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动的民间传说到热闹的节庆仪式,从精湛的手工技艺到令人回味的乡间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民族精神的延续和情感的寄托。春华秋实,我国的非遗熠熠生辉,许多非遗项目具有季节性特色,我们据此开设“四季非遗”栏目,以季节性非遗进行整版策划,体现技艺、民俗、融合、创新等,展现四季中的非遗之美。
泸州分水油纸伞:
从诗意雨巷走向世界舞台
本报记者 王雪娟
毕原绅在制作分水油纸伞 受访者供图
夏日的雨丝总是不期而至,当雨丝成幕,万千色彩的伞面瞬间撑起现代都市独特的风景。在长江之畔的四川泸州,历经漫长时光淬炼的分水油纸伞,正以古朴雅致的姿态,在烟雨朦胧中续写着千年非遗传承的篇章,让人不禁想起戴望舒笔下的诗意画面——“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油纸伞被誉为 “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是承载东方美学与文化记忆的艺术符号。在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这项技艺已传承400余年,完整保留了桐油涂刷、石印彩绘等传统工艺。2008年,泸州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响当当的“四川老字号”,毕氏家族世代以制伞为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毕六福已是该技艺的第六代传人。走进分水油纸伞作坊,68岁的毕六福俯身于工作台前,专注地进行伞骨打磨。“选料是第一道关,伞骨必须用海拔800米以上阳坡生长3年的楠竹。”他一边演示着削竹工序一边介绍。从选材、制骨到裱纸、上油,一把油纸伞需历经96道手工工序,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匠人,也需耗时一周方能完成。这些凝结着匠人心血的油纸伞,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器具,更是行走的文化记忆。
在悠悠岁月长河中,油纸伞是古人情感与期许的寄托。古时候学子们进京赶考,行李中一定会带上一把油纸伞,它为学子一路遮风挡雨,也寄托着家乡故人最深刻的思念和祝福。当女子披上嫁衣,开启人生新篇章时,娘家会赠予一把油纸伞。“油纸”与“有子”谐音,饱含着对新人的美好祝愿。
随着时代变迁,油纸伞一度遭遇生存危机。毕家父子在传承中创新,令古老技艺焕发新生。2009年,毕六福之子毕原绅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归,成为家族制伞第七代传承人。他敏锐捕捉到市场需求的转变,将油纸伞从传统雨具升级为兼具装饰、收藏与文化传播功能的工艺品。在保留山水花鸟等传统纹样的基础上,设计团队大胆融入京剧脸谱、憨态熊猫等元素,推出“醉红颜”“青山远黛”等国潮系列,同时突破单一石印工艺,引入彩印、手绘等技术,让伞面呈现出更加绚丽的视觉效果。
思路一换,油纸伞大受市场欢迎。毕原绅说,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热播期间,定制款桃花伞在电商平台单日销量突破万把,带来这一改变的,正是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结合。
如今,毕六福油纸伞年产量稳定在15万把,不仅带动100余名工人在作坊就业,更通过“居家制伞”模式为周边乡村妇女开辟了灵活就业途径。在毕原绅带领下,电商团队构建起覆盖直播带货、跨境电商的线上销售矩阵,线上销售额占比超80%。毕六福父子还成立了油纸伞技艺传习所,与泸州多所中小学校、职业院校共建研学基地,推出制伞体验课程。
如今,泸州分水油纸伞正凭借绚丽多彩的伞面和精湛的制作技艺,跨越地域界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近年来,在杭州手工艺活态馆内,分水油纸伞体验点年均接待游客近8万人次。毕氏父子还携油纸伞亮相国内外30余个展会。承载着400年匠心的油纸伞,从长江之滨走向世界舞台,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东方美学的文化使者。
金陵折扇:
轻摇处 创新风
本报记者 王 炜
金陵折扇 南京市栖霞区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初夏时节,江苏南京夫子庙的古街巷里飘着一缕缕竹香。轻轻推开雕花木门,老匠人手中的金陵折扇缓缓展开,扇面白如玉、素如绢,竹骨打磨得光如镜、薄如蝉翼。承载着600年匠心的金陵折扇,不仅是江南风雅的象征,更是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熠熠生辉的明珠。
金陵折扇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彼时,南京作为全国制扇中心,所产折扇以“制作精巧、选材精良”闻名遐迩。后来一度因为价高,又是季节性商品,金陵折扇生产地逐渐转移到城郊的农村,后又集中在南京城东栖霞山下石埠桥一带。匠人们农时种田、闲时制扇,所谓“吃了重阳酒,做扇不离手”。“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在栖霞成立金陵制扇厂。可惜的是,随着电风扇、空调的普及,金陵折扇逐渐失去市场而停产。2009年,栖霞区在原南京金陵制扇厂的基础上成立了南京金陵折扇工艺研究所,同年,金陵折扇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京市栖霞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金陵折扇的特点,可以用6个字形容:白如玉、光如镜。“整个生产工艺流程大致分为选料、制骨、打磨、制面等步骤,每个步骤都得精益求精。”金陵折扇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克礼介绍,2009年以来,在政策的扶持引领下,金陵折扇技艺得到了振兴,初步形成了金陵折扇研究、设计、制造、传承的格局。
把金陵折扇和金陵竹刻结合起来,更是金陵折扇的一绝。只见扇上所镌花草玲珑有致,所雕山水蔚然鲜明,所刻行草楷书气韵贯通。无论阴刻阳刻,皆穷工极巧、浑然天成。在此基础上还有镶嵌工艺,兽骨、红木、玉石等皆可用于镶嵌。还可以有镂空、拉花等造型工艺,形成山水花鸟等不同图案。金陵折扇的扇面不用绫绢,而用花纹清晰的棉料宣纸上胶矾裱制而成,更考究的是扇面,或贴云母,或加金箔。
夏日的南京街头,折扇的身影从未缺席。夫子庙的茶馆里,老茶客手持折扇,边品雨花茶边听白局,扇面开合间,婉转曲调与茶香一同飘散;玄武湖畔的纳凉晚会上,孩子们举着绘有金陵十二景的折扇追逐嬉戏,扇骨碰撞声清脆如童谣;在现代写字楼里,年轻白领也会将小巧的折扇摆在办公桌前,既是消暑器物,更是彰显文化品位的桌面装饰。
据《金陵岁时记》记载,每逢夏至,南京百姓便有“赠扇祈福”的传统:长辈赠予晚辈绘有石榴、莲花的折扇,寓意驱邪纳吉;文人墨客则以扇面题诗互赠,传递雅趣。如今,这一习俗在非遗传承中焕发新生——每年盛夏,南京文化场馆都会举办扇面文化展及相关体验活动,邀请市民现场体验扇面绘画、扇骨雕刻,让千年风俗在欢声笑语中延续。
当传统技艺遭遇现代浪潮,金陵折扇在坚守中探索创新之路。南京高校的设计团队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将六朝石刻纹样、金陵四季风景等元素融入扇面设计,推出系列折扇,一经上市便成为游客追捧的爆款。在材质上,尝试使用新型材料与竹材复合制作扇骨,既保留传统质感,又增强耐用性。此外,还推出“私人定制”服务,顾客可在线选择扇骨材质、扇面图案,甚至上传个人照片定制专属折扇,让传统工艺与个性化需求完美融合。
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文化遗产管理处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富有文化内涵的工艺品折扇需求越来越旺盛,金陵折扇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通过材料选择、工艺技术、设计等的创新,金陵折扇更好地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求,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焕发出新的活力。
源吉林甘和茶:
非遗入口 凉苦回甘
本报记者 谭志红
源吉林甘和茶生产制作车间 受访者供图
夏季,岭南地区高温湿热,易感不适。经过祖祖辈辈的生产生活实践,岭南民众养成了喝凉茶避暑消食的习惯,也诞生了众多的凉茶品牌。除了较为常见的王老吉、陈李济、邓老等品牌外,各地有一些原来只在家族间传承的凉茶也逐渐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广东省级非遗项目、由佛山德众药业有限公司出品的源吉林甘和茶就是其中一种。
源吉林甘和茶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佛山德众药业有限公司工程师钱碧坤介绍,源吉林甘和茶始创于1892年。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珠三角一带暴发时疫,源吉林甘和茶祛疫疗疾,效果显著。源吉林甘和茶由35味中药材配制而成,采用茶叶吸取药汁的工艺,在制备过程中完成了对药材的煎煮工序。其中的19味药材具有不同程度的祛湿功效,在疏风清热、解暑消食、生津止渴方面效果明显,是百姓居家常备药茶,因其独特的小盒包装,被人们唤作“盒仔茶”。
1998年,佛山市制药二厂转制为佛山德众药业有限公司后,制定了源吉林甘和茶保护规划,以系统性保护为理念,从配方开发、技术升级、人才培养等方面统筹保护工作,构建起制度化、规范化的传承机制,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保护体系。2012年,源吉林甘和茶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钱碧坤表示,源吉林甘和茶在传承过程中,始终坚守核心工艺,保留“九蒸九晒”古法精髓,即需经9次药液吸附与日光暴晒,确保药性充分融合。其配方严格遵循祖传比例,以广藿香、玉叶金花等岭南地道药材为主材,保证“入口凉苦、饮后回甘”的口感特色。源吉林甘和茶还注重科技与文化的双重创新,引入薄膜蒸发器浓缩药液、电动搅拌机混合药材,大幅提升药液吸附效率,减少人工误差,确保药茶的色、香、味及疗效。
为适应时代需求,源吉林甘和茶于1989年推出袋泡装,既保留药效又提升便携性,满足年轻群体的需求。为推动技术升级,在20世纪70年代,佛山市制药二厂就以机械化流水线替代手工搓茶、晒制,解决了传统工序中卫生条件差、生产效率低的问题。同时通过油压动力压茶机、热风干燥机等设备,实现标准化生产,产量提升至每年400万盒。包装方面也不断迭代,从清末的红、绿、黑三色纸盒,发展到袋泡茶、罐装凉茶等多种形态,既保留传统品牌视觉符号,又符合现代审美及生活需求。
近年来,源吉林甘和茶通过参加各种展会,向公众普及传统医药文化,将源吉林甘和茶推广至全国乃至海外。特别是2024年8月至10月与佛山市图书馆联合举办“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国药德众中医药文化展”,结合节气开展源吉林甘和茶知识讲座,举办源吉林甘和茶“君药”广藿香种植体验等活动,让读者加深对这一非遗技艺的认识。
钱碧坤表示,历经百年风雨,源吉林甘和茶既守护了岭南中医药的文化根脉,又开辟了传统老字号现代化转型的新路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宝贵经验。
— —夏 季 非 遗— —
在5月5日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二十四节气·人类非遗半山立夏”民俗活动上,开展了“寻味立夏·万物并秀”杭州市非遗民俗巡游展演活动,包括立夏称人、立夏斗蛋、立夏尝新等,让市民游客了解立夏的文化内涵。图为小朋友体验立夏民俗。
本报记者 周传人/文
杭州市拱墅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那吉古法凉粉制作技艺为广东省江门市级非遗项目,技艺流程包括养草、晒草、煲草、调浆、滤浆、融浆、烹型、浸鲜等,使用的原料是烧仙草,制作而成的凉粉切面光泽鲜亮,口感爽滑有弹性,天然草本植物芳香气味浓郁,清热利湿,是民间传统解暑佳品。图为滤浆工艺。
本报记者 舒 琳/文 恩平市文化馆供图
荣昌夏布是重庆市荣昌区的传统纺织品,因轻柔胜丝,避暑爽身,为暑天衣料佳品。夏布工艺是利用苎麻纤维进行绩纱织布的传统工艺,在生产过程中主要经过打麻、挽麻团、挽麻芋子、牵线等工序。荣昌夏布织造技艺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为刷浆工艺。
本报记者 李佳霖/文 卢 旭/图
2025年5月6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四季非遗 · 夏》