此背景下更像外交辞令的例行表演。



战场态势的变化更具说服力。别尔哥罗德争夺战进入第七天,鹅反扑未能奏效的事实,暴露出莫斯科对边境控制的脆弱性。库尔斯克方向乌军突袭特特金诺防线,不仅摧毁关键桥梁阻断鹅调动,更精准打击指挥中枢致20余名无人机操作员丧生——这种外科手术式打击能力,与战争初期不可同日而语。西尔斯基总司令宣布掌握波克罗夫斯克战术主动权时,乌军正以日均摧毁鹅1430人的速度消耗对手战力。



基辅的无人机战略愈发犀利。连续三日空袭克里米亚后转向莫斯科的战术转换,显示出乌克兰对战场节奏的掌控能力。当105架无人机残骸散落在莫斯科周边,当五座机场被迫关闭迎接胜利日外宾,这种象征性打击的心理震慑远超军事价值。更值得注意的是,乌军已具备将海王星导弹投射至红场的技术可能——这或许正是鹅在莫斯科周边密集部署280套防空系统的真正动因。



川普的"和平倡议"在布鲁塞尔引发警惕。美国财长提及的"自然资源协议"施压方案,本质上是用能源利益置换地缘妥协。但欧盟显然不愿将命运押注于这种不确定性,库比柳斯强调的SAFE贷款机制,正在构建绕过美元体系的军援通道。荷兰首相关于"鹅混合威胁"的警告,反而加速了欧洲自主防务体系的成型——从德国扩建军事基地到波兰建立北约东翼指挥部,从芬兰加入北约到罗马尼亚黑海舰队升级,铁幕2.0的轮廓日渐清晰。

特别法庭的设立程序启动,标志着对俄追责进入新阶段。当荷兰、英国开始系统性收集战争罪证据,当爱国者防空系统开始向第聂伯河沿岸集结,国际社会对乌克兰的支持正从"维持生存"转向"确保胜利"。即便川普真的促成某种形式停火,欧洲构建的安全架构已形成不可逆的态势——北约东翼驻军常态化、欧盟军备基金永久化、对俄制裁机制制度化,这些都在重塑后战争时代的地缘格局。

当下的乌克兰已非2022年那个仓促应战的国家。其军工体系在战火中完成北约化改造,作战理念实现从区域防御到机动反击的跨越,国际地位完成从受援对象到安全伙伴的蜕变。当德国承诺的"惊喜"与欧盟倍增的援助叠加,当英国更新的核防御计划与北欧国家民防演练形成共振,鹅面对的已不仅是乌克兰的坚韧,而是整个欧洲觉醒后的集体意志。战场数据显示鹅日均伤亡维持高位,而乌克兰获得的F-16即将形成战斗力,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或许就是泽连斯基所说的"一切终将值得"的注脚。

5月5日黄昏,特拉维夫街头的防空警报尚未停歇,三十架以军战机已掠过红海,将胡塞控制的荷台达港化为火海。

港口储油罐的烈焰映红了半边天空,那些用来走私导弹部件的秘密仓库在精确打击中灰飞烟灭。美军轰炸机群几乎同步摧毁胡塞水泥厂——这种看似寻常的建材,实为地下工事加固的关键物资。沙特军队则趁势收复边境失地,三国军事行动的默契程度,让人想起特朗普重返白宫后重构的中东战略布局。



内塔尼亚胡在硝烟中召开的紧急内阁会议,做出了两个重要决定。其一是改变对伊朗的打击策略,尽管德黑兰境内接连发生化工厂爆炸与输油管起火——这些被外界视为摩萨德手笔的"影子战争"仍在继续,但以色列选择暂不升级为直接军事对抗。其二是正式启动代号"磐石"的加沙新战略,这份由参谋总长制定的计划包含四项核心:建立南部安全区转移平民、切断哈马斯物资分配网络、实施高强度精确打击、建立长期军事存在。与2023年"铸铅行动"最大不同在于,以军不再追求速战速决,而是准备用推土机联队铲平108处武装分子建筑,用永久哨所取代临时检查站。

这份作战计划的政治意义远超军事范畴。当五角大楼前官员透露"特朗普已默许以军长期控制加沙"时,华盛顿与耶路撒冷的战略同盟完成关键性升级。相比拜登时代将人道主义物资与军事援助捆绑的绥靖政策,特朗普政府显然更理解生存空间的博弈法则——西岸定居点扩建工程的推土机轰鸣声,与加沙隔离墙上的新型探测雷达,共同构筑起新的安全现实。



在军事指挥中心,内塔尼亚胡否决了将行动命名为"参孙"的提议,这个细节暴露出以色列决策层的清醒。他们清楚记得《士师记》里那位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悲剧英雄,但现代以色列要的是精确制导的胜利而非悲壮毁灭。这种务实精神同样体现在战术层面:对南加沙的轰炸避开学校与医院,通过电子战瘫痪哈马斯无人机控制系统,用微波武器摧毁地道而不引发地面塌陷。当六万预备役征召令开始派发时,征兵站里增设了AR虚拟现实训练舱——科技优势正在转化为不对称战力。

国际观察家注意到两个微妙变化:沙特军队在也门北部的推进速度远超预期,其装甲师配备的美制干扰设备明显针对胡塞的伊朗制导弹;美军轰炸目标清单里新增的也门地方政府大楼,实为胡塞武装征税系统的中枢。这些迹象暗示着打击范围正从军事目标延伸至对手的战争经济命脉。而在加沙南部,以军工程兵部队已开始修建带有海水淡化功能的安置营地,这种兼具人道关怀与人口管控的基础设施,展现出长期治理的雏形。



内塔尼亚胡在电视讲话中强调"既要摧毁恐怖主义基础设施,也要摧毁其再生能力",这句话暗含的战略纵深令人深思。当哈马斯通过联合国机构获取物资的渠道被系统性切断,当加沙地下经济网络在区块链追踪技术下无所遁形,传统非对称战争的天平正在倾斜。以色列国土安全局最新报告显示,西岸定居点袭击事件同比下降47%,这得益于新型智能围栏与AI预警系统的部署——科技反恐的边际效益开始显现。

此刻的耶路撒冷,既有战机撕裂云层的尖啸,也有程序员在网络安全中心键盘上的敲击。当胡塞武装的导弹残骸还在特拉维夫街头冒烟,以军网络战部队已逆向追踪到德黑兰的指挥服务器。这种多维战场上的攻防转换,或许正是小国在大国博弈夹缝中求存的生存智慧。正如内塔尼亚胡在议会所说:"我们要建立的不是短暂停火,而是能让孩子们安心上学的永久黎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