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大地,春和景明,动车飞驰,流动的中国活力澎湃,“中国速度”令世界瞩目。
中国高铁被誉为“国之重器”,为旅客提供了安全、快捷、温馨的美好出行体验,已成为国人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在“复兴号”纵横驰骋的背后,有一位默默奉献的动车组机械师,他就是青岛动车段刘波。
他扎根铁路三十载,在毫厘之间追求技艺极致,于创新之中攀登技术高峰,以师者之心培育工匠梯队,生动诠释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用汗水与智慧书写着壮丽篇章。
初心如磐 逐梦高铁
1972年1月,刘波出生于一个铁路世家,自幼在火车的轰鸣声中成长,铁路的印记早早地刻入了他的灵魂深处。这份与生俱来的热爱,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炬,点亮了他人生的路标,引领他前行的方向。
1991年,职高毕业的刘波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踏入了原青岛车辆段蓝西列检所,开启了他的职业生涯。看到师傅、工友们一个个成为技术尖兵,不服输的他也想成为技术大拿,可知识储备的匮乏,成为他前进路上的“绊脚石”。于是,他在工作之余便如饥似渴地投入知识的海洋,在自学成才的路上“一路狂奔”,过了大专的门槛,取得本科毕业证,刻苦的学习为他日后的腾飞筑牢了根基。
机遇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1995年,车辆段招聘空调车电员,刘波凭借进修打下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扎实功底,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踏上父亲曾工作过的客车新岗位后,他更加努力,埋头钻研客车基础知识,将空调发电车的电路、模块研究了个透。不到一年时间,他就成长为空调客车检修的行家里手,很快就担任发电车乘务长、乘务队长,管理着百余人的乘务员队伍。
2007年初,得知段上要招聘动车组机械师,刘波不顾周围人的劝阻,毅然放弃了大家认为前景很好的管理岗位,果断转岗到充满挑战的高铁动车检修领域。在他心中,动车代表着铁路现代化的最前沿,他渴望在这片新天地里大展拳脚,在中国动车事业中闯出一片天地。同年3月,经过严格的考试选拔,刘波成功被录取,成为第一代中国铁路动车人。
“中国速度” 匠心护航
初入崭新的动车领域,刘波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拦路虎”。没有技术资料和经验可借鉴,面对外国专家的技术封锁,他暗下决心、攻克难关。带着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刘波开启了没日没夜的学习钻研之旅。
白天,动车组在线上运行,他抓紧一切工作间隙研读书本理论知识;夜晚,当动车组入库,地勤检修作业完成后,他便迫不及待地对照实物,逐一对电路图、部件构造进行深入研究,常常一熬就是一个通宵。
长达600多页的培训教材、100多页的应急处理手册、300多张电路图和那些被他翻得破旧的说明书、学习笔记,成为了他最亲密的伙伴。为了弄懂一个复杂的电路原理,他四处虚心求教。工友们经常看到他在待检室、动车上,一手捧着图纸,一手拿着笔记本,专注的神情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眼前的技术难题,大家都调侃他是“被动车‘勾了魂’的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着这股子钻劲和韧劲,刘波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结合实战经验他独创“望闻问切动车故障诊断法”,“望”外观、“闻”异味、“问”情况、“切”关键部位,精准定位故障点,极大地提高了动车组故障诊断效率。他总结归纳“14步重联法”“五步解编法”等系列工作法,涵盖了动车检修运行作业多个关键环节,成为了同事们争相学习的操作宝典。经他检修的动车组超4000列次,护航动车组安全奔驰在祖国广袤大地上,用标准化作业精心维护“国之重器”。
创新赋能 突破瓶颈
随着中国高铁的蓬勃发展,动车组技术不断更新迭代,新的挑战也接踵而至。刘波深知,创新是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不断攻克技术难题,才能让中国高铁在世界舞台上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刘波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技术创新研发中。他领衔国家级“刘波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汇聚了一批志同道合、技术精湛的创新骨干,围绕动车组电(气)制动、网络传输等检修运用关键技术,展开了一场又一场艰苦卓绝的创新攻关。
面对动车组应急指挥故障处理难题,他带领团队废寝忘食,反复调研、试验,最终成功研发“应急指挥故障平台”。该平台通过智能化分类、精准匹配故障信息与处理方案,让随车机械师在遇到运用动车组突发故障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极大地缩短了故障处理时间,保障了动车运行安全。
针对长期困扰行业的L100型真空发生器故障频发问题,他提出“三级梯度修复工艺“,创新形成“动车组L100型真空发生器修复法”,通过改进密封结构、优化清洁工艺,使设备使用寿命延长3倍,年节约维修成本超800万元,该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他主持完成的“轮对研磨块磨耗控制体系”,降低了配件损耗,延长了轮对和研磨子的使用寿命。
刘波带领团队潜心钻研,逐项破解,研发出“动车组车下看车语音指挥系统”“动车组玻璃更换恒温设备”等28项具有创新性、实用性的成果,申报国家专利十余项,为中国铁路运输产业的迭代升级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当之无愧的创新标杆。
这些创新成果成功解决了动车检修作业难点问题,为高铁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范例,推动行业向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方向迈进,助力中国铁路更快更好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育人不倦 薪火相传
刘波经常说,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想实现中国铁路事业的持续腾飞,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他主动肩负起培养人才的重任,职工技能实训基地成为他“传道受业”的平台,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总结提炼的工作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动车组机械师。
他开设“劳模讲堂”,定期为职工们授课,分享自己的成长历程、技术心得以及应对各种复杂问题的技巧。在课堂上,他总是激情澎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奥的技术知识讲解得深入浅出,让每一位学员都能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同时,他还组织开展职工脱产技能培训,根据学员的不同水平、不同岗位需求,量身定制培训课程,从基础理论知识的夯实到实际操作技能的提升,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悉心指导。他所带出的徒弟不仅在技术上过硬,更传承了他敬业精业、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成为检修一线的中坚力量。
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刘波构建“金字塔型”人才培养体系:基础层开展“千日筑基”计划,通过“每日一题、每周一练、每月一考”夯实基本功;提升层实施“订单式”培养,为关键技术岗位输送专项人才;顶尖层打造“工匠特训营”,采用“理论+实作+创新”三维教学模式。他首创的“故障分析教学法“,通过构建200余个典型故障案例库,使新员工成长周期大幅缩短。
刘波创建的“劳模创新联盟”累计开展技术帮扶126次,助力国铁济南局培养技术骨干800余人。开发的“动车组虚拟检修培训系统”,解决了工学矛盾和培训时无车可用的痛点,优化了职工培训系统。
如今,53岁的刘波正带领团队攻关“动车组关键环路实训系统”,推动高铁检修培训迈向智能化新时代。他常说:“工匠精神不仅要传承技艺,更要传递责任。”这份坚守与担当,正是中国高铁领跑世界的底气,也是新时代产业工人献给祖国最深情的告白。
多年来,刘波共组织参与职工技能培训班260余期,培育星级机械师600余名,培养全国技术能手4名、全路技术能手28人,全局技术能手76名,高级技师132人,所带团队在2024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这些优秀人才如同繁星点点,散布在各个检修岗位上,为高铁动车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砥砺前行 续写华章
在刘波心中,动车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连接千万旅客与家乡、梦想的纽带。他深知,动车组检修质量直接关系到旅客的出行安全与体验,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疏忽。
“我的价值在检修库里,在飞驰的列车上。”刘波始终保持“立足现场解决难题”的工作作风,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30余年检修心得。
为让职工快捷掌握检修作业标准化,提升动车组检修质量,他把自己掌握的技能、经验编成文字,撰写发表了《CRH2型动车组VCB故障排查》等多篇极具价值的动车组技术论文,深入剖析动车运行中的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案。他编著的《CRH系列动车组应急故障处理手册》《动车组应急处理指南》等实战技术手册,更是成为段随车机械师的值乘“宝典”,在遇到突发故障时,能够迅速查阅、依策处理,确保动车运行的稳定性。
在日常工作中,刘波始终以最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动车安全的细节。他常说:“旅客选择动车出行,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必须用精湛的技艺回馈这份信任,让每一趟旅程都成为他们美好的回忆。”正是这份对旅客的深情厚谊,让刘波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尽显劳模风采与时代担当。
多年来,刘波凭借卓越的贡献,先后荣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火车头奖章、齐鲁大工匠、山东省劳模、全国铁路和山东省首席技师、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等诸多殊荣,2024年被列为第一届大国工匠的培养对象。
这些荣誉,既是对他过去辛勤付出的肯定,更是激励他继续前行的动力源泉。面对鲜花与掌声,刘波始终保持着谦逊低调的作风,他将荣誉视为肩上更重的责任,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继续扎根在铁路一线,为中国铁路事业发展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三十多年的坚守与拼搏,刘波从一个怀揣梦想的铁路青年,成长为实至名归的全国劳模。以匠心守护“中国速度”,铿锵的足迹既是他的人生写照,也是高铁发展的历史见证。
(通讯员张汝峰 吴华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