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6 日,特朗普在白宫宣布与也门胡塞武装达成停火协议,这场持续 52 天的军事行动以 "胡塞投降" 的荒诞叙事草草收场。当美国航母战斗群在红海北部狼狈规避胡塞导弹时,当以色列因被蒙在鼓里而暴跳如雷时,当伊朗通过阿曼传来 "善意信号" 时,这场停火协议的本质逐渐清晰 —— 这不是胜利的宣言,而是美国霸权在多重危机下的仓皇撤退。


一、军事冒险的惨败:从 "压倒性武力" 到 "战略瘫痪"

特朗普的军事行动从一开始就陷入了 "越打越被动" 的恶性循环:

  • 技术代差的暴露:胡塞武装使用的 "巴勒斯坦 - 2" 高超音速导弹突破以色列 "铁穹" 系统,直接命中本 - 古里安机场,而美军 F/A-18 战机接连坠海,暴露其应对非对称战争的能力退化。五角大楼承认,胡塞武装的无人机和导弹袭击已导致美军损失超过 10 亿美元。

  • 资源消耗的黑洞:自 3 月 15 日以来,美军空袭消耗弹药成本达 7.5 亿美元,两艘航母打击群的部署费用更是天文数字。更致命的是,胡塞武装击落 7 架 MQ-9 无人机,间接导致 3 架舰载机坠毁,这些损失已影响美军在亚太的战备库存。

  • 战术逻辑的破产:美军试图通过 "斩首行动" 消灭胡塞领导层,但胡塞武装的分散式指挥体系使其具备极强恢复能力。正如《华盛顿邮报》披露,美军的空袭行动充满失误,甚至出现群聊 "泄密门" 事件,暴露其指挥系统的混乱。

这种军事失败在红海航道上尤为明显:尽管美军宣称 "挫败 90% 的袭击",但红海航运中断导致全球油价上涨 12%,美国进口商每艘船绕行非洲增加成本 25 万美元。当胡塞武装的无人机持续威胁航母时,美军不得不承认 "无法彻底清除威胁"。


二、政治算计的博弈:从 "美国优先" 到 "盟友背叛"

特朗普的停火决策是多重政治博弈的结果:

  • 中东访问的铺垫:特朗普计划于 5 月 13 日访问沙特、卡塔尔等国,试图推动 3 万亿美元的投资协议。若继续空袭胡塞,不仅会破坏与海湾国家的关系,还可能让其 "和平缔造者" 形象破产。正如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指出,停火是为了 "给地区盟友一个信号"。

  • 美伊核谈的暗线:阿曼在斡旋停火的同时,正推动美伊第四轮核谈判。胡塞武装作为伊朗 "抵抗轴心" 的重要成员,其停火被视为伊朗释放的善意。特朗普急于在任期内达成核协议,因此选择 "以停火换谈判"。

  • 以色列的战略牺牲:美国未提前通知以色列停火,导致以方在空袭萨那国际机场后陷入被动。这种 "弃卒保帅" 的做法,暴露特朗普政府 "美国优先" 的本质 —— 正如宁夏大学李绍先所言,"不会为以色列埋单"。

这种政治算计正在撕裂美国的盟友体系: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愤怒指责美国 "背叛",而沙特却对停火表示赞赏。更讽刺的是,胡塞武装明确表示停火不包括以色列,将继续打击其目标,这等于将以色列单独置于冲突前线。


三、经济利益的妥协:从 "航道控制" 到 "能源妥协"

红海航运的战略价值迫使特朗普做出经济妥协:

  • 供应链的生死线:红海承担全球 12% 的贸易量,其中 30% 的石油运输经此通道。胡塞武装的袭击导致 75% 悬挂美国国旗的船只无法通过苏伊士运河,被迫绕行非洲,这直接冲击美国的能源进口和商品价格。停火后,国际油价立即下跌 4.7%,显示市场对航道恢复的预期。

  • 产业空心化的反噬:美国本土稀土加工产能仅剩加州芒廷帕斯矿场,其年产量仅能满足国防需求的 12%。若继续与胡塞冲突,可能导致中国进一步控制稀土供应链,而停火后美国 GreenMet 公司立即恢复与格陵兰岛的稀土开采谈判。

  • 债务危机的倒逼:美国债务突破 35 万亿美元,通胀率维持在 6% 高位。持续军事行动将消耗本已紧张的财政资源,而停火可节省至少每月 2 亿美元的军费开支。这种 "止损" 思维,反映出特朗普政府的经济焦虑。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停火协议默许胡塞武装继续控制曼德海峡,这等于承认其对全球航运的 "否决权"。正如《纽约时报》评论:"美国用停火换来了短期航道安全,却输掉了长期战略主动权。"


四、霸权衰落的隐喻:从 "全球警察" 到 "交易商人"

这场停火暴露了美国霸权的结构性困境:

  • 军事威慑的失效:美军在红海的 "被动防御" 模式,与胡塞武装的 "主动袭扰" 形成鲜明对比。当胡塞武装用无人机和导弹迫使航母 "狼狈规避" 时,其 "拖鞋军" 形象已彻底颠覆传统军事逻辑。

  • 外交信誉的崩塌:特朗普在停火声明中宣称 "胡塞投降",但胡塞武装立即反驳 "协议不包括以色列",这种自相矛盾的叙事削弱了美国的公信力。更致命的是,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谴责美国空袭违反国际法,127 个国家联合发起制裁。

  • 多极秩序的崛起:中国通过 "冰上丝绸之路" 扩大北极影响力,俄罗斯在北极部署高超音速导弹,欧盟推出《反胁迫工具法》应对美国单边主义。停火协议标志着美国已无力单独主导地区事务,被迫与伊朗、胡塞等 "非传统对手" 谈判。

这种衰落在美国国内政治中同样明显:皮尤研究中心数据显示,特朗普的支持率已跌至 37%,关键摇摆州密歇根的支持率落后民主党 12 个百分点。停火协议被批评为 "向恐怖主义妥协",但更多美国人意识到,持续冲突只会加剧经济困境。


五、历史的镜鉴:从 "西贡时刻" 到 "红海时刻"

特朗普的停火协议与 1975 年的 "西贡时刻" 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 战略目标的迷失:美国在越南追求 "遏制共产主义",在红海追求 "打击恐怖主义",但两者都陷入 "目标模糊、手段僵化" 的陷阱。正如胡塞武装的抵抗本质是反殖民主义,而非单纯的 "恐怖主义"。

  • 技术代差的逆转:越南战争催生了游击战理论,而红海危机则验证了 "非对称战争" 的有效性。胡塞武装用低成本无人机和导弹,对抗美国的航母战斗群,这种 "以小搏大" 的模式正在改写战争规则。

  • 意识形态的破产:美国在越南宣扬 "自由世界",在红海宣扬 "航行自由",但两者都掩盖不了霸权扩张的本质。当胡塞武装以 "支持巴勒斯坦" 为号召时,其道义制高点已超越美国的 "规则霸权"。

这种历史轮回揭示出更深层的规律:当一个霸权国家无法通过军事手段实现战略目标,当经济利益与意识形态诉求发生冲突,当盟友体系出现裂痕,其衰落就进入了不可逆阶段。特朗普的停火协议,正是这一过程的催化剂。

结语:霸权黄昏中的困兽之斗

特朗普的停火协议不是和平的开始,而是美国霸权衰落的里程碑。当胡塞武装在红海继续打击以色列,当伊朗在核谈判中占据主动,当中国在稀土和航运领域扩大影响力,美国的 "单极时刻" 正在加速终结。这场停火暴露的不仅是军事失败,更是战略思维的僵化、经济实力的透支和道义权威的崩塌。特朗普或许能通过停火暂时缓解危机,但无法阻止历史的车轮 —— 多极秩序的黎明,正在霸权黄昏的余晖中悄然降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