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许多学校开始推行“师生同考”。

要求教师要跟着学生们一起参加大大小小的模拟考试,成绩和教学评价与职称评定挂钩。有学校是50岁以下都要强制参加。



图源网络

具体来说,所谓“师生同考”,是——

教师与学生同步踏入考场,在同一教室、同一时间、使用同一份试卷作答,分数与学生试卷同判。





图源网络

对此,有老师叫苦连天,上课考试分身乏术:

“我昨天刚和学生一个考场考了三模,那叫一个精疲力竭:早上七点上了五十分钟早读,紧接着两节课,上完课又跑到高三楼参加150分钟的考试...

而且成绩还和本就不高的待遇、本就很难的职称挂钩,现在当老师实在是太难了。

累和难就算了,这分明是宣扬“分数至上”,强化应试导向,加剧教育的应试属性。

不过,有不少家长学生支持“师生同考”,认为这样能让老师对考题更熟悉,进而能够在讲解题目时更有针对性。

虽然大家各有看法,不过“师生同考”已开始在各中学里流行起来。

1

师生同考,为啥开始流行?

师生同考,一部分来自学生和家长的支持。

支持师生同考的家长担心,脱离实战考场的教师,真的能精准把握命题趋势和学生学习痛点吗?



图源网络

并且,对很多家长来说,虽然自己不能清楚地了解老师的教学水平,但同考成绩却能直观地反映老师对考点考情的了解程度,心里也会更有底。

许多学生对师生同考也抱着支持的态度,甚至有学生拍手称快:

“ 我建议每个学校都要举行哈,我严重怀疑高中时候的语文老师考不过我。”



图源网络

学生群体会有这样的态度其实并不奇怪。

因为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学生是最直接的检验人。

但大多数情况下,当教师教学能力较差时,学生是没有办法直接证明的,但师生同考成绩却能成为学生质疑教师水平的有力证据。



图源网络

在一些学校看来,师生同考也是倒逼教师精进业务的手段,限时答题的压力能暴露教师备课盲点,促使他们优化教学方法。

一中学校长解释道:

"教师走进考场,不是为了证明'比学生强',而是通过全真模拟,倒逼自己保持对知识的敬畏心、对教学的钻研心。当我们与学生同频感受考试压力、同步经历思维过程,才能真正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同行者'。"

部分教师也认可师生同考的好处,湖北某高中的物理组老师坦言:

"亲自做题才发现,某些自以为清晰的解题思路,在实际答题时可能存在思维断层,这让我意识到备课时要更注重学生的认知逻辑。"

该高中数学组李老师则表示,通过限时作答,深刻体会到时间分配对学生的影响,今后会在解题策略指导上更加精准。



图源网络

师生同考的流行,的确是多方追求的结果——家长渴望教师“懂考试”,学生期待教师“强过自己”,学校则试图也用分数这一量化指标来衡量老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然而,将考试分数这把标尺用在衡量教师的教育水平上,真的合理吗?

2

师生同考,教师们有苦难言

在教育内卷化的现实下,教师这份工作已经变得不再纯粹,教书反而成了副业,很多教师在重重的压力之下身心俱疲。

一些学校的师生同考范围并不局限于老师带的学科,而是和学生一样的全科考试,这给许多老师带来了压力。





图源网络

为了准备同考,许多老师不得不挤出更多时间刷题,本就不多的休息时间再度被压缩,月假成了唯一的盼头。



图源网络

除了身体上的劳累,师生同考还给部分老师造成了极大的焦虑,担心考不好被约谈。



图源网络

一些年纪较大的教师,更是力不从心。





图源网络

而教师们的压力源,远不止于师生同考。教师群体的困境已不再是隐秘的伤口。

一份《关于教师工作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约83.8%的中小学老师,工作日每天工作时长超8小时;其中32.72%的受访者工作时长在10小时以上。

而挤占教师们最多时间的,并非是上课,而是名目繁多的类似师生同考的“非教学负担”。

一项对55万名教师的调查显示,除日常教学外,教师平均每周需花费12小时应付各类检查、评比和材料撰写;寒暑假被值班、培训、家访填满,实际休息时间不足正常假期的三分之一。



图源网络

一位教师自嘲:“教书成了副业。”

教育部也注意到这个现象,还成立调研小组,先后分赴东、中、西部9省18市 ,发现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额外工作负担确实过重。



图源网络

之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文件(《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 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要求为中小学教师减负。

然而,这次的教师减负行动落实情况各地区别很大。

“双减”政策之后,各地的学校纷纷出台措施,要求教学上减负提质,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课后服务、延时服务,老师:减负减了个寂寞。

现在多地实行的师生同考,更让教师的困境雪上加霜,本该用于备课、教研的时间,被迫消耗在刷题应试上。

最终,老师和学生一起被丢上考试的流水线上“苦熬”,老师的教学也不可避免地强化了刷题导向,加剧了应试的军备竞赛。



图源网络

而且会做题≠懂教学。

教师的专业价值,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滋养学生的养分,而非与学生在考场上争高下。

一位资深语文教师表示:

“我们主动做题,是为摸清学生的思维盲点,但师生同考逼我们与年轻人比拼手速和记忆力。”

老师不是不要做题,而是没必要和学生比拼做题。

这种本末倒置的评价机制,让无数一线教师的专业性,在标准化试卷前变成了笑话。

3

师生同考该去向何方?

推行师生同考的结果,不该是让教师疲于应试、学生困于题海。

NO.1

盲目推行师生同考不可取

不可否认的是,师生同考在当下的应试教育环境下的确有好处。

对于高中,做题能力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和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做一套题,在有限的时间里调动所有的知识储备去攻克习题,学生们遇上的坑自己也会遇上,与学生感同身受,讲题的时候也会增强针对性。

当学校只是把师生同考当作提升教师业务水平的一种手段,不纳入评价体系时,还尚可。

然而,某些学校将师生同考分数与教师评优、职称晋升挂钩时,这场考试便不再是“练兵”,而成了让老师心神不宁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图源网络

而为了提升同考成绩,老师们必然需要挪出更多时间来备考,那么教学相关的精力能否得到保障就难说了。

而更重要的是,这种评价方式的荒谬性,还在于它用“做题能力”替代了“育人能力”。

而一个好老师是否是好老师,不是由老师会不会做题决定,而是由育人水平决定。

学校为了追求“师生同考”的漂亮数据,反而忽略了教师的育人属性。



图源网络

现实中真正令人一生难忘的好老师,其实都更擅于“育人”。

这些老师敢撕掉标准答案,给青春期的孩子讲讲生命的困惑;能顶着进度压力,带着学生去操场疯一节课;会为了某个突然开窍的眼神,而内心暗自狂喜。

这些“抛开成绩”的瞬间,才是教育真正发生的地方。

NO.2

师生同考到底该怎么进行?

目前各方对师生同考的争议,实际上是在教学目标和对老师的期待上还有分歧。

家长期待老师能发现学生考试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孩子的成绩;

学校期待老师能全方位管理好学生,提升教学水平;

学生希望老师有过硬的本事,至少得“强过自己”;

但对于教师自己而言,他们只想好好上课、专心教书育人。



图源网络

虽然各方的期待都有合理之处,但必须重申的是,教师的核心价值在于育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健全人格,而非与学生在考场上比拼解题速度。

因此,取消非教学摊派,让教师回归讲台、尊重教师职业的育人属性,允许老教师“传帮带”,而非“与少年拼速度”才是师生同考最好的方向。

像芬兰教师无硬性考核,却凭专业自主权蝉联全球教育榜首。

而芬兰教育的成功,源于对教师专业性的绝对信任与社会共识。

芬兰教师拥有高度的教学自主权,教师可自主设计课程、选择教材,甚至决定教学进度。在自身能力的进修方面,则是政府提供资源支持教师持续进修,而非以考试倒逼内卷。

芬兰教育部官员表示:

“我们对教师和学校的工作抱以完全的信任。我们相信他们可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如果一个社会对自己教师连最基本信任都没有,那还谈什么教育呢?”

反观我们的教育体系,若想跳出老师被逼着和学生一起内卷的怪圈,不妨——多给老师一些信任、时间和自主权。

教育的答案,不在同一张试卷上 。

“师生同考”的争议,暴露的不仅是教育评价体系的扭曲,更是对教师专业价值的误读。

教育不是让教师证明自己比学生“更强”,而是让每一代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参考资料:

[1]王开东-荒谬的“师生同考”……

[2]维新说-“师生同考”很扎心,老师的感受根本不重要

[4]三联生活周刊-从教40年老校长口述:教师负担越减越重,最让我感到悲哀的两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